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學術交流
  

調查🤹‍♂️:大學“書包客”的花樣年華


      不同年代的尋夢者背著不同的書包裝點著大學校園的流行色💒🏋🏽‍♂️。中國教育報高等教育周刊在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聯合華中師範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工商學院、長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大學生書包之變”展開調查,調查對象從50後至90後分成5個年齡組別,每個組別80人,共發放與回收調查有效問卷400份👨🏽‍💻,借此發現藏在書包背後的“秘密”✊🏿🌳。

  “小嘛小兒郎👩🏿‍⚖️,背著書包上學堂”。從幼兒園開始,書包就與上學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時代的變遷👨🏻‍🔬,書包也從媽媽一針一線縫出來的布書包到風靡一時的綠色軍挎包,由實用的雙肩包到時尚的名牌包——越發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本文以華中師範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工商學院、長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針對“大學生書包之變”的聯合調查,探尋不同年代大學生使用的書包的變化,以及他們所經歷的大學校園閱讀氛圍、校園文化及高等教育的變遷。

  50後:把失去的光陰奪回來

  談起大學時期的高等教育大事,調查中幾乎所有50後都選擇了“恢復高考”🤓。“文革”、“上山下鄉”🧖,讓50後在本該讀大學的年紀遠離了城市和知識🧑‍🧒‍🧒。直到1977年,中斷了10年之久的高考恢復,一代人的命運隨之改變。

  華中師大教師徐武生便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考生,據其回憶,高考10年中斷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同學的年齡參差不齊🚴🏻‍♀️,“最小的不到20歲🦓⛵️,最大的36歲,早有了家庭和孩子”。

  “我們背的都是綠色的斜挎包。”徐武生說,那時的書包樣式、顏色和圖案都很單調🧡。吉林大學的教師趙英蘭也記得,當時大家背的大多是手工縫製的棉布包,“很可能是父母縫製的禮物”🧰📣,過了一段時間,才出現的確良🗣、皮質等材料做的書包。

  與單調的書包相呼應的,是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略單調的大學生活。徐武生的大學時代,沒有網絡也沒有太多課業👨🏼‍🚀,偶爾中文系的女生們會組織舞會👩🏼‍💼,但“談朋友”是不被允許的。當時學生每天最常做的事就是搶占圖書館的座位👨‍🦯。

  當時大學校園中最流行的口號是“把失去的光陰奪回來”🧑🏻‍🚀,考進大學的人都很珍惜學習機會✩,天天憋足了勁泡圖書館🚶、自習室。“就像海綿一樣努力汲取各種文化知識🤸🏻‍♂️,沒有現在這麽多困擾和迷惑。”趙英蘭說。

  隨著思想的解放🖌,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嘗試在書中讀懂西方。藏書豐富的圖書館給了他們了解西方思想文化的機會👨🏻‍🦰,求知的欲望掀起了校園讀書熱🎢。

  60後:要靠我們80年代的新一輩

  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左右的大學生與50後大學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生活貧乏,求知若渴。長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教師馬維娜(1982年考入長春師範學院)回憶🏊🏽‍♀️,軍綠色的書包仍然是比較讓人艷羨的,女生更多是家長親手做的布書包🕢,“用各種花布拼成的,五顏六色的,格外讓人珍惜”👳🏽‍♂️。

  “學生上進👃🏽,教師敬業。”這是馬維娜對當時校園風氣的總結🐼。一方面,學生上進心極強,學習就像比賽🧑🏼‍🎤,常常為一個知識點討論得熱火朝天🕳、廢寢忘食★。另一方面,教師充滿熱情🧅,課上傾囊相授,課後也經常為學生答疑解惑🏌🏻‍♂️🪷。他們常把圖書館沒有💇🏽、自己珍藏的工具書、資料借給學生傳閱,買到新書也及時與學生共享👆🏿。

