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公布🤵🏿♂️,“天河二號”再度蟬聯冠軍;2020年前後🫵🏽,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將向全球提供服務……這些享譽世界的科技創新背後,都有一位重要的資助者。
“它是科研的‘桃花源’。”中科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周忠和說;“它給了我極大的幫助。”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黃海軍說🧚🏽♀️。
2015年🪠,中國發表的SCI論文中,62.1%的得到了它的資助👩🏽💼;近年來👺,國家自然科學獎授獎成果🎚,全部得到過它的支持🛩。它就是成立30周年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從1986年成立至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如何促進中國科技創新?本報采訪多位著名科學家,聽他們講述了科學基金與中國創新之間的故事🚶🏻♂️。
人才培養:傳奇師生,演繹可持續創新
2021年,國際運輸與交通理論會議將首次在中國舉辦,該會議被視為交通領域的“奧運會”👏🏿。而在1999年之前🏂🏻,甚至沒有中國人參加這個會議。將這一頂級國際會議帶到中國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黃海軍教授。
6月16日下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一間咖啡廳🪽👂,筆者采訪了黃海軍。他身穿格子短袖🍏,背著黑色雙肩包,剛給學生上完課🧝🏿,便匆匆趕了過來😠。
“像我這樣從農村出來的窮苦孩子👩🏼🦲,在國際學術領域能走到今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給了我極大幫助。”黃海軍說。
黃海軍提到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是中國最重要的科研資助機構之一☦️,是1986年在鄧小平的關懷下成立的。30年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定位始終是支持基礎研究,拓展科學前沿,培養科研人才。
1998年,黃海軍遇到了學術道路上一個重要的“加油站”👊🏿。34歲的他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最重要的人才項目——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的資助。他是那一年管理科學領域僅有的兩位受資助者之一🏇🏿。
黃海軍說,“這件事對我最大的影響是自信心極大增強。當時我還年輕,只是試試看,沒想到真的獲得了資助⚄。這堅定了我繼續從事相關研究的決心。”
1998年黃海軍獲得的資助是30萬元,當時他感覺是很大一筆錢🎄。如今他的團隊有一個項目馬上要結項,科研經費是3200萬元。“這在年輕時是不敢想的♥️。”黃海軍說。
其實,比黃海軍更傳奇的是他的學生李誌純🩱🤸🏿♂️。
李誌純曾是一個師範院校的專科生。當初報考北航博士時🚲🐲,由於英語沒過線,是被破格錄取的。但是🧦🔛,破格錄取就享受不到學校的補助了。“我讓他跟著我做項目🤱🏻,這樣生活費就有了🤸🏽。正是由於自然科學基金的穩定資助,他才可以安心地進行研究。”黃海軍回憶說🔴。
如今,李誌純已是博士生導師、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和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申請到項目,我會定期將學生送到國外的科研機構進行學習,時間最少3個月🧑🏿🦰,大多是半年🖕。”黃海軍說,“把經費用在人才的培養上,更有利於可持續創新。”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實施以來🌠,為中國科研人才隊伍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據統計🍘,目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已有183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5年增選的54位60歲(含)以下中科院院士中,有41人曾獲得過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源頭創新:基礎研究,寂寞困苦有人知
發現世界上已知白堊紀早期地層中最為完整的鳥類化石;承擔過世界著名的熱河生物群研究;組建了一支優秀的中國古生物學研究團隊……這一系列評語,描述的是中科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周忠和,一位“連做夢都夢見找到化石”的人。
一間陳設簡單的辦公室裏,書架占據了一半的墻壁。辦公桌上🕹,堆放的是厚厚的資料和標本。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辦公樓五層🤏🏽,筆者見到了周忠和🏂🏿。
“古生物學有什麽用?”周忠和說,這個問題,他不止一次地被問到🧏🏽,提問者不乏專家學者⚃7️⃣。不被實用理性主義者們看好,周忠和有些寂寞與無奈👨🏿💼。但他知道,基礎研究雖然不能直接進行成果轉化🦷,卻是科學研究與源頭創新的根基🛅,更是人才培養的搖籃。
“我是相當幸運的👆🎥。”周忠和說🧑🦯➡️。這個幸運指的是,他找到了科研的“桃花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1999年,周忠和從美國取得博士學位後歸國🧝🏼♀️,第2年,便幸運地獲得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2001年,他所在的熱河生物群課題組又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資助🤜🏽🧛🏼♀️,這對於周忠和團隊的建設至關重要。
“這是我們團隊迄今獲得的最大🎱、最穩定的經費支持,幾乎占到所有經費的2/3。”周忠和說,這個項目是“3+3+3”總共9年滾動支持👨🏿🎨🤘🏼,資助經費總計1200萬元。這樣一來,課題組骨幹們不用分散精力去申請其他項目🧑🦽,可以潛心於科研🤦🏿♂️📸,使得長線研究得以進行🏋🏼♀️。“這對於穩定隊伍、營造創新環境十分關鍵⚽️。”
