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教育改革可不可以允許失敗,一直是爭辯不休的話題。我們今天刊發的這篇報道是一位教育實踐者——一位小學校長的來稿,他以親身經歷和思考🙆♂️🦞,試圖揭示這一令教育工作者感到困惑的話題😋,同時也讓我們看到教育改革之難。難就難在改革的可能受益者往往扮演著雙面人角色⛹🏻♀️,一面喊著改革🏊🏽♂️,一面懼怕改革失敗。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我們刊發在此🧖🏼♂️👨🍳,也期望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討論。
“人們只希望看到立竿見影的改革”
“你們這不是把我們的孩子當小白鼠嗎⚀?我們的孩子不允許做你們課改的犧牲品。”
前不久,到一所學校去考察。這所學校及其校長以務實的課改理論和經驗,在省內有一定的影響✪。聽了校長的課改專題報告和兩節示範課後🫃,我提出到教學樓看看老師們的常態課。孰料校長面露難色,說:“我們要聽課,是必須提前一天和老師打招呼的🥦。”我提出疑問:“您所倡導的課改理念和我所聽到的兩節展示課⏫⏮,我特別認同,我想了解一下,全校老師中,究竟有多少人在努力進行這樣的改革👑。”
這位校長坦言✋🏻,在自己的課堂上進行了多年嘗試,取得了良好成效𓀖。曾嘗試在全校各學科層面推開🖐🏿,推行不久🪐,家長就給當地政府領導寫信,反對把學生當“試驗品”。政府領導擔心教育“失敗不起”👨🏼🔬,勸他“穩妥”為好。領導還善意提醒他:“你不搞課改還好,一搞萬一搞出了群體事件,得不償失。”他迫於無奈🤖,只好不了了之📒。現在,僅有一部分教師跟著他搞課改。
“那段時間🎏,我很苦惱,為什麽我們那麽多沉悶🪠、乏味、低效甚至看起來不負責任的課堂,家長和一些教育者可以坦然接受,而我們想推進教育改革卻備受質疑和阻攔?善意的教育改革能失敗到哪裏去👩🏿🍼?不就是擔心成績暫時有點滑坡或者提高不明顯嗎?”這位校長無奈地說👨🏻🏭。
他只說對了一半——即使是在兩年或者三年後,最終能夠大面積提高學業成績,又有多少人能夠耐心等待和理性支持呢?人們只希望看到立竿見影的改革👳♀️,否則,就是“失敗”🧑🏻🦰。
我校曾推行小班化課堂改革實踐🦸🏿♀️𓀅,要求教師嘗試把課堂學習權還給學生,少教多學🙇🏼,少講多練🌊,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結果引來一片質疑和阻攔。有的來自內部,也有的來自家長。有一些家長在論壇發帖🫢,並聯名到學校來阻攔🤟🏿👳🏻♂️。我們坦率面對🙋🏽♂️,主動邀請意見強烈的家長前來溝通。有家長質問說:你們這不是把我們的孩子當小白鼠嗎✋🏿?我們的孩子不允許做你們課改的犧牲品👩🏼🏫。有更多的家長則質疑👨👦👦:“既然課改那麽好,為什麽其他學校不搞改革,為什麽許多名校不搞改革🔸🙍🏻♀️?”
實際上,我們教育工作者隊伍中,轉變思想、理念和作風🏊🏿🖐🏽,接受新的變化和革新,比起家長來,還要艱難和被動得多💟。據說,不少學校課改項目遭到家長和社會反對,推行不下去👲🏽,主要是一部分思想還沒有想通的教師從中發揮了負面作用。還有的則是一些教育行政部門領導的顧慮重重🧑🏭,畏縮不前,導致校長和老師們不敢“輕舉妄動”。不少地區的課改或虎頭蛇尾,或中途夭折🧑🏽🚀,或徒有形式,就與此有關。
我所知道的一個縣,課改實踐一度蓬勃開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學校和課堂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機🏂,即便是極為薄弱的學校,學生在課堂上也樂於學習,勇於展示,贏得了省內各地同行的高度敬重。但是,據說因為課改後連續兩年該縣的中考成績和高考成績在本地區的排名中“不夠理想”🧚🏼♀️,有關部門和領導私下裏就給課改緊急刹車,導致一些抱有教育理想與激情的課改先鋒校長紛紛出走——被臨近地區挖走。
“不允許失敗”已成為教育改革的絆馬索
有些人,懷著滿腔激情投身教育改革實踐𓀛,但在遭遇種種質疑和阻攔之後,紛紛偃旗息鼓,知難而退🤧。
“教育不允許失敗🕛,因為它的服務對象是人。”