  相較而言🐼,80年代中後期的大學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起來。交誼舞👳🏼‍♀️、迪斯科、看電影、寫詩、讀詩⛹️、辯論、戀愛,他們的業余活動一點也不單調。當時大學最突出的文化現象是詩歌的興盛🏙,寫詩、讀詩成為校園中最大的時尚。

  湖北詩人劍男1983年考入華中師大,桂子山上👈🏽,宿舍墻面上白紙黑字、用毛筆工工整整抄寫、貼滿整整一面墻的詩歌讓他印象深刻。

  華中師大舉辦第一屆武漢高校“一二·九詩歌邀請賽”時,整個校園過年一樣的氛圍讓劍男記憶猶新——眾多詩歌愛好者從各高校趕來🌶,校園詩人在禮堂會集,彼此交換著各自的姓名、地址和思想。晚上舉行的活動🔆,2000余個座位的大禮堂裏中午就坐滿了人,連過道裏都站滿了聆聽者。

  60後陳偉🦥,是武漢工商學院黨委書記,他認為隨著社會發展和變革,大學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個性化,既要守住傳統大學文化的根👨🏼‍⚖️,保留一些實用的育人模式,也要不斷吸收先進的理念♣︎。

  70後🦋:高等教育也要面向市場

  上世紀90年代是轉折的時代,從理想主義到功利主義🚣‍♀️,市場化大潮一經啟動,教育收費💳、經營創收、後勤社會化等高教產業化舉措隨之而動。1989年,象征性收取每個學生200元學費,1997年,高校收費全面並軌,學費漲至2000元↗️。

  生於1979年的顧鴻鵠🧖,正好趕上了高等教育收費時代,買書包這筆不小的開銷便能省則省了,“用塑料袋👵🏼、包裝袋代替書包”👎🏿。在他的印象裏🚉,“男生普遍不背書包🐃,只有女生才成群結隊地背著書包走進教室”⬆️。

  長春醫專教師馬艷慧當年就是個喜歡背雙肩包的女生,在她的書包裏🏊🏿‍♀️,不僅有專業課、選修課等課本和圖書館借閱的書🥩⚅,還有女孩子經常要用到的抹布和袖套——愛幹凈的她總是要先把課桌擦得幹幹凈凈才坐下。

  “70後的大學生更勤奮務實、責任感更強。”顧鴻鵠認為,70後的童年和少年時代處於社會變革期,青年時代又經歷著外來文化的沖擊和洗禮🚊,在適應各種變化中培養了務實的態度和責任感🧍🏻‍♂️。

  在這個變革的時代,隨著免費時代結束,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高校擴招”成為70後和80後的共同記憶。

  顧鴻鵠所在的班是高校擴招的一個縮影,這是一個擁有72人的大班級。擴招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就業越來越難🌔。70後大學生已經沒有了天之驕子的感覺,學校不再包分配,很多人無所適從。

  不過相對於80、90後們,70後的就業道路還算平坦。當年72人的大班級👨🏿‍🚀,畢業後一半當了老師,還有一半當了律師或者從事法律相關的工作🙍🏽‍♂️。

  80後🚴🏻‍♀️:大學擴招的“受益者”

  1998年至2009年🎪,中國高等教育招生規模從108萬人增長到629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不到10%上升至24.2%🥒。這正好是80後上大學的10年。10年間👞,上大學從一件驚動鄉鄰的大喜事變成了很多家庭的平常事🏓。

  因此🚋,在吉林大學80後博士生顧頡琛看來,讀大學對個人和家庭來說都是理所當然的事。

  顧頡琛上大學的時候,大家背的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雙肩書包”🧚🏽‍♂️,尤其女生🤵🏻‍♀️,多用較為時髦的單肩包或斜挎包代替書包。隨著移動通訊工具的普及,除了教材🙋🏻‍♀️🔹、筆記本、筆、鑰匙等傳統物件,手機開始成為大學生書包中的標配。