無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為中國基礎研究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周忠和說,“中國科技人員很努力,但光有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創新的環境🏄🏿♂️,而自然科學基金正是創新環境的創建者🤏🏽。”
對於自然科學基金🕵️♂️,同樣深有感觸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二軍醫大學教授王紅陽🙅🏼♀️。她向筆者講述了自己的經歷。
慢性病消耗了大量的衛生資源,可是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沒有國家層面的慢性病流行病學調查數據。
“同行們出國開會作報告👵🏻,用的都是外國人的數據。”王紅陽說💁🏽♀️,究其原因👨🏿🚶♀️,國家預算中沒有一筆穩定的投入。有的學者申請到了科研經費,但三五年資助期滿就要結項,而流行病學調查是慢工出細活,持續20年都很常見👨🏼🚀。“自然科學基金對中國慢性病研究的支持,使得中國人擁有自己的慢性病數據成為可能。”王紅陽說。
“基礎研究是創新的供給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中科院院士楊衛說🪨,“基礎研究是學科之源🫸🏻、學派之源、人才之源、創新思想之源✧、學術貢獻之源。”
據了解⚓️,在基金委剛成立的時候😯,國家的投入資金是8000萬元,而今年的投入達到了248億元📼,30年增加了300多倍,成為中國資助基礎研究的主渠道之一。
尊重規律👙:科學之事👨🏼🦰,科學家說了算
“一個項目🧡,計劃挖出想要的化石🧍🏻♂️,可能實際上會挖到別的東西🧓🫠,也可能一塊也沒有😞,但這就是科研,結果和預期會有一定的誤差。”周忠和說,自然科學基金很尊重科研規律,即使出現了失敗,只要理由充分🍸,也會得到寬容⬛️。這是因為,自然科學基金委有自己的邏輯:
“有兩種情況,一是100個項目,目標定得比較高,有90個項目完成了,但是有10個項目沒有完成🙅;二是100個項目,目標定得比較低,結果都完成了🧚🏿♂️🌻。這兩種情況哪種好?我們覺得第一種比較好。”楊衛說🟩,原始創新,是無數次失敗後才能成功的。
除此之外,科研離不開天馬行空的大膽假設,因此🏧,尊重科研規律,就必須尊重奇思妙想。
“很多原創思想在最開始的時候,不一定能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但是基金委給他們機會去證實自己的想法。”周忠和說,專家評審時可能有些人支持,還有人堅決反對,但只要你是有思路的,有方法的,通過非共識項目的遴選機製💆♂️,就有可能得到資助。基金委鼓勵挑戰傳統範式,加大對非共識🥴、變革性研究的資助力度。很多創新的想法在基金委的支持下得以生根發芽🧙🏻♀️。
楊衛說,對於好奇心驅動的基礎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充分尊重科學家的學術敏感👩👩👧👧,鼓勵自由探索🌶、寬容失敗。
周忠和還舉了一個有意思的小例子🖐🏻:有的項目規定,在北京市外加油可以報銷🤾🏻,市內不報銷。但是,從河北省回北京市,進入市內,剛好車沒油了,怎麽辦🧆?“有時經費管得太死👴🏼,並不符合科研規律👩🏽🌾。”周忠和說📘,而自然科學基金更加靈活📏、人性化。形象地說就是,“打醬油的錢可以買醋”🫷🏼。
當然,靈活不代表錢可以隨便花,需要經過依托單位的認可。據了解🗑,根據項目資金的管理辦法📮,在項目預算總額不變的情況下,由項目負責人根據科研活動的實際需要向依托單位提出申請可變更用途。
周忠和認為,自然科學基金之所以尊重科研規律,很重要的原因是,管理科學基金的人員本身就是專家。“科學基金管理團隊的整體素質是非常高的。首先🪈🛤,他們都是自己領域內的專家♾;其次👨🏽🎤,他們接觸國際前沿☀️,視野開闊🧞♂️、思想開放。”周忠和對科學基金管理人員的高素質印象深刻🫱🏼👧。
“做科學家的朋友🦒🧑🏻🎨,科學家的事情科學家說了算🎁。”黃海軍說🤹🏽♂️。據了解,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全是通過專家函評📇、專家會評最後獲得資助的。“我們基金委並不決定誰能上🚴🏻♂️、誰不能上。”楊衛說。
“獲得自然基金不僅僅意味著有錢做科研,更是一種榮譽,是對我們過去工作的認可和未來工作的激勵。”周忠和這樣評價自然基金對於他的意義。
國際合作🙉:中西合璧,前沿科技融會貫通
在國際上首次發現炎症經肝纖維化病程致癌的關鍵節點分子;研製出中國第一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肝癌檢測診斷試劑盒……取得這些驕人“戰績”的正是王紅陽。但是👊🏿,如果沒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這些“戰績”可能會歸到別國麾下👩🏻。
1992年💆🏿♂️,王紅陽被國家特派德國留學,當時,她的導師非常希望她留在德國的實驗室↗️。但是😸🧘🏼♂️,王紅陽最終選擇了回國。
“1996年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代表團來德國參觀交流時,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王紅陽說,“有了基金委國際合作項目的支持👷🏿,我回國後可以定期飛往德國,繼續完成那邊的項目。”
據了解🫅🏿🫚,目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與美國、德國、英國、日本等40個國家(地區)的85個境外科學基金組織或科研資助機構簽署了合作協議或諒解備忘錄🦩,2015年資助各類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747項,資助金額約6.8億元⚅。
黃海軍也介紹了他與荷蘭科學家聯合申請到的項目🔱。“荷蘭的科學家在他們本國申請到48萬歐元🙋🏼♂️,我在中國申請到78萬元,這些資金我們將聯合使用。”為了更好說明資金的使用情況✭,黃海軍還向筆者舉了一個例子:
比如🚰,荷蘭科學家對所研究項目有了突破性的想法。首先,他會向中方人員發一個簡短的書面報告。中方了解後,會成立一個專門的研討班🏆,邀請這位荷蘭科學家來中國進行詳細講解,使中國的學者更好地接受。同樣🧘🏽♂️,中國的學者也可以“走出去”🔳。
楊衛表示,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基金委對參與國際合作的中國學者的支持也會不斷增強🏟。並且🏩🥻,基金委正考慮在國外設立派駐機構,支持中國科研走向國外🌔。(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