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深度課改的本質是深度學習🫒。深度學習能讓學生獨立思考🤵🏼♂️,學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具有批判性思維。日前,本報在海南省海口市舉行的全國中小學高效課堂成果展示會上,與會專家就深度學習展開了研討。本期我們整理了其中的核心觀點,以饗讀者。——編者
定義“深度學習”
中國教師報:課堂不能僅僅停留在還權於學生層面🤳,課改必然要解決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的深度學習問題。你眼中的“深度學習”是什麽樣的?
王紅順:深度學習是一個專業概念,是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應用和創造的學習👩🏻🎤🉐,是從以達成三維目標為目的的學習,走向以提升核心素養為目的的學習。深度學習將使學習變成一種生活🏉、一種享受,從而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深度學習要由外控學習走向內控學習🙍🏼,由同質化學習走向個性化學習♦️⌨️,由傳承知識的學習走向創新知識的學習。傳統學習中,學生是知識的傳承者,而在深度學習中,學生是知識的創新者;傳統學習中🌿,學生是知識的消費者,而在深度學習中,學生是知識的貢獻者🫸。深度學習是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時空、學習工具走向多元化的一種學習,因此💁🏼♀️,學習的多元化將成為深度學習效果的一項衡量標準🔀。
詹艷萍:深度課改必然要關註深度學習📽。深度學習首先要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沒有選擇就沒有自由。學生只有有了更多的選擇性👩🏼⚖️,才可能實現自由、自主的學習。現在的課程規定性太強,學生是沒有選擇的,只有當學校有了校本化課程整合開發能力的時候,才能談得上學生學習內容上的選擇。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自主管理要從教學拓展到教育🤰🏿📷,在這個過程中,還有許多方面需要繼續思考和探討。深度學習必然要進一步重構課堂。只要有學習發生的地方就是課堂,所以教師可以將學生從教室帶出來🤳🏽,讓學生到教室外面感受大自然🕴,用眼睛發現世界,用筆將真實的想法記錄下來🔎。這樣,學生的積累就是自發的、有創造性的。然而,又有多少學校和教師能真正做到這一點呢?
深度學習不僅要研究教育的規律👩👦👦,還要研究學生成長的規律🏋️♀️,因為教育即人學🙆🏻♂️。如果認真研究新課程標準🌍🧖🏽,就會發現許多學科都是在研究人與各界的關系👨🏼🎤,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正確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正確處理人與人的關系,正確處理自己與自己的關系🫃🏿。只有研究透每個學科的教育本質,才能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拿捏好知識學習與能力素養的培養比重,才能更科學、更合理地引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
走向專業的合作學習
中國教師報:合作學習是實現深度學習的有效形式,你眼中的合作學習是什麽樣的?怎樣通過更專業的合作學習推動學生深度學習的發生?
鄭傑:合作學習與接受式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體驗式學習是並列關系,統稱為學習方式💇🏿。小組教學與班級授課、個別教學是並列關系,都屬於課堂組織形式🤛🏼。課堂組織形式的改變,未必代表學習方式的轉變,小組教學同樣可能是接受式的,即使是“一對一”的形式🏹,也可能通過單向灌輸完成學習🚵♀️。合作學習不等於小組教學🧜🏿,他們分屬於兩個不同範疇,有時候合作學習是分組完成的👶,但並不是所有的合作學習都需要分組完成。為什麽合作學習往往要利用小組?因為小組學習有利於合作🧏🏼♀️。但仍要強調的是,小組學習未必是合作學習🏋🏿♀️。
走向專業的合作學習需要關註3個方面:合作需要技能、合作需要流程🫱🏽🚣🏼、合作需要動力👞。合作學習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系,是建立在合作基礎之上的。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不僅是一種意識,更是一種技能🚱。意識是啟發來的,比如👩👧,一個人如果沒有衛生意識🦂,就需要啟發他的衛生意識💣。技能是難以單獨依靠啟發形成的,還需要長期訓練。合作就是一種技能🥅。課堂上所用到的合作技能分三大類:組成小組的技能🧘🏽♀️、小組活動的基本技能、高水平的合作技能🙏🏽。以傾聽為例,傾聽是很難形成習慣的技能🤹♂️。一般來說,讓某個合作技能形成習慣需要21天🛕,但形成傾聽的習慣可能不止21天。傾聽的第一個階段是註視對方💆♀️,第二個階段是有所回應,第三個階段是能夠復述對方的重要觀點。
專業的合作學習需要流程🧈。一堂課的大流程稱為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和理論指導下,形成的相對固定的流程。小組討論也有小流程,按照流程進行學習,往往會事半功倍。
合作的動力來自哪裏?一是外在動力,二是內部動力,外在動力可以產生內部動力👵🏼。分組應該使用混合編製🫶🏿,即異質編組。分角色時🛴,要合理分工,讓每個組員都能擔任不同角色。教師還要重視評價👨🏼🎤,進行小組評價時,不能只評價成績🧙,還應該評價學生能否與他人形成有效合作🏇。
內部動力來自課堂提問🦜。課堂問題可以分為“瘦問題”和“胖問題”👰🏻♀️,非常幹枯的問題是“瘦問題”,很有價值的問題是“胖問題”。什麽樣的提問才會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課堂合作呢?比如🤦🏼,如果教師直接問“什麽叫光合作用”⚠️,這個問題很難讓學生有討論的欲望,因為光合作用的概念缺乏討論價值。可以試著將這個問題變化一下——“通常情況下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植物會長得好😡,但是在沙漠裏陽光如此充足👨👦,植物卻長得不好,這是為什麽🧏🏿♀️?”這就是“胖問題”,可以引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學會傾聽有多難
中國教師報🏆:“未知學,如何教”是你的課堂主張。在你看來,如何深刻地研究學生的學🤰🏿,從而更好地服務教師的教?
