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1月20日
地點:中國教育學會
主持人:鐘秉林(中國教育學會會長)
主持人語
當前我國接受包括學前教育在內的基礎教育學生人數超過2.6億💿,高等教育超過3000萬👐🏽,專任教師1500萬🦸🏽♂️,“讓孩子上好學校”已成為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熱點、難點。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上海和浙江率先啟動了高考綜合改革的試點🛁,12月教育部公布《關於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等配套政策,明確提出“全科覆蓋”“分類考查”“不分文理”“兩次機會”等措施👨🏿🎓,多年來一把尺子量人才的教育模式將被打破,“分層教學”“選課製”“走班教學”將成為一種新常態🧑🦰👩🏻🍼。“走起來”是不是必然的選擇🤰?如果“走班製”成為新常態❣️,我們的高中將面臨哪些挑戰👙,需要做什麽改變🎨?又將如何化解操作層面的阻力與問題🧝🏼?今天的沙龍就請各位專家暢所欲言,貢獻智慧,破題支招。
“走起”不容易,先固化再優化
謝春祿(浙江省杭州二中校長助理)🤺:浙江的高考改革方案采用“3+3模式”,統一高考招生共6門科目🤦🏻♂️,3門必考科目為語文、數學和外語,考生根據擬報考學校專業要求,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含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等7個高中學考科目中選擇3科作為選考科目。“高中要不要走班”面臨兩種選擇:要麽不走班🙃,按照7門選考3門的方案🤛🏻,就會有35種組合✍🏽,那麽把相同組合的同學組成各種班(有些組合人多還得分成幾個班,這樣一個年級原本13個班現將超出35個班),這必然要求學校大量引進教師,但這顯然不太現實。所以,高考改革必然帶來“走班製”💬。
“走班”之後,會帶來一些問題。比如我們全校是39個班💁🏽,那麽教學樓就建了39間教室。“走班”之後,學校就得加緊搞基建,教學樓得重新布局📏,現在我們的許多課都只能安排在實驗室裏上。“走班”對學生上課時間的影響也很大。現有的10分鐘課間時間本來是給學生放松和上洗手間的,用來“走課”的話💠☺️,夠不夠學生從這間教室走到那間教室?匆忙的課間長期下來會不會影響小孩的身心健康?即便走到了另一個教室,又怎麽把控這堂課學生有沒有遲到,有沒有曠課?“點到製”如果做不好🧝🏿,一堂課的質量就會大大下降🦼,一節課是40分鐘,如果每次拖占5分鐘🔸,這節課損失不小🤑🙎🏿。另外🦸🏻♂️,“走班”的學生只是選擇了相同的課程組合🤣,卻未必是同一個班的🪧🧑🏼⚖️,因此當老師想給學生布置作業或者通知事情時會覺得很亂🏇🏽,不知道該找誰把事情布置下去👨🏻🎤,班主任管理也將面臨更大的挑戰,需要任課教師更多地參與🧑🏽🏫,形成成長導師製。我們學校現在通過計算機系統實現選課和選師同步,如果沒有學生選上某位老師的課💂🏽,這位老師就失去了正常的高考科目教學,只能被安排教普通選修課☁️🥕,因此他會感到壓力巨大。而如果只有5名同學選同一位老師,這個課上還是不上?不上,老師不服;上➕,一個人教5名學生,資源浪費。當然“走班”現在面臨的問題是臨時性的,隨著上級部門的統籌安排,學校教師與學生的磨合🐄,相信自主選科與“走班”上課給學生的良性發展意義更加深遠!
