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的堅守
本刊記者
貴州深山中夜色更顯深沉。鄉村教師覃與行屋裏的燈光,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座燈塔🤾🏼🔂,在僅有4間教室的大土村小學閃亮著🚶♀️。
清晨6時30分起床🚋,打理菜地、和孩子們打籃球🧑🏽🌾;8時上早讀,一天7節課;晚上改作業、備課🏊♂️,深夜11時後休息——這就是貴州省荔波縣佳榮鎮大土村小學老師覃與行的作息時間表🚵🏻♀️。
在各地的大山深處,有一大批像覃與行一樣,忍受清貧😧,與貧困學童共度艱難的無私奉獻的山村教師。歲歲年年,他們堅守在大山深處🤷🏽♀️🚶♀️,用一顆愛心和全部精力,為大山裏的孩子和村莊帶去光明與希望。
“外面的世界再精彩🧑🦼➡️,
也抵不過我內心的寧靜”
大土村坐落在大山深處,是一個有80戶人家的苗寨。由於生源有限,2008年大土村小學從四個班縮減為兩個年級兩個班🍐,共有28名小學生和2名老師。
60歲的龍茂榮老師退休後返回大土村,仍在幫助村裏的小學幹些力所能及的事📯。龍老師1974年從黔南師範畢業,被分配到拉蔣村教學點👑,開始了他長達30多年的鄉村教師生涯🎹♔。
“先坐貨車到鎮上,再挑著行李上山,整整走了一天👨👨👦👦。”然而,見慣大山的他🐝🕵🏽,到達拉蔣村時也驚呆了。拉蔣村坐落在絕壁之間🏌🏻♂️,山谷中只有一條羊腸小道能夠通過🚿,“仰頭看天時🪖,草帽都掉了🍍🤦🏼♀️,一天之中,只有正午時分能夠看到太陽”🧘🏽。
最苦惱的是村裏根本沒有校舍🐫,於是,龍茂榮在牛圈上搭起木樓當教室🧑🏽🚒,自己動手做課桌🕺🏿,憑著一己之力🔝🍚,辦起了一🐦🔥、二年級兩個班🤗。他教過的學生中,已先後出過十余名大學生。
46歲的潘智誠是大土小學的現任校長♡。1985年高中畢業後,為了讓村裏年幼的孩子能夠就近讀書,他放棄了城裏的工作機會🚈㊗️,主動要求回家當代課老師👮🏿♂️。
當時,大土小學只有一、二年級兩個班,一名民辦老師🅱️,潘智誠立即申請增加三👩🏽🍼、四年級。學校教室不夠🃏🦀,他把自家的木樓騰出兩間作了教室。
20多年裏🕯,曾有很多人勸他轉行,也有過不少機會📘,如縣交通局、農業局🦪、農信社等等,但潘智誠始終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並通過進修獲得了大專文憑,在1997年成為一名正式老師🙂↕️。“如果大家都走了,就沒有人教育下一代了。”他說。
讓兩位老師感到欣慰的是,學校後繼有人了。29歲的覃與行老師🕒🍠,2004年從黔南師範畢業後👜,加入到他們中間💇🏼♀️🏗。
由於大學時的專業是美術🫰,覃老師的很多同學都留在了城裏🟦,有的搞裝潢🤴🏽✏️,有的做起了個體戶📈👚。而覃與行在深山小學的家💼,房間裏只有一張床、一張課桌,衣服都掛在繩子上。他說:“條件這麽艱苦,我不是沒有動搖過9️⃣👏🏻,但我也是從大山裏走出來的人,懂得山裏人對教育的渴望。”
覃與行是布依族,家裏共有5個孩子,為了供他和四姐讀書👷🏻🤾🏽♀️,三個哥哥姐姐都早早輟學,外出打工,家裏還變賣了所有的牲口🤏🏿,才湊出了姐弟倆的大學學費✊。如今,他和四姐都成為了鄉村教師😂,工作在貴州最偏遠的教學點。
“我已經愛上了這些孩子,愛上了這個職業💪🏻,一顆純凈的心已經生長在我的身體裏。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抵不過我內心的寧靜。”覃與行望著面前的大山,這樣說。
