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學術交流
  

標準化建設能否拯救鄉村學校?


   【訪談嘉賓】

  張新平,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首席專家,南京師範大學教科院教育領導與管理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持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基礎教育階段學校辦學國家與地方標準的比較與建構”,出版了《義務教育優質學校辦學標準研究》等多部著作👨🏿‍🚀。

  由於師資弱🧑🏿‍🦳、生源少、投入低等方面的原因🛂,許多鄉村學校在生存線上苦苦掙紮👩‍🎨,教育質量遠低於城區學校是不爭的事實。許多鄉村居民用腳投票,舍近求遠,想方設法將孩子送到城區就讀。一些家長為了方便照顧孩子,不惜背井離鄉,在城區租房陪讀。

  只有鄉村教育質量提高了,讓鄉村的孩子在家門口也能接受優質教育,才能打破鄉村學校(本文的鄉村學校是指鄉村的小學和初中)“質量不高→生源流失→投入降低及師資減少→質量進一步降低→生源進一步流失”的惡性循環。而全面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是“十三五”時期我國義務教育發展的戰略性任務。要實現這一目標🤛🏽,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提高鄉村教育的整體水平和質量🦸🏻‍♀️。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標準化建設,或許是鄉村學校打好“質量翻身仗”的重要機會。可是,什麽是辦學標準?城區學校的辦學標準是否適合小規模的鄉村學校🗄?是否每一個鄉村學校都可以辦成優質校📔🤦🏼‍♂️?針對這些問題,中國教育報記者專訪了張新平教授。

  標準化建設能否提升鄉村教育質量👩‍🦼‍➡️🈁?

  記者:為什麽要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這對提高鄉村教育質量有什麽價值?

  張新平💁🏻: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主要目的就是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加強鄉村學校標準化建設,提高鄉村教育質量,既是我國中央和地方政府明確職能定位🏫🧑‍💼、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的內在要求,也是各級政府積極履行責任和實現依法治教的一種重要表達👱‍♂️。實行鄉村學校標準化建設🌥,需要我們加強梳理和深刻理解“辦學標準”近百年的發展歷程。

  記者♛:這麽說來,辦學標準不是一個新問題,而是一個老問題了。那麽,我國的辦學標準,經歷了怎樣的歷史變革🙎🏿‍♂️?國家又出臺了哪些相關文件🪧?

  張新平:早在1925年,程其保、沈廩淵在《小學行政概要》一書中🖖🏻,就討論了學校建築與設備的具體標準🖐🏻♠️。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創建社會主義教育製度的過程中,先後出臺了一些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辦學標準🗄。1952年,教育部頒發《中學暫行規程(草案)》和《小學暫行規程(草案)》👨🏽‍💼✊🏿,原則性地確定了中小學的設置標準🦬🫲🏼、教學與教材標準、學生管理標準🧙🏿🦸🏼‍♀️、教育經費及設備標準。

  改革開放以來,辦學標準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受到重視和討論。尤其是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標準👷🏻📺,伴隨著國家強力推行九年義務教育國策而被快速地確立起來。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為保障20世紀末在全國普及初等義務教育和在大部分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先後製定《關於製定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標準🧛🏿、義務教育實施步驟和規劃統計指標問題的幾點意見》(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1992年)🤌🏻、《普及義務教育評估驗收暫行辦法》(1994年)🛜、《農村普通中小學校建設標準(試行)》(1996年)以及《城市普通中小學校舍建設標準》(2002年)等文件🛀🏿🐮,在義務教育的師資水平、辦學條件🧝🏽‍♀️、教育經費🧗‍♀️、教育質量以及中小學的校舍建設等方面,確立了基本標準。2012年🏄🏻‍♀️,教育部研究製定了《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和《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2013年年初,教育部頒發《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2014年🔪,教育部頒發了《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試行)》並啟動了相應的實驗區工作。

  記者:除了國家層面以外,地方政府在辦學標準方面出臺了哪些相關文件✋🏼🦸🏻‍♂️?

  張新平:由於義務教育采用的是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和分級管理的體製🍤,地方各級政府在國家相關政策和標準的導引下🚓,也製定了不少廣有影響的中小學辦學標準。譬如🤵🏽‍♀️,江蘇省出臺了《江蘇省小學基本辦學條件標準》和《江蘇省初中基本辦學條件標準》等重要文件;安徽省從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角度考慮📞📩,製定了《安徽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基本標準(試行)》,強調在辦學標準上取消市縣鄉的差別。

  “辦學標準”先後發生了哪些變化🧖?

  記者:關於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準🧝🏼‍♀️,國家和地方先後出臺了那麽多文件👩🏼‍🎨。這些辦學標準先後發生了哪些變化?

