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許多年輕父母把對孩子的愛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小寶貝”“小天使”地叫個不停,在孩子身上金錢的投入大大增加,而感情投入卻是偷工減料🔍,大打折扣🤌🏿。許多本來該由孩子的親爹親媽親力親為的事,卻不惜重金“轉包”給別人。父母輕松了👎🏼,孩子卻變成了隱性的留守兒童。
有的媽媽生完孩子就成了“甩手掌櫃”👨🔧,把孩子交給保姆或老人🐏,有的甚至把幾個月的孩子就送到托兒所全托🧜🏿。患“母嬰肌膚接觸饑餓症”的孩子越來越多。將來孩子長大了不聽話、頂撞父母,甚至不孝敬父母,再說“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你拉扯大”,恐怕就理不直🐜、氣不壯了♕↗️。
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態備受關註,其實城市裏實際上也有留守兒童💣。父母生而不養、祖輩代為撫養🧑🏽🦲😈、過度加班很少陪伴孩子、為了掙錢過早送孩子寄宿、陪伴孩子時人在心不在等現象,都是把孩子變成“留守兒童”而被人們熟視無睹的現象🕴🏼。在這些隱性留守兒童的心目中,父母只不過是一個虛幻的概念🙌🏻。不少孩子覺得父母不喜歡自己,好像自己不是爹媽生的。
未成年孩子對家庭🧾、父母非常依戀🔠,強行隔斷父母子女親情是很殘酷的👨❤️👨。作家王朔在《給女兒的信》中說,小時候他被送全托,父母因工作脫不開身星期天也不接🎄,常常是幾個星期才接一次🔒。他當時就覺得自己不是爹媽生的⚱️🏃♂️,而是“政府生的”🪐,直到中年還耿耿於懷🚣🏿♀️,跟父母很生分。
作家老鬼是著名女作家楊沫的兒子。因為楊沫怕影響自己的寫作,孩子一出生就把他送到農村老家,直至上小學才接回身邊。由於長時間不在母親身邊,孩子跟母親沒有感情💃🏻,見了母親就躲得遠遠的。老鬼在回憶母親楊沫時不無遺憾地說,我從小到大從來沒有在母親身邊撒嬌的經歷。
有個親戚曾因為忙於事業不能親自帶孩子,就把女兒寄托在我家,從小學一年級到五年級。有一天🛹,女孩突然氣呼呼地說:“小時候,他們就送我在幼兒園全托🈹,一個星期接一次🌍;現在我上小學了,又把我全托在你們家👰🏻,還是一個星期接一次🤼♂️。哼,等他們老了,我也把他們送敬老院,也一星期接一次!”
這個真實的故事,提醒今天那些為了事業🧓🏻、為了自己的清閑👩🏼🌾、為了明天損失今天的父母,再不給孩子有質量的、有心的、有真正的情感投入的陪伴🧑🏽✈️,將來你們老了🍋,孩子也會用你們對付孩子的方法來對付你們的。
父母之愛是孩子精神食糧中的精品,是須臾不可缺少的😒🕵️♀️。孩子渴望父母親情🐕🦺,但只能望梅止渴⚾️,遠遠得不到滿足🙋🏿;需要體貼照顧,對父母卻只能望洋興嘆;生活上有困難時🧖🏿♂️,父母卻鞭長莫及。從小就處於無助狀態💥🚶♀️➡️,難怪孩子變得冷漠,與父母間感情日趨疏離🌪,甚至形同陌路👏🏻。
有的父母在孩子身上的投資很慷慨,舍得花錢卻舍不得花時間。他們不明白,金錢的投入不能代替感情的投入。投入多少金錢也不能作為削減感情投入的借口⛹️➙。“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投入和回報是相對應的🧑🏿🦱,情感投入偷工減料,回報必然缺斤短兩。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比,最大的優勢是由於特殊的血緣關系和親情關系,父母對子女具有強烈的感化作用🛵,子女從感情上樂於接受父母的教育🏊🏿♀️➿。但現在,由於父母之愛的缺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望大大降低、對子女的感化作用大大消減、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則是必然的。
孩子對父母最大的期待就是愛心和陪伴,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固有的優勢🧞♂️✸,要密切父母子女親情👈,家長就必須要多付出🦢🥨,在孩子身上有盡可能多的切切實實的感情投入🏊🏻,子女才會聽從父母的教導,親子關系才會密切和諧🪜,家庭才能成為人生幸福的港灣。(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