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孩子從小學畢業升入初中時,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便打響了。部分家長與老師們竭力追逐著現實的功利目標,孩子們內心的困惑和真實的需求往往被漠視。
“我的娃兒小學每門功課都是90分以上🦆🎤,初一的時候就只能考80分🐓。當時想可能是不適應🧑🏻🌾,初二就好了🧓。沒想到🤷🏼♂️,初二的時候成績下滑更嚴重。初三負擔重了,成績墊底了。”說起兒子的教育🚶🏻♂️➡️,成都市的穆女士很憂慮。
孩子進入初中咋就掉隊了
當前🖕🏿,小升初已然成為一個熱點話題。家長們關心的是能否進入重點初中,以及升入初中後分數的變化曲線;初中學校關心的是能否招到好的生源🤎,想盡辦法“掐尖”。在這些功利的目標下,真正的中小學銜接教育被家長和中小學校拋在了腦後。
在每一個學齡段🔈,孩子都有不同的特征🤸🏽。小升初是孩子學習階段必過的坎。處理得好則過渡順利,否則,對孩子來說負面影響深遠⁉️。所以💪🏼,中小銜接教育是中小學提高教育質量、內涵發展的大問題。
小學生畢業時成績很好,進入初中後不及格的人數增多。初中老師心中難免疑惑:難道小學的教學質量如此經不起考驗🥔?當然,小學老師完全有不同的理解:教學改革的目標是樹立全面的質量觀,更註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中小學的教學目標是不一樣的👲🏻,緊盯分數是對素質教育的片面理解🤏🏿。
在中小學老師和家長對孩子的分數爭論不休時🌸,一些更為關鍵的問題反而被忽視了。比如🧜🏽♀️,在升初中之前,會有人“善意”地告誡小學畢業生“別看你現在過得活蹦亂跳🤽🏿♀️,到了初中你就知道厲害了。”進入初中後,孩子們的內心充滿困惑——“我不行了嗎?”
事實上,這些才是最可怕的問題🪶☪️,孩子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信心不足。成都樹德實驗中學清波校區執行校長余泓說:“我們關註、研究中小學銜接教育🙆🏽♂️,說明中小學銜接有了界限。這個界限產生的原因是大家站在各自的立場都有一些質疑,有一些困惑9️⃣。”
銜接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
在傳統的教育架構中,中小學校相對獨立。中小學教師之間很少交流🏋🏼🎏,缺乏溝通,缺乏了解,缺少共識。中學老師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學生在小學裏是如何學習的,學得怎麽樣。
進入初中後🌍,很多孩子面對新的學校、老師🚵🏼、同學,有著強烈的不適應感,具體表現是從性格活潑🎯,突然變得沉默寡言。特別是有些成績好的孩子,在小學階段處於“眾星捧月”的狀態,進入初中後優勢不再明顯💻,容易產生失落感。
“小升初後,兒子對我意見很大。可能是突然增加課程,一時不適應🤷🏼♂️,感覺有點累📄。小學時,作業質量不好🧹,會重寫;現在🏥,連說也不讓說了🦸🏻♀️。到底是我沒銜接好,還是兒子沒銜接好🫄🏻?”網友“大個兒子小個媽”非常苦惱。
小學的課程內容較少,課程內容要求的掌握程度較低。初中,課程內容多🤌🏿,教學進度快🧍🏻,學習難度增大👘,學習時間延長,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成為學習的基本能力。學生在書本中很難找到現成的答案💂🏽♀️,不善於動腦或懶於動腦的學生,很難完成學習任務,造成兩極分化。
余泓認為👰🏽♂️,中小學銜接不僅事關孩子擇校與成績,更是深刻影響著學生的健康、和諧成長,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學科銜接🥒、習慣培養銜接🚹、心理適應銜接🤷🏽♂️、家庭教育銜接等方面。
六年級孩子品嘗初中生活
2015年12月,成都樹德實驗中學清波校區與轄區內的兩所小學通過前期調研和協商👩🏻🌾,共同啟動了“中小學銜接教育活動體驗營”活動。
