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盤點·帶著2016去旅行——觀點篇(二)
根據現階段需要分析政策熱點🌊;立足教育規律研究深度問題;總結教育學者的思想🚶🏻💇🏼♀️,讓後來人站到他們肩上;進行教育試驗🛶,並不斷總結經驗🤶🏿、提煉規律……2016年👨🏫👨🏽⚖️,像以往的每一個年份一樣,是教育學者們繁忙、辛勞而又富有成果的一年。
掂一掂🥄、數一數他們的成果,享受教育思想的魅力。
——編者
【教育試驗】
李明華:未來學校什麽樣
文章👨👦:《未來學校什麽樣》🎖,2016年8月11日第3版
觀點貢獻者🤚🏽:華東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李明華
未來的學校教育活動分散在“學習保姆”即“當代孔夫子”和家庭“教育董事會”及各種社會化教育服務機構的活動中,可以把這些人員和機構稱為微觀的教育當事人👩🏫🏤。這些當事人在國家和地區的教育法律和法規約束下活動🌺,經常性的活動受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管理。這個格局就是未來的教育治理。
一種新的“校中校”可以形成一種辦學競爭的常態機製,學校建築🈯️🖨、圖書館及設施(以下統稱為學校物質資本)可以是開放的公共教育物質載體,提供給教育管理部門同意而又有資格辦學的教育家個人或團隊辦學🦗。
朱嘉耀:人格化師範教育試驗
文章:《走向人格化🧍🏻:師範教育的一種改革探求》,2016年9月8日第6版
觀點貢獻者🙂↕️:南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原校長朱嘉耀
人格化師範教育將教師職業人格視為以普遍人格特征為基礎的、有明確職業特性的、圓整的人格系統。教師職業人文品質包括以熱愛學生為基點👢,以身作則為特征,以公平為準則的教育倫理精神🧑🏿💻;以純熟的教育技能為基礎🤸🏻♀️,以情感為血脈🚵🏻♀️,以獨特為標識👨🏼🦰,以靈活為氣韻的教育藝術精神;以激發創造意識與能力為追求,以樹立創造型人格榜樣為己任的教育創造精神;以珍惜生命流程🪐,尊重生命的尊嚴和權利,開發生命潛能為圭臬的教育生命意識;以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民主的管理方法、合作交互的教學方式為追求的教育民主意識;敏於感知美🍭、善於表現美、長於創造美的審美意識👩🦼。
【問題研究】
郭福昌、朱家雄、齊大輝、諾貝爾搖籃創辦者:找準兒童教育研究的文化邏輯
文章:《找準兒童教育研究的文化邏輯》👩🌾,2016年6月2日第8版
觀點貢獻者:原國家教委專職委員郭福昌、北大書同家庭文化與家長教育研究所所長齊大輝、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朱家雄🎩、長沙諾貝爾搖籃創辦者等
中國上幼兒園的孩子是全世界最多的🤴,當前流行的學前教育理論幾乎沒有一家是中國自己的理論🙍♂️,其實中國有悠久的學前教育源頭⏰,但是已經被很多人遺忘了。
辦教育一是要找準教育的邏輯起點🍢,要符合邏輯🍰。二是要了解教育的歷史。中國是一個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教育要面向未來🕵🏻,也要面向過去、面向歷史💂🏻♀️。三是要學好哲學。
認識和尊重中國文化的隱性文化邏輯🐂,而不是采用全盤否定自我和接受他人的態度和方法去對待自己文化中的學前教育🗂,是當今我國學前教育在理念和實踐中必須認真對待和解決的問題。
好的學校教育應有“三聲”:“早晨是哈哈習武聲𓀌,上課時有琅琅讀書聲🥠,下課後是嘻嘻歡笑聲。”“三聲”意味著教育要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美好其童年👨🏼🌾。這樣的教育,會讓孩子過一個美好而完整的童年🙇🏻。
兒童在學校中的問題行為⚆,往往與家庭教育有關。家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礎,最有效的教育是家庭、學校與社會協同的教育。
李培根🤵🏽♀️:創新創業教育少了一點“閑適”
文章:《創新創業還需要一種力量》👸🏿,2016年11月24日第6版
觀點貢獻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李培根
