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學術交流
  

數字時代🗜,我們怎樣和“00後”一起成長


“幼兒園時期,44.1%的孩子開始玩網遊。小學中年級學生周末玩電子媒介的平均時長達63.57分鐘。91.8%的初中生使用QQ(一種即時通信軟件)。面對網絡欺淩,9.7%的小學低年級學生和21.8%的初中生選擇直接對罵……” 

  這些調研得來的數字,讓張海波陷入了深思🫣:互聯網時代,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面臨著怎樣的風險與機遇?面對兒童網絡安全和媒介素養教育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張海波是中國青少年宮協會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廣州市少年宮副主任,為全面了解兒童媒介使用行為🚤😅,從2014年9月至今,他所在的廣州少年宮聯合北京、上海、西安、南京等全國18個中心城市的少年宮❓,向這18個城市的3萬多名兒童(3—14歲)及其家長發放問卷2萬份,回收有效問卷15646份,同時采用了個人訪談、小組訪談🏰、觀察等方法進行調查🎗。在調研的基礎上,張海波及其團隊發布了《互聯網+時代兒童的在線風險和機遇——中國青少年宮兒童網絡安全和媒介素養狀況報告(2014—2015)》,努力揭示出“00後”兒童的數字化成長軌跡。 

  “00後”的“小玩家”和“小創客” 

  在幼兒園時期,“00後”兒童的三大媒介(手機、平板電腦、電腦)的接觸率就已超過80%。 

  “幼兒園時玩QQ🚵🏿‍♂️、三年級時可以自己下載遊戲、五年級時擁有了自己的手機和微信賬號𓀝🧚🏼‍♀️。”談起自己的數字媒介使用情況,北京男孩劉鑫(化名)認為自己使用這些媒介並不算早👨🏽‍🍼,而且爸爸媽媽也支持自己上網🍯。 

  在表達方式上🩴,劉鑫最喜歡用QQ😤,因為“可以直接表達,想說什麽就說什麽,不需要有顧忌”。同樣來自北京的孟楊(化名),是一名幼兒園中班的孩子🙎🏼‍♂️,她此時已經會用微信,會上網看視頻🗼、傳照片,會用電腦和手機玩網絡遊戲了🪶。 

  “隨著數字媒介在家庭中的普及,‘00後’一代是這個數字時代的‘原住民’🧍🏻‍♂️。”張海波用“滑一代、微一代👩🏼‍🔬、搜一代、遊一代🕺、秀一代”5個詞總結了“00後”兒童的特點。他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看電視🚹、課外書的時間逐漸減少,而使用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數字媒介的時間卻不斷變長,到初中時手機已成為最受歡迎的媒介了🤵🏼🧘🏽‍♀️。 

  “兒童成長軌跡基本上是兩年一個節點🙋🏽‍♂️,每個階段兒童的心理都會發生很大變化🙋🏻‍♂️,因此我們將3—14歲的兒童分成了5個階段,分別統計各個階段的兒童數字媒介的使用行為👩‍🎨,以準確地描述‘00後’兒童的數字化成長軌跡。”張海波說,“從調研結果來看,‘00後’兒童的數字媒介使用呈現‘三級跳’的特點。” 

  在幼兒園時期,“00後”兒童就具有較高的媒介接觸率,三大媒介(手機👩🏻‍🎓、平板電腦、電腦)的接觸率已超過80%,分別達到91.8%、83.4%和80.6%,其中44.1%的幼兒園孩子開始玩網遊。 

  “玩遊戲是幼兒使用媒介的重要功能,甚至在他們尚不會交流時,他們已經開始滑動屏幕切水果了🧑🏻‍🏭🧎🏻‍♀️,有不少是3歲的小玩家👨🏼‍🚀🐫。”張海波說,兒童玩遊戲越來越低齡化,他們自主選擇性強🦓,甚至會向父母要錢打遊戲,也會積極加入各種聯盟工會等虛擬社團🕍。 

  而在小學時期,兒童初步發展到和成人使用行為相差不多的“用戶”階段。“調查顯示,近半數小學中年級學生擁有自己的QQ🚛,近半數兒童擁有社交媒體賬號,並且開始玩大型遊戲🥟、社交類遊戲,35.8%的兒童在網上發表內容💇🏼‍♀️,23.1%的兒童擁有網友,更有8.3%的兒童擁有陌生網友。”張海波說。 

  而到了中學時期,兒童新媒介接觸和使用技能進一步提升。張海波在調查中發現✨,初中生擁有QQ的比率達91.8%,90.0%的兒童加入了QQ群🧑🏼‍🍼,其中46.4%的兒童加入了6個以上的QQ群,81.8%的兒童擁有了自己的社交媒體👨🏽‍🍼,28.6%的兒童擁有了自己的“粉絲”。
    

