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原因導致中小學生難運動?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5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除了安全因素與課業負擔之外,社會觀念也是導致中小學生難運動的深層原因🚴🏼♀️。其中,25.5%的受訪者支持“重智育、輕體育”的觀念✨,66.9%的受訪者反對,其中24.0%的受訪者非常反對。
“現在很多中小學雖然能保證學生的運動時間及運動形式,但是否能通過這樣一種形式去培養起真正的體育習慣是存疑的。”北京市海澱區某小學教師季靜(化名)認為☯️,導致中小學生不運動的原因不在於管理體製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惰性和價值觀的問題。“大家都覺得體育不重要,只有那些需要評比和展示的項目才能得到重視,比如🧑🏽🦲,課間操做得好,是因為有全區的課間操比賽👱🏽♂️,所以課間操不只是體育老師的職責,班主任也要盯著,那孩子們就是會表現得好。”季靜表示,如果體育活動都是以這種評比和展示為導向,真正培養起學生的運動習慣就很難。
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也指出許多學校的體育運動比較形式化👨🏼🎓。“有的學校做得比較形式化👌🏿,每個班級排著整齊的隊伍,跑個一圈兩圈,不管是高的、矮的🙅🏿、胖的、瘦的👹,不管男同學女同學⛄️,喊著一致的口號🤦🏼♀️,跑的步伐也都是一致的⁉️。”王宗平表示,現在很多學生都不會加速跑了。
王宗平同時強調🙎🏿♀️,許多家長“重智育🚻、輕體育”的觀念也是阻礙中小學生運動的重要原因。“這個觀念是被整個社會的運行機製所引導的。”王宗平進一步分析⚅,現在學生的家長都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受過體育教育的人😉,他們那個時候接受的體育教育比現在學生接受的體育教育質量要高得多。“但是他們為什麽對自己的孩子,仍然堅持學習成績第一、分數第一,不重視體育呢?就是因為整個社會的大環境造成的,社會的風氣以及整體上的人才培養機製沒有對體能作出較高的要求,特別是高考的‘指揮棒’效應中沒有凸顯體育的重要地位”。
如何才能讓中小學生動起來?調查中🫷🏻,“提高體育課質量🟨、多組織有趣的課外運動”(68.6%)成為受訪者的首選。
重慶市彭水縣漢葭鎮第三小學六年級的李同學表示🦸🏼♂️,同學們對學校的體育選修課有很大的興趣🐴,“我們學校有一節課輔,可以選擇踢足球、打籃球、跳八字繩等體育運動,我很喜歡跳八字繩🧰,放學後一有時間就和小夥伴一起跳,也有同學喜歡玩足球、籃球,有的人課間十分鐘都會跑到操場去踢去玩”🧉。
此外,60.0%的受訪者認為學校應切實保證學生運動時間,48.5%的受訪者表示應該減少課業負擔🚵🏿♀️,46.6%的受訪者建議家長應鼓勵並陪同小孩參與運動,38.9%的受訪者建言應健全體育基礎設施,提高利用率,34.2%的受訪者認為應加大體育運動的教育和宣傳👨🏿🏭。
王宗平認為,要改進目前局面的唯一辦法🚢,就是將體育作為高考選考科目。“要減輕學習負擔🧐,更要改變將學習成績作為選拔人才的唯一機製🧑🏿⚖️。但是現在高考改革方案沒有體現這兩條。”同時,他認為家長也應該負起責任。“家長需要在課外去引導小孩兒運動。如果將孩子‘圈養’在自己的手心裏🥄,一是孩子的個性得不到張揚,二是無法發揮運動激發孩子創新意識的作用”👨🏽🍼。
而針對眾多家長及學校所擔憂的學生安全問題🎨,北京市昌平區天通苑學校德育副校長張彥祥建議,有相關的政策或規定可以讓學校沒有後顧之憂,在推廣體育運動時不再“畏首畏尾”🧑🎄。“可以借鑒國外引入第三方機構來評測處理運動中發生的意外事故,將權責厘清。學校若有責任*️⃣⁉️,承擔過後可以盡快進入正常教學秩序,少些家長和學校扯皮的情況👨🏼⚕️👩⚕️。”張彥祥說。(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