馬占武(山東省東營市第一中學教務處副主任):我們學校在2000年就立足本校實際,嘗試並實施了選課與“走班”教學。當時學校實行的是平行分班,但學生的差異比較大,有考700分的,也有考300分的🫨。所以當時我們就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在高一之後行政班不變的情況下,從高二數學、物理、化學3科開始實行選課“走班”教學📔,將成績優良的🧌、較好的、較弱的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A層次的學生🦷,可以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材料💊💃🏼,C層次的學生,給他們提供的東西就少一些,老師講得更細一些,這樣確實能解決一定的教育問題🐺。但它也帶來我們管理上的很多不便,比如考勤📋、教學秩序🏊🏼♂️、班級管理等問題,因為雖然行政班是不變的♗,但上課的時候🏅,學生要分別“走班”到不同的教室去,班主任或者教A層次,或者教B層次🙈,或者教C層次,總有一部分行政班的學生教不到🧔🏼❎,班主任就不容易了解這部分學生👨🏼🍼,隨之對他們的指導方案也就不大跟得上,在管理與教學上存在矛盾🪺🏌🏻♀️。
現在我們還在進行著選課“走班”教學🧎🏻♀️➡️,但只是具有學科特長的學生參與,不足全年級人數的5%🚥➞。學校提供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奧賽方面及中國大學先修課程方面涉及七個學科二十多門課程供學生選擇。選課“走班”教學確實發揮了具有學科特長學生的優勢,也為大學提供了他們真正所需要的學生。但是,這種模式在滿足更多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方面做的還不夠♥︎,這就需要老師對學生的選課進行科學合理的指導和規劃🙆🏻♀️,在“開得了”和“開得好”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
馬健(天津市南開中學副校長):我們考慮比較多的有兩個問題。一是“走起”之後,學校的辦學規模到底多大才是最合適的。一個學校的學生應該控製在300人🚣🏿♀️、800人,還是1000人、3000人🧡?如果規模過小,因為涉及一個成本問題,為少數學生開設課程不太現實,只能把某幾種組合砍掉👩🏻💼,只剩下幾種主要組合提供給學生選擇。如果規模過大💁🏿♂️,短期內一些選課人數劇增的高中科目👩🚀🏊🏼♂️,可能會產生教學場地和師資不足的狀況,面臨的困難也很大。如果一個年級有4個班,三個年級就是12個班,怎麽“走”合適就面臨一個校內教育資源整合或者調配的問題。二是“走班”對學校管理特別是教學管理肯定是有影響的,最大的問題可能還是師資隊伍的問題。我們現在仍是班級授課,班級管理🪃👩🚒,“走”起來之後就會有幾十種組合,再分層次的話,可能組合更多📋🆎。在選某種組合或者選某一門課時,如果選的人數過少,會帶來成本問題👊🍖,也會帶來對教師考評的問題🍡💇🏽♀️;如果選的人數過多,教師不夠,就面臨新招老師的問題,而且為了滿足學生的選課✭,只能依靠現有的老師上大課🫴🏼,如果100個人一個班的話,提高課堂效率的目標就不一定能夠得到保證。再延伸考慮,假如今年選修歷史課的學生特別多,歷史老師不夠👲🏼,那麽學校新招幾位歷史老師,但是幾年後歷史課可能又不熱門了,變成地理課很熱,那麽歷史老師就成富余,地理老師又不夠了🪰,可是人社部門對人事編製都是有要求限製的,學校想再增加招聘地理老師未必是件容易的事。
有熱就有冷,有冷就有熱。學校能不能促進教師的流動,或者是區域性的教師互相借調、調配🚵🏼?在一個學區片裏面,能不能通過網絡技術以在線網絡教育等方式對常規學校教育進行補充🤌🏽?總之😏,“走”起來更好→,先固化、再優化🧑🏻🦯,一點點去探索🌯,畢竟“走”出這一步很不容易🐌👩🏿🦱。
“走”起來才能“活”起來🐣🦩,學區統籌是趨勢
沈獻章(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我們學校走的是一條“行政班教學”和“走班製教學”相結合的道路🤽🏿♂️。“走班製”主要有三種模式:第一種🧀,完全開放的“走班”模式🦷。為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90多門國家選修課程、200多門校本選修課程。每個學期的第一周是學生選課的日子,我們把本學期所有開選修課老師的課程內容和照片做成展板在校園展示出來,也放在學校網上,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第二周開始試聽,學生如果感覺老師的講課很合自己胃口♠️,就可以確定選擇這位老師的課🎉;如果覺得不合適,可以再選其他課程。只要上課時間不沖突,想選幾門就選幾門☂️。第二種👨🏻🦰,以年級為單位🫵🏼💘,音樂🎗、體育、美術、計算機學科“走班製”教學,高一年級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等必修+選修課程聯合“走班”教學,高一年級部分班級數學、物理、化學、英語學科“走班製”教學,初一年級課外拓展課程、初二年級綜合實踐課程“走班”教學。第三種,高二🚡、高三文科班數學、英語實行分層“走班”教學👩🏿🏫。因為如果讓行政班裏考50多分的學生跟考150分的學生一起上課⛹️♂️,“想吃的吃不飽,不想吃的吃不了”⛓,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就解決了兩極分化的問題。