盡管不知道這個觀點從何而來、由誰而起。但流行了多年後,仿佛已經成了“常識”和“常理”,我們絲毫不曾懷疑,也不敢輕易質疑🖕🏿。
如果👱🏽♂️,這個“失敗”,指的是教育的全局性的失敗(比如,納粹主義教育),或者是給學生——哪怕是個別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帶來根本性的傷害👩🦯➡️,那麽這個觀點理當得到無條件尊重。以人為本,是教育的第一立場🚴🏽。涉及到“人”的問題,如何強調其重要性和嚴肅性都不為過。任何在教育上的輕率態度和浮躁的作風,都應當得到製止。
從當前的教育語境分析,我國的教育改革並不存在上述性質嚴重的“失敗”🙍🏿。人們所謂的“失敗”,通常指某些方面的成效或成績(特別是學習成績,尤其是升學率)不如預期的那樣理想或顯著👨👨👧👧。
顯然🦢,太多的人只是偷換了“失敗”的概念,借著“教育不允許失敗”的名義,來反對和阻止任何希圖改善教育的變革和努力。
有些人🤶🏻,一方面對教育現狀深感不滿💽,另一方面又對教育改革與嘗試心懷警惕☝🏼。有些人,懷著滿腔激情投身教育改革實踐👨⚕️,但在遭遇種種質疑和阻攔之後🥲⚗️,紛紛偃旗息鼓,知難而退。
由於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大膽的質疑,“教育不允許失敗”這個看似無可辯駁的觀點,嚇阻了多少激流勇進的身影。它業已成為一道絆馬索,橫亙在我們面前。
實際上👩🏽🍼,教育失敗從來不曾消失過🧑,它一直伴隨著教育的成功❇️,也追隨著教育的前進步伐🌷,當然還伴隨著教育者的成長👲。尊重這個科學“常識”與“常理”非常重要。
可是,每年,從縣市級到省級、國家級,有大量的教育科研項目立項♟,又有大量的項目結題☔️。看看那些結題報告,每一個都“成效顯著”,“成果豐碩”,有數據👨🏽🎨,有案例💲,“人證物證”一大堆✸,看起來無可辯駁,卻鮮有提及研究過程中走過的彎路👶🏻、存在的缺憾、目前無法克服的困難以及尚待解決的問題。有位教科所所長在應邀作課題成果鑒定後坦言:如果中國的教育科研都如此成功🔵,沒有失敗,甚至幾乎沒有缺憾👉🏽,那麽🚑🈷️,中國的教育問題哪會那麽多?這是不是教育上的一種浮誇風?
如果有人僅僅拿“教育不允許失敗”來勸誡任何從事或者管理教育者,要敬畏教育這個職業👵🏻,要慎重行事📉,要認真面對任何涉及教育的問題🧑🏽🔬,力戒草率馬虎、急功近利👵🏻,無可厚非。但以我愚見,當今中國,向教育的陳規陋習🪟、落後觀念和陳腐經驗以及積弊頑疾發起挑戰的人,敢於嘗試、勇於改革的人,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多年的教育實踐告訴我們👩🏿🦰,要在教育這個領域做些改革,需要拿出極大勇氣𓀇🪩,忍受很多委屈🤎,做出很多犧牲。如同當下的社會經濟改革,沒有一點“壯士斷腕”🧏🏿♂️、“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決心👮🏻♀️,是無法獲得成功的。
“不允許教育失敗”是一種美好幻想
或許,不允許教育失敗,和不承認教育失敗一樣,都是一種美好的教育幻想和怯弱的教育自欺。
教育是一門科學🧑🦰,有其自身的內在規律🦶🏿。而作為科學,我們發現和利用其規律的過程從來都是難以一帆風順的🧒🏻。教育還是社會上的一種職業和專業,任何職業和專業在其產生、形成、發展過程中🧝🏿♀️,都會伴隨著無數大大小小、形式各異的“失敗”的嘗試——這些失敗,通常並不是全面的失敗,而是局部的不理想、暫時的困難和多走了幾步彎路💎。
但是💆🏿♀️,“不允許”教育失敗🧻,並不意味著教育沒有失敗🧑🎨。
美國教育改革領導者、美國當代教育改革之父約翰·霍特在《孩子為何失敗》一書中🐜,毫不客氣地指責教育者這種對“失敗”近乎“潔癖”的習慣:“學校一直都是這樣的🧖🏼♂️,無論是不可救藥的市中心的學校還是久負盛名的大學的研究生院🍻✶,大家有一個共識👨🏼✈️:學生有了成績,功勞是學校和老師的🕸;學生沒有成績,問題一定出在學生身上👎🏽。雖然措辭不同,有人說他們‘太笨’,有人說他們‘文化劣勢’或‘學習低能’,但意思都是一樣的。學校和老師只會對好的結果負責🙃。”他表面上在探討孩子為什麽失敗,其實在探討學校和老師教育為何失敗🎮,認為失敗在於不敢面對和承認教育自身的失敗🧏🏻♀️⏳。