“在數字世界📌,兒童走在父母前面” 

  在上網知識方面,65.4%的兒童和70.9%的父母認為現在的初中生懂的比大人多👮🏽。 

  “兒童到初中時,因更積極地使用新媒介👩🏿‍🎓👮🏿,使得他們在屏幕上‘數字世界’中的娛樂🎅🏽、交往、學習和表達等各方面😆,都開始超越成人🤽🏿‍♀️,在數字世界中,兒童走在大人前面。”張海波說🤦🙌🏼。 

  “我自從有了這個平板電腦之後,基本上就是用三大類型的軟件——遊戲類、拍攝類🧏🏿、QQ微信聊天類🙋‍♀️。”誌誌是廣州市一名小學5年級的孩子,一年前開始用美拍(一種短視頻網絡社區)🧑🏼‍🔬🧑‍🚀。 

  “我在美拍上學到很多東西🛒,後來就愛上了拍美食👩🏻‍🏫。這是我第一次獲得最多點贊🪛🏩、最多次播放次數的一個視頻。點贊的次數多🚀,評論也很多,總共被播放了16847次🦿🍉。有時候打開這個美拍一看,有很多名人點贊,這讓我感到特別高興。”誌誌驕傲地說。 

  隨著年齡的增長,像誌誌一樣喜歡社交媒介的兒童越來越多👩🏻‍🦼‍➡️。調查顯示,小學中年級時,近半數的兒童(47.5%)擁有自己的社交賬號🤛,其中超過35.8%的兒童在網上發表內容;而到初中時,81.8%的兒童擁有自己的社交媒體🦻🏿,其中有64.1%的兒童會在網上發表內容,28.6%的兒童在社交媒體上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粉絲”👫🏼。 

  “他們發布信息、創建自媒體🏑,在社交方面表現突出。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再只是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和使用者👮🏿‍♂️,還是信息的傳播者⚜️、創造者🧏🏿‍♀️。”張海波介紹說👨🏼‍🦱,他們在調研中觀察到,相較於兒童媒介使用能力的不斷攀升🤝,他們的父母在媒介使用行為上存在停滯和固化現象🙋🏼‍♂️。“兒童在數字化技能的很多方面都超過了他們的父母🦿,家庭中出現了一種數字鴻溝現象。”張海波說。 

  “他們打開文件夾一個一個地刪,我告訴他們可以整個一起刪,但他們還是不聽我的。”家住北京的阿寧,是一名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在她的眼中,自己懂的比爸爸媽媽都多。阿寧的母親也認為孩子學東西特別快👨🏼‍⚖️,“出現一個新遊戲,她都不用看說明☂️🤹,直接就可以上手玩”🦶。 

  “在娛樂和交往方面,兒童普遍比家長使用媒介時間長而且主動性強,特別是網絡交友。”張海波說⛑️👷🏿‍♂️。參與調查的初中生樣本中🧎🏻‍♂️‍➡️🦦,有57.2%的兒童有陌生網友,而家長有陌生網友的僅為39.1%。 

  調查人員發現🧝🏿‍♀️,隨年齡增長,兒童和家長普遍認為,在上網知識方面🤷🏻🙏🏻,孩子懂得的比父母越來越多。在小學低年級時,有12.9%的兒童和14.9%的家長認為兒童懂的多,而到初中時,已有65.4%的兒童和70.9%的父母認為孩子懂的比大人多了♏️。 

  “有什麽不會的問題𓀜,我基本上都是上網求助百度🤳🏼🍄‍🟫。”阿寧說。而在她媽媽看來𓀐👴🏼,“阿寧可能是覺得我幫不了她太多🙍🏻‍♂️,所以她不會問我”。 

  在騰訊科技公共戰略研究部總經理司曉看來,“00後”家庭的數字鴻溝和親子關系調查🙇🏻‍♀️,對未成年人的教育、溝通和成長有很大的積極的作用。但事實上,從初中開始,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時👩🏻‍🦽‍➡️,孩子“上網找答案”就超過了“求助爸爸和媽媽”✝️。而使用電子產品遇到問題時,30.1%的孩子會選擇自己看說明書🌜🧷,而不是問他們的父母💂🏿‍♂️。 

