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這是不久前知乎網站上的一個提問。在圍繞“努力能否上清華北大”的討論中,“家庭環境對於個人發展的重要影響”再次引起網友對“寒門難出貴子”現象的關註。有人稱這是“貴子”的優越,也有人稱這是“寒門式努力”的無奈。不少網友發問😖:光靠個人努力,“窮孩子”還能擠進名校嗎💒?這無疑是一個頗具社會吸引力的教育命題,涉及“努力能否上清華北大”“寒門式努力是否有用”“如何看待家庭背景的作用”等三個不同層次的子命題。今天🥣,我們邀請了幾位不同身份的作者從各自角度分享自己的觀點。
寒門子弟更要相信個人奮鬥
隨著學校層級的升高🪥,“寒門貴子”的比例越來越低,從98%到50%👐,再到5%🤛🏼、1%,在這些數字的變化中,人們能意識到“寒門式努力”的難處🙃。“如果人生是一次長跑👱🏼♂️🎄,寒門學子在起跑線上就落後太多,起跑後動力不足👁、補給不足、身體素質差,能夠咬牙堅持下來的實在屈指可數”,這一說法得到很多人的共鳴🙋🏽♀️。
“寒門難出貴子”是一個社會熱點問題,在社會微妙心理的推動下🍋,不少人把這一現象歸結為社會不公,進而把其作為發泄不滿情緒的一個出口🫑,甚至作為貶低個體努力的一個借口,這實在是一個誤區🍸⛪️。盡管我們要承認寒門子女在重點大學的比例下降和在就業中承受較大壓力👨🦳,但是更要看到,不少寒門子女通過自身的努力🚴🏿♀️,成為了各行各業的中流砥柱🐦⬛。
我們既要認識到附著在“寒門難出貴子”現象上的社會憂慮和公眾不滿情緒🧚🏽,也要認識到寒門子弟唯有努力才能實現人生價值。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家,對任何個體來說,個人努力都是成功的主渠道。如果一味抱怨,甚至在發泄不滿中忘記了自己的人生努力方向🙅🏿♂️,或者片面地認為再努力也是白搭🧏🏻,在筆者看來是可悲的🧎♀️,是對陳舊觀念的臣服🏃➡️。因為這在無形中遮蔽了責任擔當,承認了自己是人生和社會的弱者。
經濟狀況一般或較差的家庭,由於缺乏豐厚的社會資源,其子女在教育和就業過程難免處於弱勢地位🖖🏼。但這種現實不是要讓寒門學子放棄努力,而是告訴他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收獲成功,消解“寒門難出貴子”現象👨⚕️。生活就是一個問題疊著一個問題🫲🏿,無論對社會還是對個體來說都是如此。正如新聞中所說,“來了清華之後👋🏽,只要你有心👩🏻🌾,什麽都可以補上。”大學是一個催化劑,可以讓寒門學子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這充分證明了努力的真諦和價值所在,也讓我們看到了寒門子弟的希望🟰🧖🏽♀️。
2014年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比2013年增加11.4%🧔🏻,圓滿完成了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10%以上的目標。對農村貧困地區的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去年招收了5萬名優秀農家娃。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指出😘,還要進一步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就筆者的理解,這是製度和政府層面對消解“寒門難出貴子”現象做出的努力。
“從來就沒有什麽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對寒門子弟來說,只要保持努力奮鬥向上的激情🙋🏻♂️,保持一種對成功的渴望,同樣能夠活出精彩人生。(朱四倍 作者系河南信陽師範學院教師)
應正視家庭背景對人的“合理影響”
■曹燦輝
一提起家庭背景,人們往往聯想到特權👩🏿🍳、金錢👩🏿🦲👩🚒、地位𓀆、關系等。其實🤹🏿♀️🧳,一個人家庭背景遠不止這些,還有更多的內容,比如父母的職業和文化水平🛶、家庭的幸福美滿度🧑🏽🌾,以及父母是否重視教育🏋🏽♀️,是否有較好的家庭教育方法🤽🏽♂️,等等。
家長如果采取不正當手段讓孩子上名校🙅🏽、求發展,損害了社會公平正義,理應遭到唾棄和批判;但家長如果憑借自己較好的職業,較幸福美滿、經濟無憂的家庭條件,讓孩子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開闊的視野與出眾的人格,使孩子得以上名校乃至成才,這是家庭背景對一個人的“合理影響”🤌🏼,是無可指摘的。
