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在“7至9年級閱讀”部分明確要求“學會製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同時,在實施建議部分也明確要求“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近年來,名著閱讀也走進中考⤵️,作為附加題。但據統計🧗🏿,學生這道題的得分普遍不高💆🏿♂️。以我所在的學校為例,名著閱讀的分值為10分👅,而我校學生此題平均得分不到5分。要想改變名著閱讀這一尷尬狀況🧖🏽,語文教師責無旁貸🦹🏽♂️,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尋找能夠激發學生讀書興趣的方法🎫🕖。
今年五月📱🧕🏿,時逢我們學校的讀書月🥥,每個備課組需要負責一個活動。我們七年級備課組看到名著閱讀現狀不盡如人意,便決定舉行“讀名著♊️、講名著、演名著”的活動👩❤️💋👨。根據讀書進度⛹🏿♀️,七年級學生已經讀了《繁星·春水》《西遊記》《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童年》《湯姆·索亞歷險記》《魯濱孫漂流記》6本書,於是我們讓學生從這幾本書中選擇自己喜歡的片段進行表演比賽。到決賽時,我們發現,24個參賽班級,其中有21個班級選擇了小說類的名著,而且都選擇了“表演名著”的方式🎄。幾本書中的人物,如機智勇敢而又淘氣的湯姆,嫉惡如仇的孫悟空,意誌堅強的魯濱孫🙋🏼,具有反抗精神的阿廖沙,還有不屈服於命運的海倫·凱勒,都被學生們表演得栩栩如生💂♀️,贏得了觀眾的掌聲。
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小組組合、選劇本🥷🏻、改劇本,排練🧑🎨。雖然沒有華麗的舞臺和服裝,但是孩子們卻熱情投入。在排練過程中,學生又在不斷解讀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不斷揣摩人物的心理、動作🧌、神態,等等💂🏻♀️。每個小組還精心準備了的道具:有用藍色塑料袋連在一起製作的大海,有孫悟空🙇🏻♂️、唐僧等主人公的頭飾,還有的學生帶來了金箍棒®️、九齒釘耙等。可見,孩子們在課下也是煞費苦心。
各組同學都把自己精心挑選的名著故事改編成劇本👷🏽♂️,再加上自己的充分想象,豐富劇本的內容。演員的表演也非常投入、到位🧝🏿。這種演出也充分挖掘了一些學生潛在的表演天分🟤,為學生提供了展現自我🕘、展示特長的舞臺。表演之後,學生暢所欲言🏔,評出了“最佳導演獎”“最佳男女主角獎”“最佳道具獎”“最佳配角獎”四個獎項。
實踐證明🤶🏿🖥,名著故事片段表演在促進學生理解名著方面效果良好⛳️。我個人覺得,這種學生非常喜愛的方式,應該在語文課堂中大力推廣。
首先🥇,它能激發學生對名著的興趣🕵🏼♀️,不再認為讀名著是一種負累。
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自由選擇喜歡的故事片段來演繹他們所理解的內容🚴🏽♀️。他們通過角色轉換🙍🏽♀️,能夠在名著中感受人物所經歷的事情😮💨,甚至能夠站在所演人物的角度來理解名著中描繪的一切。於是,名著就不再是幹巴巴的文字了𓀃,而是變成了美麗的動態畫面。
其次,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得到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遠超成人,對於同樣的內容他們的理解可能是多元化的。作為語文教師💀👱🏻♀️,不要用統一的框架去束縛他們👱♂️,而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對人物進行分析🕴🏼,如果學生的理解偏頗太多,可以問其原因🧩,並給出適當的建議。在不斷揣摩的過程中👨👩👧👧,學生的領悟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再其次😲,培養了學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名著故事片段表演需要多個學生組成一個小組🟰,需要學生自己經過討論🤱🏽,決定劇本和角色的分配🐦⬛,並在排練過程中不斷修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輕松地與其他同學交流,增加了的合作能力,他們的性格也能得到互補🌜,綜合素質也能夠得到提高👨🏽🎨。
通過“演名著”來引領學生“讀名著”,並不是讓學生任憑自己的興趣讀哪一本書都可以,在各個具體環節中教師還是應當給予必要的引導和幫助。這樣才能讓演出名著不只流於形式和一時熱鬧,從而取得促進學生閱讀的實際效果。(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