  “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特提出了‘後喻時代’的概念🚍🎞,就是小孩反過來教大人。現在看來➰,數字技術的發展,一日千裏,更新速度快,需要大人和小孩一起學習。甚至在很多方面,大人要反過來向小孩學習。”在張海波看來,在後喻時代,大人要調整好心態𓀁,一方面要放下傳統的知識權威的架子,有什麽不懂的,要和孩子一起探索、學習👶🏿、研究;二是家長也要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關註潮流文化,要努力和孩子保持同步👍🏽👊🏿,這樣才能有效溝通👨、引導🏊🏽‍♀️。 

  “新媒介加速了兒童社會化進程🧑🏼‍🔧,拓寬了孩子學習的渠道、領域👶🏻,增加了孩子交往的範圍🧘🏿‍♂️,提供了更多元便利的娛樂方式。所以👨🏻‍🦳,今天的孩子有可能比之前的孩子心理更成熟,自主學習能力更強🦋,信息知識更豐富😘,交往更積極主動。”張海波認為,這對我們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都提出了挑戰。面對這些數字時代的“原住民”🧑🏿,現在更需要學習和改變的是家長。

   

不良信息和網絡欺淩影響兒童身心健康 

  超過60%的家長沒有為孩子篩選過手機或平板電腦的應用程序🍃。 

  “家長與兒童如何協商管理媒介使用,家庭關系、親子關系對兒童的媒介使用行為的影響等,都是需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蔔衛說🙇🏼‍♀️。 

  在調研中,張海波發現,在兒童使用新媒介時,家長們普遍存在著各種擔憂🧙🏼‍♀️,但在處理方式上卻各不相同,“一些家長要麽簡單粗暴🍃,要麽放任自流”👨🏿‍🎤。 

  小學四年級學生阿峰認為父母做法十分強硬:“說不讓我玩就不讓我玩,根本沒有商量的余地。”而阿峰的家長則認為:“不是說所有時間都不讓他玩🫄🏿,但不能讓他沉迷於網絡遊戲。”為此🦯,阿峰家裏並沒有給他提供一個可供支配的電腦。 

  不過🏌🏼‍♂️👨‍👨‍👦,也有父母陪著孩子一起玩,甚至為孩子玩遊戲提供金錢上的支持。研究人員發現🐕‍🦺,從幼兒園時期,就有大約2.4%的兒童在玩遊戲時獲得過父母金錢上的支持,而到初中時這一比例升至5.8%。 

  “71.5%的家長主要怕玩遊戲耽誤學習,另有68.7%🌼、66.1%、47.8%的家長擔心孩子上網會影響視力、接觸不良信息、交上壞朋友。”張海波說👩‍🦰,兒童上網還存在隱私泄露、網絡欺淩等風險。 

  “根據用戶舉報的數據來看👩🏼,兒童上網常見的挑戰主要分為以下幾類:一是網絡存在的各類不良信息,如暴力🥜、色情、賭博等🧸,在兒童辨識力不高的情況下⛹🏽⚡️,可能對其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二是網絡視頻娛樂資訊、遊戲等趣味性較強,兒童在自製力欠缺、未獲得有效引導的情況下,可能沉迷其中;三是在使用網絡社交軟件過程中🙆🏽‍♂️,可能間接接觸到不法分子,受到網絡欺詐等不法侵害🛌🏼。”騰訊安全管理部副總監馮淩雲說。 

  “問卷中我們設計了一個問題☄️,來考察兒童的隱私保護意識:‘如果在網上要你填真實資料👷🏿‍♀️,你會怎麽辦?’從填寫的結果上來看🙋,兒童隱私保護意識不強🧑‍🌾。”張海波說🖨,只有32.5%的孩子會先詢問父母意見,2.9%的小學低年級學生和10.5%初中生選擇“直接填寫真實資料”。而針對“網上遇到不良內容🙆🏽‍♀️,你會和父母說嗎”這一問題,有近90%的幼兒園孩子🤦🏻‍♂️、35%的初中生選擇“會爸爸媽媽說”🙇🏼,還有近28%的初中孩子選擇“誰也不說”🧫🧑🏻‍🎤。 

  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小學生遭遇網絡欺淩的比例也不斷攀升🙆🏻‍♂️。小學時期,大約有3.5%的小學低年級學生表示被同學或朋友在網上惡搞過,到了初中這一比率增至18.3%🧑‍🦱。當在網上被人罵時🔵,9.7%的小學低年級兒童選擇直接罵回去,這一比率到了初中升至21.8%。 