  張新平: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準經過多年發展到今天,已出現三個明顯的轉向:一是從強調效率到關註公平。以往的學校辦學標準化更多的是受到“效率崇拜”的驅使,這也是各種非教育後果產生的根結所在。但是,現在製定辦學標準,主要是為了實現學校教育的均衡發展。二是從註重結果到重視條件⇢。如果說以往對於學校的管理更多偏重於結果監控一端,統一的學校辦學標準出臺之後,則意味著學校管理重心向輸入端轉移🧘🏻,更重視學校辦學基礎設施與基本條件的建設🫱🏻🏂。三是從權力控製到責任擔當。學校辦學標準的研製與實施的主要責任在各級政府。它體現了學校管理理念,由“政府管學校”向“政府辦學校”的轉變,其所強化的是政府的責任🚶‍♀️‍➡️,而不是權力。

  記者🙋🏼:我們該怎樣認識辦學標準的這些變化?

  張新平: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準的發展變化,可給我們如下啟示🙋🏽‍♀️🚴🏻:一是辦學標準既是一個普遍性問題,也是一個時代性問題。雖然每個歷史時期都關註辦學標準問題,但不同時期關註辦學標準的具體背景又不盡相同,具有特定的時代特征。

  二是辦學標準既是一個技術問題,也是一個教育問題🧑🏻‍✈️。盡管不同歷史時期辦學標準具體內容的規定有所區別,但它們背後堅持的一個主要原則是類似的,即將技術性與教育性更好地結合起來。“技術問題”是指,辦學標準涉及很多專業領域的知識🍆,不能憑經驗、想當然。“教育問題”是強調😆,辦學標準是有關學校、為了教育的標準👨🏻‍🎤,以更好地服務於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和學生的成長為根本目的。

  三是辦學標準既是一種客觀要求✖️,也是一種主觀理解。“標準”給人的直觀印象📤🧙🏽‍♀️,就是它通過具體描述與量化規定體現出來的客觀性。辦學標準應當具有客觀性,否則就只能停留在指引方向的功能上,而不能起到規範辦學治校行為的作用,不能發揮促進義務教育學校均衡發展的作用。但透過歷史看⛹🏽‍♂️,標準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主觀理解🦺🍋‍🟩,所謂的客觀性也是相對的,辦學標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辦學標準的製定也不可能一勞永逸✡︎。

  四是辦學標準既要有理想性,又要有現實感。從辦學標準的引導功能看,其必定要超出一部分學校的現實情況🧒,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否則辦學標準本身就會失去其意義。而辦學標準的現實性要求🐆,則意味著辦學標準的研製需要以紮實的調查研究工作為基礎🦵🏼。辦學標準應是務實和行之有效的,而不能成為“可望而不可及”或“中看不中用”的藍圖🙇🏼‍♀️。

  鄉村學校標準化建設是否需要“另起爐竈”🙇🏿‍♂️?

  記者:既然國家和地方政府都製定了相關的辦學標準👩‍🏭,您現在提及鄉村學校標準化建設👨🏻‍🎤,是想“另起爐竈”嗎?

  張新平:提出要重視鄉村學校辦學標準建設問題👫,並不是試圖將其與城市學校辦學標準區別對待。強調鄉村學校辦學標準,是為了提醒人們特別註意鄉村學校的發展問題,是為了強調在城鎮化過程中科學統籌鄉村與城區義務教育學校的同步發展。鄉村學校和城區學校🤯,都是中國的學校,它們需要一個統一的綜合性標準,以規範其辦學行為𓀅,從而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所提出的“統籌管理義務教育,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精神。

  具體而言,強調鄉村學校標準化建設🫸🏼,具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為了縮小城鄉區域差異的需要。在推動義務教育學校的改革發展過程中,要特別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的支持力度👳🏿‍♂️,要在財政投入、學校建設✂️、教師配置等方面向鄉村傾斜🧑‍🦲。二是實現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的迫切需要。上世紀末🏰,我國基本實現了普及教育的目標。然而,義務教育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令人關註的問題。譬如,不同省份和地區所製定的中小學辦學標準存在較大差異,義務教育在區域之間🔅、城鄉之間、校際之間的差距似有擴大勢頭,等等。建設和諧社會👩‍👧‍👦,實現教育公平,迫切需要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義務教育發展機製🕤,切實實行縣(區)域內教師💷、校長交流製度🦶🏻,真正解決區域內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等問題⛳️。三是學校自身發展和科學評價學校辦學質量的需要🤷🏿。一方面,對於學校來說,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準對鄉村學校具體的辦學治校具有規劃、建設◻️、管理及定向引導的作用;另一方面⬆️,對教育督導部門和社會公眾來說,鄉村學校辦學標準亦是評價政府履行職責、監督政府教育作為的有力工具。

  記者:由於城鄉綜合條件的差距♊️,標準化建設會不會妨礙偏遠村小和教學點的建設?會不會導致鄉村學校發展的同質化?

