據《中國青年報》報道,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一位教授和她的博士生就孩子補習這個問題展開了研究💇🏽♀️。他們的研究表明🦷,在生均公用經費最多或最少的地區,家庭校外學習班參加率和支出更多。而在生均公用經費向平均水平趨近的地區,家庭的校外學習班和補習班的參加率和教育支出都是下降的🧑🏼🔧。
他們調查發現,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校外補習現象已非常普遍,校外補習服務已不是奢侈品🚉,而是一種生活必需品。這使得家庭在是否參加校外學習班和補習班的決策上猶如陷入“囚徒困境”——學與不學都是進退兩難:學了之後也不知道是否對孩子有好處🧑🏼🦲;不學則是對孩子不負責——畢竟𓀛,其他孩子都在學。
這些補習✍️,表面上看是為了孩子,但實則是對教育規律的違背。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體內都蘊藏著巨大的寶藏👋🔶。我們的一切教育活動,都應該圍繞激活和喚醒孩子體內的巨大寶藏來進行🛢🫶🏽。
中國家庭教育目前的一大問題是📽,父母缺乏對自我身份的認同🎏,缺乏對教育孩子的責任認同,缺乏對孩子培養方法的認同。很多家長沒有把孩子健康成長當成最重要的事情來對待🎞,沒有把呵護孩子的天性、培育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啟迪他們的思維👷🏽、激活和喚醒他們的生命內力作為教育的重心和著力點。他們更不明白,真正的教育是陪伴👮🏼♀️,父母能夠跟孩子生活在一起,關註孩子的一切,無論什麽時候都站在孩子的身後,這比一味讓孩子補習重要得多。
其實很多家長也知道,優秀的孩子不是“補”出來的,對孩子進行“強製補習”“過度補習”是一種教育病🆗,可為什麽家長、學校還樂此不疲呢?原因很簡單🕵🏼♂️😖,因為當下的教育評價和考試錄取製度還是一考定終身,以分數論英雄。
要徹底消解補習的“囚徒困境”👥,一方面應該全面改革考試錄取製度🌶,建立多元教育評價機製🪵。評價既是一種激勵,也是一種導向。有什麽樣的評價,就有什麽樣的教育。通過建立多元評價機製,改變那種孩子讀死書和要求孩子一心死讀書,以及“提高一分,幹掉千人”的現狀,把老師🧛♂️、家長從應試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把社會👮🏻♂️、家庭對教育的單方面評價,引導到全面、系統、科學的評價道路上去🏃♂️➡️。
另一方面,社會各責任主體,包括教育、學校、社區、街道等要協同努力👂,共同營造適宜孩子快樂成長的社會環境👨🏼🍼。讓孩子利用假期,走向社會,走進生活🆒,走入閱讀,走到美麗的大自然,領略祖國大好河山,體味生活的美好,享受閱讀的快樂🎭,感知社會的發展變化,還有領悟孩子們所擁有的童真童趣,把真實快樂的假期還給孩子,這是全社會應共同冷靜思考的課題。
各種課外培訓機構的存在🤦🏻,固然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也應該堅守道義和良知🧙。教育培訓從業者不能見利忘義,不能眼中只有補習沒有孩子、只有分數沒有教育🐛,更不能不擇手段,唯利是圖👸🏿🙆🏼♂️。這類機構應該在相關部門的引導和管理下,既尊重孩子興趣🍚,又找準孩子薄弱環節進行有的放矢的補習。同時👱🏿♂️,不失時機地推進素質教育🌗,註重育人,做到“補”之有道,“習”之有門,這才是關鍵😯。(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