  “前不久網絡上發生的小學生罵戰🧹,讓不少家長大跌眼鏡,其實出現這種情況與家長不無關系,家長在孩子上網上既沒有做好榜樣🌹🎾,也沒有把好關。”張海波說。 

  從統計結果上看🤦🏿‍♀️,61.7%的家長沒有為孩子篩選過手機或平板電腦的應用程序,67.7%的家長並沒有與孩子約定玩遊戲的時間和內容🍛,而有近一半的家長不是自己孩子的QQ、微信好友👩‍❤️‍👩。而在許多孩子的印象中🍑,爸爸媽媽在家裏最喜歡玩手機🧖🏼‍♂️、玩微信👸🏽、網購,但不怎麽看書🧔🏼‍♀️。孩子們遇到學習問題問父母的比例也越來越低。

    

成人沒有成為兒童使用新媒介的表率 

  一些年輕父母自己在家裏整天玩手機,但一看到孩子玩電腦就指責。 

  “不同的親子關系和教養方式會對兒童產生重要的影響,但從整體樣本的調查結果來看,現在父母在兒童使用新媒介的示範和引導方面做得很不夠𓀕🙄。”張海波說🥷。 

  “調查發現🪤🤦🏼,有42%的家長陪孩子玩遊戲,這是一種好現象🤌🏽。這種開放的態度不僅能增進親子關系👰🏼‍♀️,也能有效控製遊戲時間💅🏿🏛。”中國青年報教育新聞部主任堵力說。 

  不過,僅僅是陪玩仍然不夠,今天的父母還應做孩子“數字時代的榜樣父母”。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一是要求父母在屏幕前陪伴孩子,和他們一起娛樂、學習🤡、玩遊戲。二是約定。應從小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比如把手機、平板電腦交給孩子時要約定玩的時間、玩的內容。三是示範,家長平時在家裏要註意自己的媒介使用行為,現在有些年輕的父母,自己在家裏整天玩手機,但一看到孩子玩電腦就指責🫃🏽,這就是很壞的示範。”張海波說。 

  “網絡使得兒童能夠更便捷🌂、平等地獲得資訊,有助於消除發展程度不同的地域之間的信息鴻溝,並豐富少年兒童的娛樂和生活,但由於兒童辨識力不高、自製力欠缺或未獲得有效的引導👢,兒童在線也會遇到一定的風險。”馮淩雲說,“為此,騰訊公司積極配合國家‘護苗行動’🌅,在青少年使用較多的產品平臺優化防控策略,設置防沉迷機製,盡量減少兒童在線風險。” 

  “首先📽,要將網絡安全和媒體素養教育列入學校教育的必修課、通識課中,同時政府應出臺保障兒童網絡安全和提升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相關的政策、法規👍🏽,一方面為兒童網絡安全和媒體素養教育提供各項保障🛃🛞,另一方面則對涉及兒童的網絡犯罪行為加強監管打擊🧑🏼‍🏭。”張海波說🏄‍♀️,國家層面的製度設計和法律保護,是兒童在線安全的基礎。 

  張海波同時認為⬆️🈁,調動全社會的力量,采用多元形式普及“網絡安全和媒介素養教育”知識🙌,促進家庭、學校、社會和媒體形成合力👏🏽,對構建健康文明的網絡社會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不只是兒童🏇,成人同樣需要網絡安全和媒介素養教育。”張海波認為🍏,作為互聯網時代每個公民必備的基本技能👩🏻‍🦰🚢,這項教育是終生學習的內容🧝🏿‍♀️。因此✋🏿,要充分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充分利用青少年宮、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等各種社會公共單位🫸,在學校🧚‍♀️、家庭🧜、社區普及網絡安全和媒介素養教育🚣🏼‍♂️。(記者 董魯皖龍)

  【專家觀點】

    全民性的媒介素養教育不可缺

  孩子們有著好奇的天性,當父母在開電腦上網時🫧,不到1歲的幼兒也會爬過來,在電腦上亂摸亂按。我那1歲半的孫女🚾,看到電腦就以命令式的姿態大聲嚷嚷“開”🐭,看了一會🟣、玩了一會又下令“關”。現實如此,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尖銳問題就是🐋,對孩子們的上網行為怎麽看,是一味封殺✍🏽,還是無限放縱🍂? 

