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學術交流
  

從1.0到4.0的課改路徑


     “以學生發展為本”理念引導下的新課改,讓許多學校發生了一些變化🧎🏻,讓教育者的目光集中到課程內容的改變👑。但是,除了課程內容的改變📋,課堂教學的變化也是新課改的重要元素,許多學校的學習機製並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因此,深化新課改,須以問題為導向👲,更有針對性地解決課堂教學方面存在的深層問題🔧。

從1.0到4.0的課改路徑

  許多深陷學習負擔之中的學生,課後作業仍然是“讀寫算”這些內容🔙。其實,課堂本就是“讀寫算”的場所🧟‍♀️👩🏻‍🎤,為何還要學生到課外去完成🚲🎊?只能說明,學生在課堂上沒有時間進行“讀寫算”,或者在做著與“讀寫算”無關的事情⏯。

  教師在課堂上又在做什麽呢👩🏼‍🍳?從教學內容上看🛀🏼,教師教的大多是學生一學就懂的內容🙃,是教師方便教或認為精彩的內容,而不是學生感興趣或有疑問的內容。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師“教的活動”比較有結構🧚,有完整、豐富、多樣等特點🧂,而學生“學的活動”則非常零散、機械、單調,難以形成結構。

  因此⏱,可以對日常課堂存在的問題做一個基本判斷🎇:課堂上學生“學的活動”太少,許多應該學的內容沒有學;教學過程的推進主要依靠師生對話,而不是學生的自學、思考🤷🏼‍♀️、探究。這種現象導致的結果是,課堂上學生學不充分🧑🏽‍✈️,只能在課外作業上用功👨‍👨‍👦,這也是造成學生課業負擔重的重要原因👨🏻‍🔬。

  上述形式的課堂可以稱為“教為主”課堂。在許多學校的課堂上🧚🏿,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學生要學的內容完全由教師說了算,課堂上的活動也由教師占據和把控⛈。學生在課堂上基本處於“少動筆、少練習”的狀態🐄,只是聽教師解讀學習內容,偶爾應答一下教師的提問😯。“教為主”的課堂從教師備課開始就進入了這樣一種狀態:我怎樣理解這篇課文👍🏼,我怎樣分析這篇課文👪,我怎樣講解這篇課文🦴🧑‍🔧,我怎樣設計這篇課文的教學思路🕍,我怎樣讓學生跟著我的思路走,等等。這種狀態完全是“我”字當頭🕵️‍♂️,以教師為中心🛌,導致課堂教學成了教師單項預設並主觀講析#️⃣、強勢操縱的行為,根本沒有成為學生自己的真實學習活動。

  課堂教學改革應該以“學習活動的設計🪿、展開與落實”為切入點和抓手——備課重點是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而不僅是教師的教學活動),課堂行為是組織展開學生的學習活動(而不是配合教師的提問),課後反思是思考學習活動的實施效果(而不是教師的教學流暢與否)。總的來說🍇🦼,課堂教學要從以“教的活動”為基點,轉向以“學的活動”為基點,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

  課堂教學的重點是:思考學生需要學什麽(基於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習需求☝🏻、學習難點🔆、學習興趣等選擇教學內容)👩‍👩‍👦,思考學生怎樣才能學好(讓學生充分展開學習活動)。

  在此基礎上,如何找到恰當的路徑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呢🦆🏃🏻‍➡️?基於學校和教師的差異👶🏻,有1.0、2.0、3.0🐋➗、4.0版本的路徑可供參考🏊🏼。

  1.0路徑:改進教學

  課堂教學改革並非一定要從顛覆課堂開始👳🏽🥼,也可以從改進教學入手⚒。1.0路徑不涉及課程的大調整🧑🏻‍🍳,不涉及教法的大改變,不涉及教學常規的大變化,切入口小🧖🏼、精確度高🦉、操作性強➾,又便於調整、容易入手,所以能取得不錯的效果。

  創新方法🥍。如語文學科可以多采用批註法🏂🏽、自讀法,數學學科可以采用錯例學習法、猜想法,英語學科可以采用RAP說唱等方法進行教學。新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加學生的學習活動時間🧑🏿‍⚖️,從而改變“教為主”的課堂狀況。新方法的長期運用,自然可以帶來課堂教學理念和行為的變化。