  作為男生,2002年上大學的劉玉青的書包很簡單,“就是隨便買的一個布包”🧖‍♀️🛠。那時有電腦的同學不多,網吧上網又貴,除了參加辯論賽、聽講座🏄🏼‍♀️,基本上晚上的時間都獻給了圖書館。現為武漢工商學院管理系主任的劉玉青回憶大學生活,認為當時的讀書氛圍比現在濃厚🧘🏿。

  80後是高校擴招的受益者,但越到後期,擴招所帶來的就業問題也越明顯。“畢業拿2000元工資已經合不攏嘴,拿6000元就覺得極為高大上了🙋‍♂️。”高校文憑的貶值,在劉玉青看來👼🏼,擴招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

  一方面,高校擴招讓更多的青年學生有了學習的機會,讓更多的農村孩子熟悉城市環境,了解城市的發展,能夠在城市就業;但另一方面擴招也將“精英式教育”變成了“大眾化教育”,在人數不斷增多的背景下,大學畢業生面臨結構性失業的風險反而增大。這就是劉玉青,一個80後大學生對高校擴招頗為糾結的看法。

  90後:書包可有可無 生活豐富多彩

  僅從書包來看,90後大學生應該是遇上了最好的時代。據武漢工商學院大一學生曹龍觀察,女生背的都是很時尚的斜挎包或手提包🚫,男生大多把書拿在手裏👨🏼‍🌾,通常背雙肩包的都是每天不得不背很重的學習資料的“學霸”們。

  手機、平板電腦、充電器🙋🏽,鏡子、梳子🚶‍♀️、化妝品👊🏻🙇🏻‍♀️,男女生包裏的常用物件略有不同,但相同點是包裏的書越來越少。一方面,閱讀類客戶終端是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標配👨‍🦳,學生們可以隨時隨地查閱各種資訊和書籍。另一方面,網絡課堂和在線學習也成為高校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

  華中師大本科生李美松大二時選了八門任意選修課,其中四門是網絡課堂。在華中師大,“雲課堂”已經成為每個學生的必備軟件👨🏼。該校2013級本科生培養方案已經明確規定所有本科生都要選修網絡課堂。

  足不出戶、隨時隨地能進行學習的網絡課堂比傳統課堂更加方便。“慕課”則給了學生開闊視野的機會。吉林大學2013級學生楊赫通過網絡學習了清華大學的“地質學與工程地質”,並將其推薦給身邊的同學。

  受訪的90後大學生都提到了當前高校的熱詞——創業。不久前🆖,武漢工商學院曹龍聯合其他專業同學組成了5人創業團隊📫,在學校利用微信和互聯網平臺開設網上超市,並在學校的“大學生創業基地”開設實體店。

  與他們聯盟合夥的還有武漢其他6所高校的學生創業團隊🧋。“我們這種創業用現在流行的話說是‘玩商’,在邊玩邊學習的過程中積累經驗。”曹龍說🤟🧺。

  華中師大2013級的曾瑩也在這個春天選擇了創業。曾瑩自嘲是“95後學渣”🤱🏼,與書包裏多半放著化妝品、梳子和鏡子的女孩不同,曾瑩的雙肩包裏經常背著的是自己心愛的單反相機。

  盡管早有創業意願,但面對團隊、場地、資金🙍‍♂️、設備等“現實困難”😱,這一想法只能暫時擱置。今年🫄🏽,曾瑩抓住“2015年度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申報機會🏥,申報了一家攝影工作室☀️。該創業項目獲得學院認可🧎‍➡️,最終成功申報國家級創業項目🙌🏻👩🏼‍🎤,拿到了一萬元創業基金🕶🙍🏽。“之前一個人精力有限,現在好在我多了一個團隊👰🏼‍♂️,2015年我們一起築夢🥾。”曾瑩在自己的QQ空間寫道。(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

發布者: 陶桃  發布日期: 2015-07-01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