  筆者認為,家長、教育者🕵🏼‍♀️、管理部門都要以適應互聯網發展的心態,明晰新形勢下青少年兒童成長的路徑,形成日常正規教育與網絡教育互相涵接🪵、互為補充的新思路🧝🏽‍♀️。互聯網的傳播無時不在、無處不有🧎🏻‍♀️‍➡️,回避是回避不了的👃🏽🙆🏿‍♀️。面對現實,順勢而為,才是正道。 

  許多事物有兩面性📁,利弊兼有。孩子們廣泛接觸網絡的網遊行為也是如此。網絡可視性‼️、娛樂性、趣味性很強,很容易吸引孩子。過早上網網遊🌱,會使自製力欠缺的孩子們沉迷其中,並對其他事情缺乏興趣,不僅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在網絡中加入各種虛擬平臺📻,結交一批陌生網友,辨識力弱的孩子容易受混跡其中的一些不法之徒的誘騙。網絡語言的濫用乃至網絡暴力對孩子的影響也很大,有的孩子從小就在網絡上學會了粗話🪷,互相用臟話對罵。網絡上的不真實和對歷史的歪曲、不規範的用語等,都會對孩子們知識的掌握和道德培養造成負面影響。長此下去🧚🏿‍♀️,不利於孩子們德智體全面發展。 

  然而,我們也要看到互聯網給孩子們學習、生活🛶、成長帶來的新變化、新動力。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影響💆🏽,許多學生幾乎把精力都專註於升學考試,動手能力差、創造力弱😇。孩子們經常上網也許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種現狀,彌補了應試教育的不足🤷🏼‍♂️。互聯網對孩子們知識的傳送乃至智力的開發,給孩子們日常學習和生活帶來的便利,讓孩子們走出書齋參與社會活動🕟、拓展視野等積極作用是前所未有的。玩中出智慧,出創造力。綜觀當今孩子們成長的過程,可以看到網絡行為已成為他們成長的重要軌跡。有的孩子幼兒園時候玩QQ、三年級的時候可以自己下載遊戲🦺、五年級時擁有了自己的手機和微信賬號。這種現象是孩子們“早當家”的表現🐳,他們在社交中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培養了自尊自立的意識💹。這對孩子們未來的發展是非常寶貴的🏌🏽‍♀️。 

  然而,畢竟少年兒童的自控能力弱,不能不管。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正確的做法是順勢而為🙋🏼‍♂️🧑🏿‍🔬,積極引導🌀,盡力做到利多弊少。有幾個方面是應該引起重視的🎉。 

  其一,尊重孩子的誌向和選擇💃,主動介入引導。不能老下令不準孩子們上網🎯,而應規定適當的時間進行🔆。如果只是家裏封住了,就有可能跑到別處👃🏿,更容易發生問題。而且🧏🏼‍♀️,封殺的辦法使孩子萌發對立情緒,失去了溫暖的孩子容易產生心理障礙。有時家長還要與孩子一起上網👨‍🍼,告訴他們應註意的問題。孩子們對互聯網技術的掌握,上網的熟練程度,往往高過許多家長👸🏿👩🏻‍🚀。為獲得孩子的信任和支持,家長應放下身段,以向孩子學習的態度參與進去,掌握情況,及時引導。 

  其二,有關部門和機構要認真調查當下青少年兒童上網的情況🧌,心中有數才能恰如其分做好網絡管理。中國青少年宮協會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廣州市少年宮副主任張海波聯合北京、上海、西安、南京等全國18個中心城市的少年宮,通過問巻等方式進行了調查。他們的調查比較全面、客觀,給人啟迪,很有指導意義。孩子們從幼兒園到小學♣️、初中🤘,再到高中,情況都是不同的。每個階段的經歷🈂️、心理活動、上網的習慣等都有變化🧖🏼😱,城市與農村的情況也不一樣,因此各地都應該針對不同的情況開展調研活動,以便對症下藥👩🏽‍🏫,完善規章製度,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其三,學校也要加快互聯網化的進程,滲透到教學環節👨🏽‍🦲,以激發學生掌握知識的積極性👨🏼‍🏫。條件具備的學校,老師還可以主動地滲透到學生的社交平臺上,與他們交友交心、釋疑解惑😡。掌握網絡的主動權,才能有教育、引導學生的主動權。 

  其四,開展從兒童開始的全民的媒介素養教育😲。張海波團隊對廣州的青少年兒童的媒介素養的教育是抓得比較早的👨🏼‍🍼,不僅有培訓活動,還編寫了一套教輔材料。這些材料有適合青少年閱讀的🤛🏽,有適合家長和孩子一起來閱讀的,還有適合從事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的老師閱讀的👨🏻‍🏭。這種分層次學習🤽🏿‍♀️、訓練的做法,值得總結推廣。 

  全民性的媒介素養教育同樣不能忽視,成年人具備了媒介素養,才有能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面對孩子們紛紛網遊的浪潮,我們強調的順勢而為,最為重要的也就是認真開展從孩子抓起的全民性的媒介素養教育。(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


發布者: 陶桃  發布日期: 2015-10-29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