  運用工具👈🏿。以科學學科為例,許多學校即使有實驗設備,教師的課堂教學也經常是“紙上談兵”。為了改變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師不妨多采用“科學記錄本”這一工具,引導學生更多地利用實驗儀器,進行觀察🏒、實驗、記錄、發現等學習活動,完整地再現學生的科學學習軌跡。

  調整內容👮🏼‍♀️🏥。有的時候𓀗🩰,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學生能力等方面的不同,科學地調整課堂教學的難度和容量,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增加載體🚴🏿‍♂️🙅🏻。在課堂上增加“任務單”“活動單”“導學單”等學習載體,可以極大地改善“教為主”的課堂狀況。這些學習載體的加入,必將改變“師講生聽”的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結構由“線性”變為“板塊式”😫。借助這些載體的“倒逼”功效◾️,學生在課堂上會有更多的學習空間,從而轉變“教為主”的課堂教學結構。

  2.0路徑:重建教學

  課堂教學改革的2.0路徑是重建教學,是對課程、常規🏊🏽、教研💶🤲🏼、評價等涉及教學及管理的內容進行重組,這種重組的實質是教學價值觀的重建🪙🧑🏻‍💼,是課堂教學的深度變革👩🏻‍⚖️。

  課程重建👶🏻:從國家課程到校本課程🧙🏿🎇。一般情況下,國家課程的校本化,遵循“理想的課程—正式的課程—領悟的課程—運作的課程—經驗的課程”這一規律。

  比如🫸🏻,浙江省杭州市天長小學的“4+1課程”:一年級常規課程經過整合優化後🧑🏼,集中在周一至周四完成,周五定為“清包日”,即這一天學生的書包裏沒有“國標”課本。整合後空出來的一天學什麽呢🍹?上午“2大1小”——2節大課和1節小課。大課時間🐵,學生進行數學遊戲、形體訓練和乒乓球等課程,小課時間👷🏻🚶🏻‍➡️,則是“持續默讀”的最佳時機🐵。下午進行學校的綜合實踐課程。

  又如,清華附小的“1+X課程”,包括學科內整合、跨學科整合🤨、課內外整合⌨️。學科內整合引入多版本教材🛏、調整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進度🌭、重新設定課時長短🧓🏿。跨學科整合的主題是戲劇,每個班級選擇一個主題編排校園劇👖。借助戲劇編排👨🏽‍🦱,各學科教師根據學生排演的需要,共同為學生提供相關指導。語文學科教師幫助學生確定選材🔐🧑🏽‍🦰、輔導學生撰寫劇本🙍🏿‍♂️;音樂、體育、舞蹈等學科教師幫助學生排練動作🧁、改善表演效果;數學🏄‍♀️、科學等學科教師幫助學生解決道具製作中遇到的具體問題🏥;信息技術學科教師輔導學生營造舞臺多媒體效果;等等。課內外整合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激活並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和經驗👩‍🔧👨‍🦯‍➡️,使學生能夠自主建構知識,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有趣、有用😀🥎、有意義🛍️。

  常規重建:從空泛到針對。這裏的常規指的是教學常規,好的教學常規指向學科學習的內在規律⛹🏻‍♀️,能夠促使課堂教學潛移默化地向新課改的方向行走。但是,也有許多教師的教學常規是空泛的,並無針對性和引領性。好的教學常規要增加教學的操作內容,促進教師在“備課—上課—批改—輔導—監測”等環節中,以新常規促進教學重建👩🏼‍💻,尤其能夠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引領和規定。比如,強調教學策劃,從備一節課轉變為備一門課,讓教師重視學期教學的計劃設計🧖‍♂️,努力達成學期學習目標☄️;強調備課內容,讓教師註重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註重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強調綜合評價❕,讓教師根據教育教學的基礎性、綜合性、成長性等特點🏌🏼‍♀️,在紙筆測試的同時,對日常學習表現、作業情況、學習興趣和習慣等指標進行表現性評價,從而對學生的持續發展起到一定作用🈚️。