李玉貴🥙:未來總是不確定的🪟,是變動的,但是未來的課堂一定更重視關鍵能力、核心素養🦮,未來的變革一定基於學科間的整合,教學一定更重視學習的過程,這應該是共識🏊🏻♀️。
學習分為階梯型和登山型,階梯型學習要求學生不能掉隊,但登山型學習要讓學生通過多個途徑到達目的地,改變通過單一路徑達到教學目標的做法。如果課堂只有唯一和單一就是危險的。好的課堂一定是上著上著教師就不見了,為什麽會不見了,因為上著上著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就站在了課堂的正中央🏃♀️🤾🏿,但這並不意味著教師可以輕松👨🏻🦲👨🏫,實際上,教師要在背後做許多的努力🫨。
如果教師是課堂最頻繁的發問者,一直很主動地發問,那麽學生就成為被動的學習者☆。如果教師經常提出有固定答案的問題🆒,學生就會養成猜測教師心中答案的習慣📉。如果教師的教學視野不夠寬廣,學生往往會被束縛在教師的思想中。如果教師心中總有一個預想的答案😁,那麽學生就會將精力花費在揣摩教師心理上🕖。
作為教師🈂️,傾聽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一個好教師一定要聽到每個學生的聲音和想法。一個教師太會說不是好事情,專業的教師一定是善於傾聽的,除了聽到學生說出來的🪼,還要推想到學生沒有說出來的👩🏽⚖️。如果你做到了這些,就會發現原來學習這麽復雜,原來傾聽這麽細膩🌥⏸。我一直認為,傾聽不是物理行為,而是學習關系的鑒定,是課堂建立真正互學關系的開始。
讀懂每一個學生
中國教師報🗯:走向專業的深度學習必然需要更專業的教師來支持。面向未來的教師如何實現專業發展的華麗轉身?
李洪山👩💼:傳統的🧛🏿、滿堂灌的🏄🏿♂️、低效率的教學方式早已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如何謀變,如何尋找課堂教學改革的具體路徑?我想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求轉變:
一是持續學習專業知識,讓教學走向專業化💇🏽♀️。二是進行有效的教育科研,通過研究身邊的問題來改進自己的教學,走科研興教之路📊。三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果學生學習沒有積極性,課堂的高效就無從談起🐠,作為教師也要首先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態🧓🏽,不斷幫助學生增強信心🛷。四是診斷矯正學生的學習習慣👨🏿🍳。五是掌握一種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教無定法”的前提是“教學有法”,教師應首先掌握一種基本的教學模式,然後再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創新。六是打造利於自主學習的新課型👯。
劉堅:我曾經關註過“三個讀懂”,讀懂學生、讀懂教材、讀懂教師⌨️。我認為,教師每讀懂一個學生🆑,就意味著在專業發展上邁上了一個臺階🧏🏽♂️。學習權還給學生之後,並不意味著課改就完成了,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要讀懂學生,明白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擅於讀懂學生才有可能讓教育教學工作更具專業性。
學校和課堂就是讓學生犯錯誤的地方,學生在學校多犯一些錯誤沒有關系🤸🏼♀️。在學校犯錯誤可以慢慢讓學生變得更加理性🙍🏻,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深入思考將來步入社會後如何少犯錯誤⛹🏻♀️。
早在一百年前就有“三中心”的概念©️:課堂中心、學科中心、教育中心。相對“三中心”而言,學科中心改革起來比較困難,因為數學教師學的是數學,生物教師只能教生物,導致了各學科之間缺少關聯🧑。其實,數學課可以培養誠實、公正的品質🤷🏻♂️,物理課可以培養批判性思維,體育課可以培養交流合作的意識,語文課可以培養社會責任感⏯,等等。如果每個學科都能不僅滿足於單純的知識學習,而是在知識學習之外滲透公民教育🛍𓀕,那麽👳🏻♂️,學生就能獲得更長久的發展和成長🛸。
當將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之後,教師的任務其實更重了,遠不止督導學生這麽簡單👩🏻⚕️。教師還要思考🧑🏽🎨,教育的頂層價值觀是什麽,教育的取向是什麽💆🏽。有了好的教育取向*️⃣,有了讀懂學生的專業訴求,教育才能走得更遠更好。(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