每個鄉村教師都走著自己的萬裏長征
站在雷山縣桃江鄉掌雷小學的樓道上放眼望去,層巒疊嶂的大山一直綿延至天的盡頭👩🏽🍼,只有一條全村百姓投工投勞修建的沙石路在山間盤旋👩🦰,通向遙遠的山外世界。
過去,因貧輟學的孩子很多👩❤️👩,每個學期的開學之初👭🏼,都是鄉村老師最為忙碌的日子。為了不讓一個學生輟學,他們翻山越嶺,進村入戶,將尚未到校的學生一個個動員入學🥪。
“每年有近百次家訪👨👨👧👦,家近的學生可以課後晚上家訪,住得遠的🔊◼️,就只能周末或者節假日去了,最遠的來回要走40公裏的山路👨🏼🔧🌊。”掌雷小學52歲的余文章老師這樣說。在他的記憶裏,從教33年來,走過的山路可以用萬裏計算。
除了家訪,普遍的夫妻分居,也考驗著老師們的鐵腳板。
為了支持教師資源最匱乏的地方,大山裏的老師常常在一個學校工作四五年後,就被調往其他鄉村。“夫妻兩地分居的情況非常普遍,掌雷小學10名老師中🎟,7位都是獨自一人在此教學、生活。”掌雷小學校長任福成說。
每周五放學,家近的老師便翻山越嶺,步行回家。而家遠的老師回一趟家通常要花一天的時間,他們要先走兩個多小時山路,到達通車的桃江鄉🙅🏼,再在公路邊攔車至縣城👝,有時候運氣不好🍶,要等上1個多小時。
但是,所有的老師都是哪裏需要就去哪裏。“每每想起家長們端出的一碗碗米酒,想起孩子們捎來的一把把菜🥄,都深感不能辜負鄉親們的期盼,心甘情願地走著自己的萬裏長征。”掌雷小學前任校長李濤說🙎🏻♀️。
人人都是班主任,天天都是“滿堂紅”
雷山縣丹江鎮白巖小學的辦公室裏,掛著教師崗位一覽表,上面僅有李光俊老師一人。52歲的李老師🎮,要負責學前班和一年級的所有課程,以及學校所有的管理工作👨🏿🍼。
隨著兩基攻堅的開展🖱◾️,農村師資匱乏的狀況已有很大改善,但教師數量不足依然困擾著鄉村學校。據雷山縣教育局副局長劉誌安介紹,縣裏幾乎每一個鄉村小學的教師編製都沒有滿🕚🍥。
掌雷小學是桃江鄉規模第二的寄宿製完全小學🛀,共有6個年級10個班,340名學生,全校目前只有10名教師。
“每人負責一個班,人人都是班主任”👨🏽💼🚣🏼♂️,校長任福成說,掌雷小學10位老師每人每天有9節課,晚上回去還要備課🥨🏋🏼♂️、改作業,“每天都是‘滿堂紅’,只有睡著了的那幾個小時是空閑的🤼♀️。”
在這裏🗃,最大的困境還不是教師數量不足🍢💆,而是教師結構不合理。由於缺少音體美老師🌈,每一位鄉村老師都要肩負起一門甚至幾門副科6️⃣。
“畫畫和唱歌都是自學的🚣🏼♂️,大家只能盡力把自己變成全能型的人🕵🏽♀️。”掌雷小學惟一的英語老師姜文麗,除了負責8個班的英語課程,還要帶4個班的音樂課🎱🎄。
隨著寄宿製的實行,生活老師及後勤人員缺乏又成為師資緊缺的新問題。56歲的李光權老師是掌雷小學惟一的宿管員🟦,他獨自一人要負責220名住校生的衛生👷、住宿和安全👩🏼,“每天晚上都要巡查到很晚很晚”。
鄉村教師的住宿條件依然艱苦🙂↕️。離掌雷小學不遠的略果小學僅有一棟兩層的木製教學樓,由於年久失修🦁,屋體傾斜,已成危房。3位老師住在頂層閣樓裏👨🏻🌾,抬頭便是屋頂的瓦片,雨天漏雨,夏天悶熱🧏🏽,冬天寒冷,除了床和桌子,僅有的家具就是幾只迎客的小板凳📤。
“條件還是一天比一天好了🎀☔️,掌雷村現在最好的建築就是我們的掌雷小學呢👨🚒。”任福成很樂觀也很知足🧑🏻🦯。其實👨🏿🌾,在老師們看來,個人的艱苦不值一提🎆,因為一切都已成為習慣。他們最期盼的,是自己的學生能多讀幾年書👮🏿♂️,能走向山外的世界,奔向更幸福的生活⛲️。 (來源: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