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這是中國宋代詩人楊萬裏描寫杭州的詩句🔊。800多年之後,浙江高校的4000余名大學生,從詩中找到靈感,將自己的誌願服務團隊取名“小青荷”,為G20杭州峰會服務。他們用微笑、禮儀🏋🏼♀️、細致的服務,向世界展示現代中國學子的良好形象和氣質🧑🏽⚕️。
培養怎樣的學生🥞,怎樣培養學生🕡?世界教育的命題不外乎於此。在浙江大學生誌願者身上,我們看到了現代學生所應具備的素質。浙江教育正在加速奔向現代化💾。
基石𓀇:10萬平方公裏的教育均衡
一提到現代化,人們很自然地會聯想到“高新”“信息”“尖端”這些高大上的詞語。但在浙江人的治學邏輯中,“均衡”恰是最重要的基石◀️👏🏽。
浙江地域面積10萬平方公裏🚴♂️,“七山一水兩分田”。特殊的地形給經濟社會的均衡發展帶來難題,教育更是如此🏂🏽。
2005年,大學剛畢業的雷鄭濤回到衢州老家,在柯城區下村完小當老師🧔🏼♀️💁🏿♂️。當年的完小只有一排矮平房,8名老師擠在一個辦公室🚑,操場是一片黃泥地;教室裏還有碎裂的黑板🏌🏻♂️,布滿釘子的課桌椅……看著簡陋的教室👩⚖️👰🏿♀️,雷鄭濤心裏很不是滋味。
兩年後,柯城區在國內率先實行“城鄉一校兩區”改革,下村完小由城裏名校托管,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緊接著🎄,趕上浙江薄弱學校改造工程,學校建起三層教學樓,有了電腦房、鋼琴房、多媒體教室,破舊課桌椅換成了可升降課桌……“村子幾百年歷史上💇♂️,頭一回有了像模像樣的好學校,在這裏教書我們安心了。”雷鄭濤說🚴🏻。
下村完小的蛻變,是浙江教育均衡的現實縮影。近10年來,浙江出臺了一籮筐政策,用釘釘子的精神紮緊教育均衡的籬笆。其中,最有力的兩擊重錘,就是“零擇校”和“城鄉教師交流”。
浙江海寧,全國經濟百強縣,幾萬塊錢的“擇校費”對這裏的家長來說不在話下🙍🏿♀️。但從2007年起,這扇“後門”關了。小學⬛️、初中新生入學實行就近原則,以戶口劃分學區,政策見報,專員監督✌🏼𓀂。
有兩個例子很有說服力,一名教育局退休幹部想給孫女“選”所好學校🧑🏽✈️,遭到了回絕。外來務工人員張明,沒有多出一分錢,就把孩子送進了家門口的學校👨❤️💋👨。
2011年,浙江省教育廳發布“史上最嚴的擇校禁止令”🧛♀️,全面推進“陽光招生”和“陽光收費”。
生活給你關上一扇門👍🏼,也同樣會為你開一扇窗。
從2013年開始,浙江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實施交流製度,校長在同一學校連續任職達到10年、教師在同一學校連續任教達到12年☮️,納入交流對象範圍。進入農村的教師🎚,在津貼𓀀🫛、培訓、職稱評定上都享受優惠政策💃🏻。實施第一年,交流人數接近1萬。
嘉善五中是一所農村學校,多年來一直沒有自己的名師🔤。自從嘉興市數學學科帶頭人楊曉霞由嘉善一中流入該校後,第一個學期她就上了17節公開示範課👨🏿🦰。“鮎魚效應”迅速激發了該校教師對教學的思考與研究🧍,有3人被評為縣學科帶頭人。而最終受益的是當地農村的孩子,他們在家門口🚶➡️,就能夠聽到全縣最好的數學課💪🏽🚶♀️➡️。
剛性的“零擇校”和柔性的“城鄉教師交流”🅾️,重新調整了政府對教育的資源配置🕳,讓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家庭找到了一個平衡點。2015年,浙江省90個縣(市、區)全部達到國家規定的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標準🀄️🧗🏿♂️,居全國前列👳🏽♂️。
路標🧑🦳:“選擇性”教育改革
馬麥莎是臺州市橫湖小學五年級的一名普通學生,今年開學以來👳🏻,她覺得上課這件事變得不一樣了🦝:作文課不再是寫作文🧛🏻♂️,變成了說作文➗;數學課不再只是公式和計算,而是讓同學們自由討論“1億有多大”🏌🏻♀️🧗♀️。“現在上課變得有意思了,課程種類很多🤼♀️,我能按照自己的興趣來選擇🧒🏽。”馬麥莎說。
但在過去,浙江的學生並沒有那麽多選擇🕴。在高考這根指揮棒下🐆,所有學校一樣的科目🧑🏻🏭、一樣的課程,“考試”是學生唯一的選擇🤦。這樣的現象,在同處東亞的日本🩸、韓國也很普遍。
2007年🐠👙,浙江省教育廳廳長劉希平帶隊到芬蘭考察基礎教育改革,走訪一所只有20多名教師、200多名學生的中學時發現,學校每學期開設200多門課程,這讓所有參觀者大為震驚。
浙江決定作出改變,把改革重點放在難度最大的高中階段👩🦽。從2012年起👳🏻,高中必修課學分從116分減至96分,選修課學分從28分增至48分。同時實行走班製,學生不僅選課程,還可以自主選擇班級,“一名學生一張課表”。之後🧚🏽,類似的改革也在中等職業學校和義務教育學校中推行。
選課走班,是一場意義深遠的“破冰之旅”。它讓學生可以主動選擇,並在一定程度上觸動了傳統教育“工廠化流水線培養人”模式的根基。
那麽🚹,高考呢?
