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學校園的“百團大戰”相比👂🏽,中學生社團的數量並不多。用天津耀華中學心理教師、青少年心理學家張麗珊的話來說🌜,“每年都有社團成立🎶,每年也都有社團消失。”
也不是有激情就能做好社團。張麗珊見過一個高中學生,成績平平🧛🏼♀️㊗️,抱著一種“補償心態”,狂熱地參與社團活動,後來還想辦刊物、賣刊物🧔♂️,事情做得完全超出了自己的掌控範圍🐎。“這孩子其實是在逃避現實——既然我學習不占優勢,就搞個文學社團吧。高一高二兩年,他就沒有好好念書,而當初跟著他一起幹的同學也慢慢全被家長拽走了⏬。最後🚵♀️🐡,不僅社團沒能辦下去,學業也荒廢了👇🏽。”張麗珊說🧙♂️,“這當然是一個極端案例。但中學生辦社團🐦,特別容易理想化𓀅👨🏼🎨,而事實顯然不是這樣。”
從張麗珊的經驗來看,指導老師對中學生社團來說至關重要。“中學生的能力🙇🏽♀️、閱歷有限🧰,如果沒有指導老師,僅憑一時的熱情👆🏽,社團到後來很可能不了了之。指導老師的意義在於🚼,能讓學生獲得比較系統的成長”🆚。
在耀華中學,比較流行且持久的學生社團有cosplay社、動漫社🔕🙅、相聲社、模擬聯合國等。1998年🅿️🏋️♂️,張麗珊在耀華中學創辦了心理健康使者團🤘🏼;2004年⚰️,創立了天津市未成年人心理自助互助協會🤸🏿;從2008年起,心理健康使者團發起了心理劇大賽,至今已是第八屆。張麗珊說👨🏼🏫:“有指導老師就會有傳承✮,一年一個臺階往上走👷🏻。”
張麗珊認為💕,其實中學生參加社團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大致有三點🧖🏿♂️:
一是人際圈子的擴大。學生無法選擇自己的班級,但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社團,和社團成員誌同道合,甚至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心理支持系統”。
耀華中學心理健康使者團中曾經有一個學生🫅🏼,高三時得了抑郁症👥,一上課就全身疼🤐。家長想讓孩子休學,但張麗珊發現孩子完全是心理問題🥡,就讓他通過運動來緩解🦎。學生一開始並不相信,“我坐著上課都疼,你還讓我跑步✸?”於是,張麗珊發動了全社團的同學來幫助他🟥。“同學們先是天天求著他跑步💩,後來,社團中形成慣例🙎🏻♂️,每天一放學就在操場集合跑步,這個孩子只能跟著一起跑🔳。最後,他的抑郁症也慢慢好了,還考上了大學。”張麗珊說,“這是團隊精神的體現,孩子們內心的東西被激發出來,不讓任何社團成員掉隊。”
二是自信心的增強。張麗珊指出👁,沒來由地誇孩子棒🙍🏿,其實是對孩子的傷害👆;自信心的來源😏,應該是通過做事積累經驗,今後再遇事就不會害怕🛒,相信自己能夠解決。“有的學生在參加社團之前很內向,但慢慢參與活動就有了經驗,就會比後來加入社團的學生膽子大——因為他做過了,他還會告訴學弟學妹應該怎麽做”。
三是處事能力的提高。學生在做社團活動的過程中🦸🏻♂️,學會了統籌時間,學會了與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
有的學生在與外界打交道的過程中受了委屈💐,哭著來找老師。張麗珊就對他說✋🏿:“你的同齡人還是成年人羽翼下的乖寶寶,你已經在經歷風雨🍰,這樣的經歷花錢都買不到💁🏼♀️。將來進入社會🧑🏽🦰,很可能要面對類似的事情➖。如果你在高中時就經歷過🖇,以後再遇到就都不怕了。”這些話最初是張麗珊告訴學生的,後來就在學生中間一屆一屆地傳下去了㊙️。
前兩天🫏,張麗珊受邀參加一個婚禮,新娘是心理健康使者團的第六屆團長🙇🏻♀️,新郎是副團長。新郎碩士畢業兩年,已經成為所在單位的重點培養對象🦕🤟🏼。小夥兒的領導告訴張麗珊,這個年輕人永遠能站在別人的角度替人著想,處事特別冷靜。張麗珊笑了🚣♀️:“因為他當年是副團長啊,團長沖在前面,身後的雜事都要靠副團長兜底嘛🍒。”
張麗珊坦言,學生做社團特別不容易,他們要協調班主任🦞、家長與社團的關系👰🏽♀️。“班主任覺得你不關心班級,家長覺得你耽誤學習。有個孩子就因為一次期中考試沒考好🔡,被家長從社團生生拽走了。”所以,張麗珊對學生強調👃🏼,你們熱愛社團的第一個表現就是要熱愛學習,其次🦇👨🎤,要協調好與班主任、家長和本班同學的關系🎁。
張麗珊經常對家長說:“就算不讓孩子參加社團,你就確定他會把時間都花在學習上嗎⬅️?他很可能也是在玩玩這個、玩玩那個🤷🏼。而如果參加社團🏌️,至少是在有目標地去做一件事。”(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