  張新平☝🏿:加強鄉村學校辦學標準化建設🧝🏽,決不是搞“殺富濟貧”,更不是“一刀切”,搞低質量的學校發展均衡。加強鄉村學校辦學標準建設🔢,根本目的是為了回應和有效解決當今中小學所面臨的一些根本問題。當前,鄉村學校在求生存、爭發展、尋變革的過程中🧟‍♂️,存在著培養目標扭曲、關愛氣氛稀薄☞、民主領導匱乏🦃、學校發展失衡、學校合作不夠等一系列問題👶,直面這些問題並采取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是開展鄉村學校標準化建設的根本追求👩🏽‍🚀。

  教育部官網的最新統計數據表明,2014年,我國小學共有8.90萬個教學點🧑🏿‍🎤。其中,鄉村有7.86萬個小學教學點,鎮區有8986個小學教學點,城區有1416個小學教學點。並且,2011年以來,我國的小學教學點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譬如👏🏽,2011年、2012年和2013年,我國的小學教學點分別為6.74萬個🔦、6.98萬個和8.28萬個。面對這種形勢,有人擔憂推動鄉村學校標準化建設,可能會削弱一些偏遠地區的教學點和村小的建設,會有意無意地再次引發撤點並校一類的問題。

  實際上,這種擔憂主要是源於錯誤地理解了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準的主旨和目的📧。以往的學校辦學標準總是將其著眼點投放在對辦學規模、管理製度等問題的關註上,長此以往誤導了人們對於學校辦學標準的理解和期待🧝🏿‍♀️。強調鄉村學校辦學標準化建設,不再是為了鼓動農村“巨型學校”的建設🌝,而是為了引導鄉村學校發現學校和師生的優勢🌶,激發學校與個人的潛能,從而辦成優質學校。

  每一所鄉村學校都能建成優質學校嗎?

  記者:在許多人看來🤘🏿,標準是一種底線和兜底工程,標準化建設應該是建設“合格學校”的標準👃🏼。而用標準化建設促進鄉村優質學校建設,應該如何理解☆?

  張新平🦉:引導鄉村學校辦成優質學校👂🏻,是強調鄉村學校標準化建設的主旨🦻🏽👩‍🔧。具體言之,其主旨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充分認識和挖掘鄉村學校的優勢。只要靜下心來耐心地尋找,就不難發現每所學校都蘊藏著內在的發展潛能🦻🏼🧑🏻‍🚀,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優勢和長處🤳。這些優勢、長處,既可以表現在師資和生源方面🕒,也可以體現在教學與管理方面;既可以通過學校擁有的各種物質資源表達出來🧍,也可以通過學校的製度、文化等精神資源體現出來。

  二是提升鄉村學校的合作能力。學校是一個相互關聯的生態系統,是一個合作體系📛🙋🏻,各項工作都是在人們的共同協作過程中進行和完成的。教職員工合作意識的強弱與合作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校的發展方向和質量🏌🏻‍♂️6️⃣。合作是教學活動成功開展的基礎,也是教書育人工作旨在追求的重要目的之一。

  三是推動公平和質量建設📱。鄉村學校必須培植一種致力於公平的組織文化,保證和落實師生員工的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學校質量則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情境性概念👎🏻,提升學校質量,意味著學校要把資源配置和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和確保每位學生成功上來,需要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四是強化在改革創新中貫徹“育人為本”的方針👩‍🌾。學校組織的特殊性與教育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決定了學校工作必須堅持“育人為本”。但是堅持“育人為本”並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任務,需要付出長期的努力和關心。只有激發學校各個層面的改革創新願望👩🏿,同時在學校育人目標和方式👨🏻‍🦯🏂🏻、教學內容和方法等多個方面開展創新型探索和轉型性變革🥧,“育人為本”才可能有效實現🏃🏻🤸🏼。

  記者:教育規劃綱要提出,要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這也就意味著要將每一所鄉村學校建成為優質學校🏷。這有可能嗎🕴🏼🧛🏼?

  張新平:有可能。但是🧑‍🚒,在推動鄉村學校標準化建設當中,要特別防止簡單模仿一些城區學校的做法👷🏻‍♂️,要防止片面走到“超大規模”的道路上去🏃🏻‍♀️‍➡️,要充分挖掘鄉村學校的辦學優勢🔸,增強鄉村學校的發展自信🤽🏽‍♂️。

  教育規劃綱要提出,通過廣泛運用數字化技術和構建教育信息化平臺💇🏼,可以加速推動鄉村優質學校建設,“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體系,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加快終端設施普及😕,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而重點是“加強農村學校信息基礎建設🌾,縮小城鄉數字化差距”,“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繼續推進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使農村和邊遠地區師生能夠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記者:鄉村學校在發展思路上要做哪些轉變🏄🏿‍♂️,才能更好地提高質量🦗?