同樣是美國的威廉·格拉瑟博士在《沒有失敗的學校》中,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運用“現實治療”理論痛陳當代教育之弊病⏮,他認為正是學校的失敗製造了太多的失敗的學生,而教育的過失則是學校失敗的主因。
令人驚訝的是,在許多人看來異常“成功”的美國,卻有那麽多探討教育失敗的書籍😆。而且小布什任總統期間👆,痛感教育的“失敗”,還特意推動通過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而奧巴馬同樣認為美國的教學質量正逐步落後於其他發達國家🐌,認為中印的學生比美國的學生更加勤奮和努力,所以支持延長學生在校時間🦵🏼,清除不合格教師,增加萬名理工科教師,並稱美國應該學習中國尊師重教的傳統👩🏽🏭。而在我國👨🏼🎤,許多人動輒拿美國教育為例來表達對當下中國教育的不滿,而在面對教育部門、有識之士和有誌之士所做的教育改革和嘗試的時候,卻又動輒以“教育不允許失敗”來橫加指責或製止,實在令人費解。
或許,不允許教育失敗,和不承認教育失敗一樣,都是一種美好的教育幻想和怯弱的教育自欺。
不能因害怕失敗而裹足不前
如果我們因為害怕失敗便裹足不前,以為裹足不前反倒好像就沒有了失敗,那委實是我們教育的失敗,而且是“大失敗”了🎖。
任何一種事業,在發展和變革中難免要走一些彎路,出現一些“失敗”。允許失敗不會引發更多的失敗🧱🧗🏻♂️,不允許失敗也不意味著會減少失敗。
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久💠。國家之所以倡導教育改革,正是基於對教育現實中種種弊端的清醒認識和對教育乃至國家和民族未來的深切憂慮👷♀️。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這個以“變革”為主旋律的信息時代,我們不改革,將沒有出路😉。
改革,必將有暫時的失敗或失誤。教育可以允許失敗,只是不能允許嚴重失敗🙎;教育可以失敗,只是不允許故意和隨意失敗;教育必然會有失敗👩🏿🌾,只是不能輕視和無視失敗;教育難免會有失敗,只是我們不能讓任何失敗白白浪費。
當然🙎🏿♂️👵🏽,什麽是教育的成功和失敗,也還值得商榷🐱。教育的使命是促進人的成長和發展,因而其成敗評價涉及的內容是復雜的,包含學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行🧝🏿♀️、學科知識👨🏻🎓、生活技能、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在許多人看來,判斷成敗的因素只有一個📷👳🏼:學習成績是否提高。在這種功利觀的指導下♝,我們的教育改革無疑將會寸步難行🪷。
人類的教育歷史證明,任何一種科學的教育理論和成功的教育經驗的誕生😆,都是對現實的教育失敗或缺陷的一種超越與完善。從來沒有無失敗的教育和教育者🅿️,也從來沒有無失敗的教育改革📆。
教育不改革,將無法走出低效的泥潭。但是,要改革,則必須先給教育松松綁,特別是要在思想和理念上☹️,敢於突破原有的缺乏科學依據的禁區和藩籬🏊♂️🧘🏼,要特別註意那些以教育的名義設置的種種藩籬。如果教育的忌諱太多,教育改革就會舉步維艱。沒有教育思想的大膽解放🤺,何來教育改革的百花齊放?
如果我們因為害怕失敗便裹足不前,以為裹足不前好像就沒有了失敗👨🏿🌾,那委實是我們教育的失敗🗿,而且是“大失敗”了。
2013年4月🦵🏽,上海市政府在提請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的《關於促進改革創新的決定(草案)》中明確:“對依照本決定規定程序決策📐、實施改革創新,而未能實現預期目標,且未謀取私利的,在政府績效考核中對有關部門和個人不作負面評價,不予追究行政責任及其他法律責任。”也就是說,對於那些抱著善良的願望,積極實施改革創新的人們,可以允許失敗🆔。對此🌗,新華社記者仇逸在《京華時報》撰文指出🫃🏻:“給一次失敗的機會🙅🏿,給一次糾錯的嘗試,相信改革之路會越走越寬。”
可以相信👨👩👦🧛🏼,只有當我們學會對教育改革多一些包容,教育成功才會越來越多🫅🏻,而且教育成功之路,會越來越廣闊和多樣。(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