也得改👨🏼🌾!早在2011年,浙江就推出“三位一體”招生改革🐞,即高校按照考生的高考成績、學業水平測試成績和高校綜合測試(面試)成績3項綜合在一起錄取考生🂠。今年🫦,有8所高水平大學在浙江招了1200多名學生,其中不乏清華、北大等國內頂尖大學。
更為重磅的方案出現在2014年。按照“新政”,2017年浙江高考不再分文理科💊,實行統一高考與高中學考、必考科目與選考科目相結合。除語文、數學🫃🏻、外語3門是統一必考科目外🙍♀️,考生根據自身興趣及想要報考學校和專業的要求,在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7門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中👵🏽,自主選擇3門作為高考選考科目。
“我選了政治🤘🏽、地理和化學這3門課🖕🏿,其中政治、地理特別喜歡🧖🏿,我願意為此花上更多時間。”臺州中學高二(11)班學生賴恬心說。
“經過多年的努力➜,這個以‘選擇’為主旋律的改革,會全面開花。以前那種育人的統一標尺,會完全改變。多一把尺子,就會多一群孩子的成功。”劉希平說🤌🏿。
視界☔️🎴:教育與世界“握手”
浙江是中國民營經濟大省🏊🏿♀️,成千上萬的浙江人願意走出家園,去尋求與這個世界更多的連接🚵🏽。這裏的教育亦是如此。
李響🕟,一名30多歲的浙江大學畢業生。他創辦的公司發明了智能可穿戴近視防控設備“雲夾”🧑🤝🧑,可以在使用者閱讀時間長、用眼角度傾斜、讀書距離較近時,用振動提醒矯正姿勢、調整距離。他說♌️,希望到2025年能夠幫助1億人提升視力能力或體驗。
楊金龍,一名23歲的杭州技師學院教師🦵🏿🚃。他對噴漆技術的鉆研到了近乎癡迷的程度。在巴西聖保羅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上,楊金龍摘得汽車噴漆項目的金牌👳🏿♀️,實現了中國零的突破。他說,以前的手工藝人都是真正的工匠💋,追求精益求精,我們這代人要把這種精神找回來。
從尖端人才到普通工匠,浙江師生走出校園👲🏽,牢牢地與世界、與市場握手。目前,浙江大學生自主創業率已經超過5%,而全國的數據是2%。浙江最頂尖的高校——浙江大學,發明專利授權量居全國高校第一位。1/5的中等職業學校實行現代學徒製🫳🏼,中職生的就業率保持在97%以上🏜。
這些數據的背後👩🏼💻,可以看到教育的身影。
浙江是全國第一個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省份,省財政廳為此專項提供扶持資金。現在🙋🏽,浙江的普通高校全都建起了創業學院,有專業的創業導師,每年培訓有創業意向的大學生5萬名,到2020年,人數將達到30萬🤦🏻🤹🏻♂️,相當於冰島全國的人口。
中職學校正在試行的現代學徒製改變了原來由學校主導的育人方式。學校企業共同招生招工、共同製訂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與教材、共同建設師資隊伍、共同管理與考核🏏。這讓浙江的企業主們歡欣不已,因為這個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速保持在7%的經濟大省🗞,對優質勞動力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浙江人並沒有為他們在教育上取得的成就而沾沾自喜。他們與教育發達國家的往來十分密切。
2005年誕生的寧波諾丁漢大學,是中國第一所具有獨立校園、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大學👩🏽⚖️。學校采用英國諾丁漢大學原版教材,實行全英文授課,外籍教師逾八成👨👩👦🐺,學生能夠享受海外學習項目,並通過一些國際學生組織從事實習和公益活動,足跡遍布各大洲。
2014年,浙江省與美國合作辦學的溫州肯恩大學正式建立。目前,浙江高校外國留學生總數超過2.5萬人🙋,占全省在校生總數的2.46%。全省高校建立了120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機構💆🏽♂️,高校專任教師中有出國進修、訪學3個月以上經歷者近20%。浙江高校還在19個國家共建了23所孔子學院👦🏻🧏🏿♂️。
據統計,浙江中小學已在世界五大洲近30個國家及港澳臺地區,與國(境)外共建了1232對友好學校關系🧑🏿🔧。(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