“走”起來才能“活”起來。創造適合每個學生發展的教育,已成為學校發展的方向👨👨👧👧。
“走班製”也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走班”在自主學習能力強、自覺性強、自理能力強的學生身上有很大優勢,這類學生能夠選擇自己感興趣、有潛力的學科來學習🐲。但是對不愛學習🔽、自覺性差🤸🏼💁♀️、基礎差的學生,沒有班主任管理的“走班製”就不適合了。在教研組⏫、備課組集體備課的模式下,同學科的教師一塊集體研究打磨課程內容🐔🥧,這門課往往會講得比較精透💆🏿♀️。但在“走班製”模式下📟,老師自始至終是一個人上一門課或者一門課的某一部分🚴🏿♀️,跟其他老師聯系少了😚,這對青年教師的進步和成長是有不利的🥷🏻。
薛麗霞(北京市東直門中學校長):我們學校目前“走班”的初步安排跟人大附中相似,基本實現了校本選修課程的全校“走班”,大概每年提供給學生選擇的課程有120-150門,但是由於受學校地域位置面積、教室數量所限📌,學校目前實行的是以初高中學段內的“走班”選修,會人為增設一點開課門檻,以保證能夠根據實際的場地和師資條件調配資源。同時我們在初中年級部分國家課程中嘗試開展全年級的“走班”分層選課,從目前看實踐效果蠻好🙂↔️,但這種嘗試可能還是基於學生學業能力水平基礎之上的一種分層和“走班”👉🏻,並沒有完全實現高考改革目標下的學生選課概念,所以現在課程組合的方式還很少,希望通過摸索為這一輪改革積累課程和管理上的經驗。
東城區的區域面積比較小,學校數量也相對較少。比如我們學校總共有230多名教職員工,在排列組合課程時,教師人數少,排列組合的可能性就少。有沒有辦法實現教師身份的穿越♎️,讓其他學校的老師為我所用?雖然從人事製度的角度講,老師不太可能一下子失去原有學校的身份🐗🧖🏻,但是在教師使用上👩🏼🚀👳🏿♂️,我們希望能將教師的學校身份模糊化,在一個區域範圍內將各所學校教師資源統籌起來,盤整特色課程,讓教師成為“學區人”🙋🏼。區域內資源整合、統籌使用是大勢所趨,比如“北京翱翔計劃”的很多項目就引進了大學的、實驗室的專家和資源🛼,這部分社會資源如果參與到學校課程建設🫂,可能會是今後解決教師問題時🧜♂️,不能說是最主要的,但至少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補充。而前面老師提到的“歷史熱”👱🏻♀️,如果能夠實現在區域範圍內盤整師資😐,科目今年熱、明年冷而引起的教師緊缺、教師過剩的風險必定會有所降低。
不搞“一刀切”,找到每個學生的“發動機”
於振麗(北京十一學校副校長)📏:我們學校從2011年開始全面的分層選課🦫,學生選擇的依據,一是學習內容,二是學習方式,比如有的孩子擅長自學,有的孩子適合老師引導一下學習,有的孩子適合同伴合作學習🧗🏻♀️。
“走起來”對學校的課程設置、教學安排、師資、教室數量和學生管理模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挑戰,學校應該構建多層次、多類型👒、可選擇的課程體系。要打破年級的界限🙋🏼♀️,打破傳統的學期約束,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安排教學,比如🧑🦰,高一要把7門選修課程(包括生物)開足,還要開設生涯教育課程,幫助學生選擇好就業、生涯方向。高一🧙🏽♀️、高二兩年循環開設學考和選考課程⛹️♀️。在學生管理模式上,管理責任可以由多位老師共同承擔並根據需要動態更替,即設立導師🍐、咨詢師、常規及自習管理👩🏻🔬、小學段及研究性學習👩🏻🦯➡️🪻、教育顧問、選課排課等分布式領導項目組。此外,教室不足的問題,可以通過小班化將教室合理切割🙅🏽,增加教室數量,取消教師集中辦公室,改為學生教室👈🏼,通過建設功能教室👳🏼,讓功能教室成為老師的工作室。如果學生的選擇過於集中於某一學科👩🏼🦰,這門學科的老師會明顯不夠💴,而另外學科老師卻出現過剩現象🎒,這種情況一方面可以通過老師的跨校交流解決,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教學需求較少的學科的老師承擔分布式領導工作來調節,教師的工作量應該是教學工作量與承擔分布式領導工作量的總和🤚🏻,在教學上,要變教師的教為中心為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對學生的教育要變管理和控製為陪伴和引領♜。