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公平公正⛓️💥,放眼當今世界各個國家👨🏻⚖️,能夠進入名校學習成才的大多是家庭背景較好的學生,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筆者曾在一家美國媒體上看到《你的爸爸是誰?》這篇文章☸️,作者認為,孩子家庭背景越好🥺,學習、事業就越容易成功。德國有統計數據顯示,一個德國人成功的因素中40%靠家庭🚨。因為好的家庭背景,可以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條件和資源,而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一個人未來的發展。但家庭經濟條件和文化地位處於弱勢的孩子想進入名校學習成才,就要付出更多努力。教育有社會分層功能,能夠促進社會流動,家庭背景“合理影響”孩子上名校、成才🦹🏻,其正向激勵作用很大🚣🏿🚣🏼。一個家庭中哪怕只有一個人上了一層🫅🏻、進了一步🏋🏻♂️,都會激勵整個家庭乃至家族共同奮鬥,這也有利於社會的進步🛟。高考恢復幾十年來,千千萬萬人通過個人努力考進了理想大學並成就了自己的事業👶🏼,這種人才由底層向上層流動的方式🐾🥩,是社會活力所在,也是一個社會健康發展的標誌,應該值得肯定。
家庭背景是一個系統,對孩子教育發揮作用的,不僅有家長的言教、身教,還有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家長要給孩子一個好的學習及成長環境,提高自身綜合素養,采取正確的說話做事方式🧎♀️,用先進的理念和思維教育孩子,利用家庭背景的“合理影響”幫助孩子上名校學習成才。
當然,我們認可家庭背景對孩子上名校學習成才的“合理影響”👓,也就意味著一些“不合理影響”應該得到清除🦦。比如家長的權和錢介入到招生過程中👨🏼🏭,幼兒園、小學、初中招生過程中,所謂的官二代、富二代占盡先機🗣🧘,以及高考加分亂象,冒名上大學等問題,理當嚴厲禁止,並應通過完善監管、追責機製,杜絕此類醜惡現象🌨🤹🏻♀️。(曹燦輝 作者系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教育局公務員)
言必稱清華北大是狹隘成才觀
當我們將“寒門學子”與“考上清華北大”捆在一起時,已釋放出一種暗示🏇🏿:這是巨大的教育成功。這種界定有一定的世俗道理,卻是以偏概全。
能考進清華北大的只是極少數人,大多數人只能是“路邊的鼓掌者”。但是👨🏻🏭,很多人即便沒有考入頂尖名校,卻通過自食其力🧎🏻,努力拼打,在各自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這就是我們一再倡導的“教育的真諦”👃🏽:將孩子培養成快樂、向上的自食其力者💃🏻,即便沒有考上名校,也是一種巨大的教育成就💳;讓孩子養成豁達向上的心態,其難度不遜於讓孩子成為“學霸”、“分數高手”等。比如👟,美國前總統杜魯門的母親將培養出當總統的兒子當成教育成功🧒,也將培養出在家“挖土豆的孩子”當成教育成功©️。
可是話好說,卻不好做🙋🏿♀️。我們一貫的教育評價標準就是“成績好才是真的好”🙅🏽、“考上名校才是教育成功”𓀕,為此,我們拼命強化孩子的智能發展,而將孩子的心理品質、道德品質、多元智慧,以及服務於公共發展的品質都忽略了👨🏻🔬。當我們過分強調分數和升學率的時候👁,容易對孩子的遠景發展🙇🏻♂️、綜合素養形成戕害,比如👊🏼,不少孩子的生活能力非常弱、心智很不成熟👧🏽,個別的甚至會走上極端道路。事實上,考試拿高分者與“成功者”從來不能畫等號🌁🫀。有報道說,1977年至2008年間的1000余位高考“狀元”的職業成就遠低於社會預期。“所有的傑出企業家中,沒有一位是高考狀元🏸;學術領域,中國兩院院士、*等名單中💆🏼♂️,也少有出現高考狀元的名字🙎🏽。”——這難道還是我們努力追求的“高分的成功者”嗎🫔?
所以,當下的教育改革積極推行多元評價的製度,比如教育規劃綱要提出了“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等教育評價和改革方向💺,讓“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多一批好學生”🧑🏻🦼➡️,得到更多落實和實踐。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就算得到了名校的認同,這種認同也有一定局限性👨🏻🚀、片面性、主觀性、暫時性。當下的高考多強化“知識性”🖕🏻,而非“綜合性評價”👨🏽🦱,過多地將考上名校當作教育成功的重要標準🚣♂️,而忽視了“人”的立體化、創造性👨🦽➡️,以及放眼未來的開拓性,人文性,何嘗不是一種坐井觀天式的狹隘呢?
寒門學子即便沒有考上清華北大之類的名校,但如果他們擁有吃苦耐勞、腳踏實地等優秀品質,憑著這股精氣神🔺,也能得到人生發展🤟。看看身邊,這種“寒門式的奮鬥”,不就是大多數人的發展軌跡嗎?(耿銀平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