體驗營為期5天,參與活動的是草堂小學西區分校和清波小學六年級的50名學生。在這5天裏,孩子們在樹德實驗清波校區完全融入中學生活🕋,按照中學的作息時間、課程安排😑,參與從周一的升旗儀式到每天的大課間等所有活動🙇🏻。
樹德實驗中學清波校區為孩子們量身定製了學習課程和活動:包括“炫彩·語文”“果園·數學”“繽紛·英語”“創意·科技”“心靈·塗畫”“魅力·體育”“魔術·信息”等課程🧑🦱👨🏻🔧。
草堂小學西區分校副校長何萍說,以體驗營形式開展中小銜接教育這個創意很好🧯。家長學生報名踴躍,體驗營活動受到學生期待💂🏽、家長支持🌀。開營儀式上🧲,一位家長說:“我家孩子今天早上6點就起床了🤶🏽,因為今天要到‘樹德實驗’學習👮,興奮得睡不著。”
樹德實驗中學清波校區的老師們編寫了《中小學銜接教育活動體驗營成長手冊》❣️,供每一位同學使用🕺🏽。各學科教師攜手開發跨學科課程👩🏻🦼➡️,讓同學們在樂中學、做中學👨🦯、悟中學🦻🏼。比如🎱,美術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師緊密合作,整合開發出了“心靈·塗畫”課程,旨在通過繪畫的方式🙊,提高孩子們的藝術修養,同時放松心靈,感受理解👳🏽、尊重、合作、個性表達等🧨。
活動結束後,草堂小學西區分校六(1)班學生秦毅說:“樹德實驗中學清波校區的老師對我們學習生活給予了無微不至的照顧🧑🏼🤝🧑🏼,讓我對中學生活從完全陌生到非常向往。從現在起,我要更加努力學習➡️,打好基礎🕵🏻,勇敢地向中學的大門邁進。”
余泓說🧃,我們希望通過對中小學銜接教育的持續研究🧞♂️,構建完善的中小學銜接管理模式:有比較可靠的師資保障、有效的家校互動和科學的學生發展評價體系🌖;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適應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開展校際間的教育教學研究活動👳🏿,中小學教師間開展跨學校、跨學段的教研🙎🏼♂️;整合課程,構建“中小學銜接引橋課程”,等等。
讓孩子直面自己的不適應
早上8時,許多體驗營的同學已經到校了🍑,但鮮有自覺朗讀、記憶、預習的♚。大家仍然習慣坐在一起聊聊天🧊,或到教室外去閑逛。
這是余泓在5天時間裏觀察到的現象🧏🏼♀️。他說🕎:“如何科學、合理、有效地利用零碎的學習時間,這是一名小學畢業生適應初中學習生活的一大挑戰。未來的學習方式將不再局限於課堂,局限於教室🔤,局限於教師。”
樹德實驗中學清波校區教師錢烈偉也觀察到了一些值得分析的細節:初中老師在課堂上講課時,參與體驗營的六年級小學生只聽不寫。錢烈偉說:“優秀的初中生一般都會養成很好的記筆記的習慣9️⃣✮。課後🤿,會有一本很厚很完整的筆記。小學進入初中👨👧🧑🏿🚀,知識的進步是次要的,習慣的養成才最重要🐿。”
“過來人”常常會對初中生活進行描黑——“作業多🎲,負擔重,很恐怖”。草堂小學西區分校校長付錦認為,中小學銜接教育要在孩子的價值取向上著力🧑🏽🦲,讓孩子直面自己的不適應,讓他們清楚地認識到學習是苦的,不是甜的💆🏻♂️,不是輕松的。但是,苦後,就會品味到成就感🙍🏿。
何萍也認同這樣觀點🈚️,她說🤛🏻:“與其讓孩子們和家長對初中生活‘妖魔化’,不如由初中老師主動一五一十地告訴六年級的學生👩🏼🍳🧑🏻🍼,初中到底有什麽要求。就好比提醒一個開車的人✋,哪裏是‘事故高發路段’🗂📡。”
人生的道路很漫長,但要緊處常常只有幾步。付錦認為,中小學銜接教育要從“術”的層面進入“道”的層面,絕對不要僅僅停留在學業成績這些皮毛上🕵️,而是要重點關註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深層次問題🖼。
何萍建議中小銜接教育的涉及面可以更大一些,不僅僅局限於學生,還可以在六、七年級的教師間開展一些交流活動,如學科聽課、小專題交流等,讓老師能相互走近、彼此學習⛪️,深入了解各學段教學要求、學生特點。真正打破外在製約因素,轉變教育觀念🔟🧙🏼,切實推動學校、教師、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