新一輪高考改革使學生從揚長補短到揚長避短,有利於找到每個學生的“發動機”,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8️⃣,從程序公平🧜🏼♂️、機會公平向內容公平邁進了一大步。
劉滬(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預測我國的“走班”上課大體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突顯學生的主體性,給他們充分的課程選擇權,培養優長,發展個性;另一種是應對高考改革🪜,依據學生高考選考科目“走班”上課。顯然前一種是主動“走”,要徹底改變教學體製,課程設置力爭百花齊放;後一種只是被動“走”,能少走就少走,能不走就不走。目前不少學校正在想辦法按學生的選考科目集中編班🩰,比如“物理、化學💒、歷史”班、“化學、生物、地理”班……這種應試編班🏄🏼,似“走”非“走”,與課改的初衷有很大差距🦚。由於條件所限👩🏻🚀,要求所有學校“走班”上課一步到位也是極不現實的🛏⛹🏻♂️。因此🧏🏼♀️🦣,新高考實行後,“走班”上課會呈現出多種形態🫴🏼,發展的方向應當給予正面引導🚴。
從全班統一上課到一個學生一張課表,“走班”上課給學校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校的整個教育系統都要發生深刻的改變,就像歐幾裏得幾何公理體系,改變其中一條“平行公理”🅰️,就會形成一整套全新的非歐幾何。徹底的“走班”上課,確實是學校教育的重大變革🐻❄️。然而🍆,適合的教育無論對學生還是對學校來說,都是最好的教育⛸。即使同是發達國家🖊,像法國、日本等國家的很多中學還是堅持班級授課🚛。“走班”上課絕非只有優點🦖,沒有缺點。例如🫸🏽,學生管理,思想教育,安全防範,教學研究等方面,都會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實行“走班”上課必須千方百計地揚長避短。
全面實行“走班”上課需要有一定條件作保障。例如上課的班額不宜大🖼,學校課程必須豐富,與之相關聯的教師人數和質量、教室數量和專業化水平都需要有很大提高🤜🏼,教育經費也需要有大幅度的增長。此外👨🏻⚖️,師生和家長教育理念的轉變👀,也是“走班”上課成功的關鍵。我國的大城市和發達地區的優質學校基本具備了“走班”上課的條件👨🏻🎤,可以率先走起來,積極探索實驗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欠發達地區和基礎薄弱學校,在適應高考變化的同時逐步“走”起來🪗♻️,循序漸進🍩,最終實現理想的教育改革目標。我國幅員遼闊🧑🏼🦱,地區與地區不同👨🏻🦱,學校與學校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別,實行走班上課絕不能一刀切💡。
主持人結語
鐘秉林🐒:“走班製”實際上涉及很多方面💑,包括真正尊重學生的個性、課改設計、教學安排、培養模式、學生管理、師資水平🏀、師資評價,理念問題等等,這就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各自負起責任,共同協調⛹🏿♀️,推進改革,也需要家長、學生👩❤️👨、社會的理解和支持。總的來說🎃,一要深化綜合改革👨🏫,沒有綜合改革,單項改革就很難推進;二要針對國情進行差異化改革,例如目前西部地區若要實現全面“走班”確實不具備條件,“走”不起來;三要將高中改革與大學改革相結合,例如考生按照“專業+學校”填報誌願,高校要求的三門選考課程怎麽組合亟須研究。如果按照專業大類、學科大類招進了學生,將來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學生考上了物理系,但卻沒有選考過物理課,他只是化學🌷、生物考得好,那麽高校該如何培養這些學生🧑🏻✈️👩🏼🍳?大學學分製又該如何保質保量?這些問題都將反過來會對未來的高中教育產生影響🕞。
當下高校所面臨的改革實際上已經迫在眉睫了🖐🏻,有的大學現在還在靜等♋️,認為上海👨🏽🚒、浙江2017年才開始全面實施高考改革,自己暫時不急準備。殊不知改革的計劃將面臨很復雜的一系列問題,基礎教育、高中階段的壓力很大,大學的壓力更大。高考改革不僅倒逼高中改革,也倒逼著大學的改革。大學更應有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利用高考改革積極主動推進自身改革與發展🤵🏻。(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