  教研重建:從一節課到一門課🎊。教師的教研活動要多研究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實質性問題,而且不能只研究一堂課,即如何將一堂課上得精彩🧒🏿。教研重建就是要以教研轉型促進教學轉型🧋,從研究理念到解決問題🌙,從“關註一節課”到“上好一門課”,從聽評一節課到以點帶面重點突破學科教學中的問題,進而實質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反饋重建:從傳統到現代👶。傳統課堂是教師的舞臺,以單一的教師教、學生學為主要形式,通過課後作業進三牛識點的深化與鞏固。學生在家寫作業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不會☔️🖌、不懂的問題,在無人輔導的情況下🏸,很難第一時間將疑問解決。對教師而言🏊🏻,課堂教學的反饋需要通過隔天批改完作業才能知曉👨🏻‍🏫,對問題進行分析和回顧甚至要到第三天。問題的積累就像滾雪球👰🏿,學生和教師都陷入溝通低效的“泥潭”中🛣。在“泥潭”中,知識的輸出是單向的👗,學生得到的只是“填鴨式”知識🙌🏿,而不是學習的能力。在新課堂中👩🏼‍🍼,可以嘗試采用信息技術將課堂“翻轉”,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借用網絡技術進行作業評點和學習反饋。

  3.0路徑:核心素養

  課堂教學改革還要與學校的育人目標結合🌤,即明確需要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哪些核心素養。隨著時代的變化,基礎教育的內涵也在不斷地拓展和豐富🧗🏻‍♀️。從知識基礎到能力基礎再到道德基礎,其中一定有一個核心基礎🏃‍♀️‍➡️,不必過量和過度發展、能為未來留出更多發展空間和發展余地。核心基礎與學生的發展有著高持久、高遷移、高關聯🚓、高依存關系🎋,它的外延包括核心知識🚗、核心能力、核心素養👫🏼。

  尤其是核心素養👴🏽,現在已成為新課改的重要基礎,與學生的生活😗、生命密不可分🧝🏿‍♂️。以核心素養切入進行的課堂教學改革,就是以育人目標為指引🦂,再對課程🚍、教學進行審視🐦‍⬛🔸,從而使教(學)什麽、怎麽教(學)之上0️⃣,還有為了什麽(培養什麽核心素養)。這樣的課堂教學改革才具有真正的力量。

  4.0路徑:課堂文化

  課堂教學中總是存在著某種文化,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學生都在進行著“文化適應”。與課堂相關的文化應該是課堂教學中內在的👨🏼‍🏫、深層的👦🏿🧓🏽、隱性的內容,涵蓋了課堂教學中的一切活動、一切要素。

  換句話說😘,課堂文化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相互作用形成的規範、價值觀念🧑🏼‍⚖️、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有機整合體,是一種組織文化,是師生課堂教學互動方式的文化,是影響師生精神生活的文化,是師生在課堂教學中通過互動形成的共同教學規範🤷‍♂️、價值觀念、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有機共同體。

  課改要註意什麽

  課堂教學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尤其是課堂教學的特殊性,決定了課堂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在於教師🐃。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理解決定了課堂教學改革的成效,但有了這種課堂文化🏌🏽‍♂️,課堂教學改革就不再拘泥於形式🧑🏽‍💻、做法、規定👩🏻‍🦱,而是自覺的💂🏻‍♂️、主動的、靈動的🚴🏿‍♀️、個性的。每一個教師都可以在自己的教室裏實現改革🔪,從而讓學生自主、多樣、創造性地開展學習。

  課堂教學改革最初從“先學後教”“多學少教”這樣的教學行為進行調整🤾‍♂️,逐漸開始探索“學生如何實現學習”,從而促進學生學習的真正發生。對“導學案”“預學單”等課堂教學工具的模仿與應用,必須慎重👩🏼‍✈️,必須理解其學理與意義,一定不能以加重學生負擔作為教學改革的代價👩‍👩‍👧‍👧。

  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是能找到合適的切入項目,並樹立四種思維:質量思維、整體思維、整合思維🧘🏼‍♀️、辯證思維。

  課堂教學改革只是新課改的一部分💏,如果希望改革持久與深入地進行下去🎵,不能只是課堂教學方法在改變🍝,一定要涉及作業布置、教學管理、課堂評價等方面的綜合推進。

  課堂教學改革是“長跑”,必須要有長遠戰略。改革之路能走多遠,能有多大效果🦨,校長和教師的決心與毅力尤為重要🧱🥡。(新聞來源:中國教師報)

發布者: 陶桃  發布日期: 2015-10-12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