在雙創活動轟轟烈烈開展之時,人們是否應該意識到,創新創業也好,創新創業教育也好,其實還需要一種力量——靜的力量!創新創業的“欲望”——不欲之欲,需要信仰支撐,其實是一種善。
在創新創業過程中👩🏽🚀❗️,時而靜下來,追問人的存在的意義,關註人的生存質量的改善🏍,那種創新創業一定有更高的境界👩🦯➡️。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的確少了一點“閑適”的氛圍👨🏽🍳。“閑適”使人有可能去想象居前的🤟🏽、虛擬的需求。“閑適”使人的思維不至於囿於常規的模式。“閑適”使一些人有可能敢於做大事。
創新創業要解決實際問題,但創新創業教育活動卻不能陷入實用主義、工具主義。在創新創業過程中😞,學生們如果擁有靜的力量,一定更容易探測自己事業的高度🤙🏼,更容易靜觀自己人生的深度。
朱小蔓👩🏿💻:如何培養經濟全球化時代的“道德人”
文章:《如何培養經濟全球化時代的“道德人”》🚎,2016年10月20日第6版
觀點貢獻者:中國三牛娱乐研究會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朱小蔓
教育學要利用認知科學、心理學、腦科學和人類學等多學科新的知識發現,更充分地認識情感和情感教育的價值。情感教育可以幫助個體形成更完善的腦結構,支撐人的理性和情感更好地相互交融發展🤏🏿。這是關系到人類種系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問題🧉。
教師情感人文素質及其表達方面存在不少問題和困惑,要培養教師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生生關系和師生關系等方面的敏銳覺察力和感受力,觀察、診斷學生情感狀態的變化🙅♂️,並通過適當的情感表達方式作出應答,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道德價值觀的成長,幫助教師成為具有深厚人文素養和道德自覺的教育者。
經濟全球化時代“道德人”的培養,基於對經濟全球化發展背景下人的道德情操的憂慮與關懷,探尋經濟全球化時代怎樣培養“道德人”,以培養21世紀具有善的品性的年輕一代。
成尚榮:文化隱喻重構語文教育
文章:《文化隱喻:重構語文教育》,2016年3月24日第6版
觀點貢獻者🤼:國家督學、原江蘇教科所所長成尚榮
隱喻是語文認識與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
文化是由人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必須真正確立“語文樹人”的理念💆,讓語文成為一個意義世界。
語文、語文教育積極推動轉化和創新🍗,讓中華民族這只陶杯裏的水永遠清澈、永遠豐盈、永遠激蕩,飲入中國人最美好的生活。
文化好比是洋蔥頭。語文教育的任務👮🏻♂️,就是讓學生在語言文字裏發現思想👵🏽、信念🤰、道德、智慧,在表達中“長”出精神、靈魂來⚜️。
文化有一把打開大門的鑰匙——方式🕵🏽♂️。語文是一種文化的存在♤,那就是浸潤、濡化🖖、探究、體驗,而非控製🫰🏽、強製和脅迫。
洞察世界的新途徑,即第三種文化。第三種文化打破純粹人文和科學分野的文化🆖,用新的方式溝通兩種文化。它將為語文開辟新視野🧑🧑🧒、新領域🌈、新方式🧑🏻🍼。
郝京華🌤:校本課程的改進邏輯
文章👨🏿⚕️:《校本課程的改進邏輯》,2016年5月19日第6版
觀點貢獻者: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國家科學課程標準(3年級至6年級)研製項目負責人郝京華
校本課程開發缺乏整體規劃和頂層設計。學校要清楚自己的教育哲學⚪️,校本課程應該具有普遍性🥛。
課程目標的設計缺乏普遍性目標視野👴🏻。因有檢查考試等壓力及時空的局限,國家課程提供普遍性目標的空間不大,校本課程完全可以不受這些限製,更多關註普遍性目標,突出人的素養的教育™️。校本課程組織形式單一💟。學科課程大多數采用的是知識中心的自上而下的課程組織方式💯,優點是系統,缺點是遠離學生的經驗世界🤹🏽,學習方式也多以接受式學習為主🈵。校本課程可以考慮其他組織方式,以彌補其不足。
課程內容與學習經驗存在不平衡。課程內容與學習經驗的選擇是課程設計不可或缺的兩翼,尤其是學習經驗的選擇⚅🧑🍼,它是課程目標達成的關鍵🐠。要先設計好內容結構,再考慮經驗的選擇和活動的設計。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