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中,我們提倡基於問題整合數學課程👱🏽♀️,追求真問題、真學習、真課堂、真數學✍🏿。
以問題貫穿學習全程:預學、共學、延學🛖,追求帶著問題走進課堂,不斷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帶著更進一步的問題走出課堂。
數學建模在小學是否可行?一開始我們也心存疑慮🫃🏼。因為數學建模不同於小課題研究🔞,它是要借助數學的方法研究,提出並解決現實生活中原本非數學領域的問題𓀆。但是,著眼於培養數學素養的長遠考慮,我們還是大膽地進行了嘗試🗑,在整合數學課程中加入了這一模塊。
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在於尋找並幫助孩子選擇感興趣的、力所能及的研究對象,協助其進行模型假設和模型構造,再對模型求解並作出分析。這個過程對孩子們來說,極具挑戰但又欲罷不能。
例如,我們嘗試過這樣的教學。
第一階段,六年級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討論,提煉出“購買水果劃算嗎”“購買水杯性價公式”“車速與輪胎轉速關系”等兒童感興趣的問題。
第二階段⛴,教師讓學生根據興趣分組研究,教師和每個組分別交流研究方案,指導搜集資料、整理信息🅰️,在有了充分思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假設、計算、調整、優化。
第三階段🧓🏼,教師指導學生撰寫研究報告,並把報告分發給各組研讀。第四階段,各組報告研究成果,小組之間質疑答辯✌🏽,各組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每經歷一次數學建模的全程🍄🟫,就是一次將生活、數學🥡、科學、語言表達等無痕整合的過程💂♀️。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和理解現實問題的意識🐛🚶➡️,發展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和敏捷性,能夠數學地交流,發展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涵養科學精神等數學素養都在不斷提升。在課外☞🐌,兒童的學習不再是枯燥的做題,而是走向了整合的主題性作業🫃🏿,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件件更富情趣♥︎🤹🏻♂️、更富個性、更具挑戰性的創意作品。如數字畫🙇🏿♀️、四格漫畫、圖畫日記、數學製作、數學小報、研究報告💋、數學小說等。
兒童的學習樣態也發生了變化。老師讓數學變得親近兒童🦊,兒童也願意親近數學♦︎,越來越多的兒童愛上數學,樂於討論數學,甚至不少兒童癡迷數學🐕🦺。比如🏙🍟,邵成陽同學在整合數學課程的熏陶下越來越愛問“為什麽”,喜歡動手做,常有創新想法,升入中學後獲得了邱成桐數學獎。
如今,我們的學生敢於質疑同學,質疑老師,甚至質疑課本。宋曉同學就在自主學習中發現了三年級課本中《觀察物體》單元中的一個錯誤👨🏽🏫,並大膽地寫信給編者。平凡的女孩,了不起的質疑。
整合數學課程的實施改變了兒童對數學的認識和態度,李亦安同學說:“學好數學很重要,用數學的眼光能讓我們透過事情表面,看到事情本身✋。”兒童將來不一定成為數學家🧘🏿♀️🦕,但積澱的可貴的數學素養對將來無論從事什麽工作都將終身受用🦉。(新聞來源:現代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