  張新平:要將每一所鄉村學校都建成為優質學校,最緊要的是要轉變我們既有的學校發展思路,從傳統的以“學校改進”為主的方式轉向充分挖掘自身優勢的路徑上來。只有如此,鄉村學校在改革發展中才不會垂頭喪氣、灰頭土臉,才會充滿激情和活力。

  大體上講,“學校改進”肇始於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它本質上屬於一種聚焦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學校建設路徑。從其假設上看👵🏽,“學校改進”抱持著一種問題中心的世界觀🕵🏻‍♀️。這種世界觀將學校及其全體人員視為一系列的問題,學校領導者的作用體現為發現症狀、探討緣由、分析問題、提出可能的補救措施,進而拿出相應的診治方案。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問題”成為了學校改進路徑的核心特征🤹🏻。學校改進一方面推動了義務教育學校的建設👩🏻‍🎨,另一方面又阻礙了義務教育學校向優質卓越方向的發展,束縛了學校組織的能量釋放與潛能開發🦹🏿✍🏽。

  鄉村學校該走怎樣的優質發展之路?

  記者:對於鄉村學校來說,怎樣才能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優質發展之路?

  張新平:鄉村學校完全可以走一條不同於“學校改進”的“欣賞型探究”優質發展之路。欣賞型探究拋棄了傳統上那種糾纏問題、聚焦缺失的組織管理觀🙇🏻‍♂️⏺,強調組織管理變革,重要的是要發現組織已有的長處和優勢,進而引導組織成員共同追逐夢想和實現夢想,從而推動組織管理的積極變革和發展。

  欣賞型探究是一種新型的組織變革觀點,更適合鄉村優質學校創建🧑‍⚖️,有助於改變長期以來采用的聚焦缺失🧛🏻‍♂️、診斷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學校建設思路。鄉村優質學校建設,更重要的是要發現學校各個層面所具有的優勢和長處🌩,促使學校領導者從優質學校建設中的“問題解決者”角色扮演轉向“欣賞型領導者”角色擔當上來。

  記者🧑🏽‍🎄:那麽,鄉村學校怎樣才能更好地挖掘自己的優勢?

  張新平:鄉村優質學校建設,關鍵是抓好“優勢挖掘”這個中心,同時要處理好“集群機製”與“底層生成”這樣兩個基本原則。所謂“優勢挖掘”🧏‍♀️,是指不斷挖掘學校的特色和優勢,積累和增強學校改革和自身發展的正能量🧑🏿‍⚖️。鄉村優質學校建設⏮,至關重要的不是要查找和解決學校或者學生存在的問題,而是要著力探尋和發現學校和學生的既有優勢、亮點和閃光點。那種診斷疾病式的醫院治療模式,並不適合於鄉村優質學校建設。同時,一個地方義務教育質量的提高和改善,不能只依靠辦一所超大規模學校來完成,而需要提高這個區域所有學校的整體水平和質量😡。只有當這個區域的所有學校都成群結隊地發展起來了,形成了真正的“優質學校群”🕵🏽‍♂️,這個區域的學校教育才可能具有促進優質均衡發展的持久動力🕍𓀏。

  “集群機製”是指將一個區域的所有學校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建設,使它們不僅在地域上彼此相連相依,更在教學方式🦆、管理理念和育人文化上相互咬合和深度借鑒👨‍🍳。“集群機製”建設的目標就是要顯著增強一個區域內不同學校之間協同發展的合作意識與能力🚵🏻‍♂️。每所學校都不再把其他學校當作競爭對手,而是視為合作夥伴🖐🏿。

  “底層生成”是說鄉村優質學校的創建,除了要重視搞好“基層設計、標準引領”外👨🏿‍⚕️,還必須得到來自學生群體、教師群體、家長群體等群體的多方支持和廣泛參與👨‍🚀🚵‍♀️,只有最大限度地激發了他們的力量,鄉村優質學校才能真正有效地構建起來並獲得廣大民眾的認可。而“生成”則意味著鄉村優質學校並非是僵化不變的,而是一個充滿無限創造和生命神奇的組織再生過程🚣🏻‍♂️。鄉村優質學校要註重經驗提升,要重視從學校日常生活和管理世界中吸取聰明才智🐷,並做好相關製度、方法的內化🟥、轉化和落實工作。(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

發布者: 陶桃  發布日期: 2015-11-23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