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於形式走過場 托個關系蓋個章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緣何遭冷遇
一些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多是重視“表面工作”,如送科技下鄉🤦🏿♉️、宣傳咨詢👩🏽🔧,或做一兩件象征義務服務的事情,或到一些紅色旅遊景點、旅遊線路去走走看看。這樣的社會實踐不僅不能使大學生得到鍛煉,反而助長了弄虛作假、形式主義之風。
近日,山西某高校大三學生劉戈(化名)遇到了一個棘手問題:他的寒假社會實踐課題擱淺了。劉戈是山東濟陽人,學的是物流專業🫄🏿,他確定的寒假社會實踐課題是“互聯網時代物流的運作模式調查”。他向記者訴苦:“我們一行6人在濟南連續跑了3個地方⛰,都被人家婉言謝絕了✊。”
大學生帶著滿腔熱情開展社會實踐🐙,為何屢遭拒絕👨🔧?對此,中國教育報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浮在表面🧑🏼💼、流於形式”導致基層反感
劉戈跑的第一個地方是濟南市歷城區東風街道辦事處🦜。這個地方🪫,西有火車站🤸🏼♀️,東有飛機場🙍🏽♀️,交通便利↪️,物流發達,也是當地有名的小商品集散地。該辦事處辦公室一位同誌聽完劉戈講明來意後🙆🏼♂️,將他們介紹到祝甸社區居委會。“沒想到,在居委會卻吃了‘閉門羹’。”劉戈有些不理解。
“往年我們也接待過幾批假期社會實踐的大學生👈🏿,但他們的做派讓我們感覺不舒服。這些學生根本撲不下身子來幹活👨👦👦,多數喜歡弄‘花架子’,習慣掛標語、拍照片,忙沒有幫上卻給我們添了亂❔。”祝甸居委會的一位姓楊的工作人員心直口快地對記者說,“這次他們來👩,我們就沒有接收。”
這位工作人員的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前大學生假期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浮在表面,流於形式🎇,導致基層單位的反感🚣🏼♀️。顯然💤👒,這樣的假期實踐活動的實效性不會很高。
重慶城市管理學院教授康樹元分析說,一些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多是重視“表面工作”,如送科技下鄉、宣傳咨詢,或做一兩件象征義務服務的事情,或到一些紅色旅遊景點👨🏿🏫💆🏻、旅遊線路去走走看看🦚。這樣的社會實踐不僅不能使大學生得到鍛煉,反而助長了弄虛作假、形式主義之風🧑🏻🦰,對大學生成長🤛🏿、對社會風氣會產生不良影響🧚♂️。
此外,一些大學生嬌生慣養,拈輕怕重,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萊蕪東碩科技公司的焦經理說,該公司已經連續3年為大學生提供了假期社會實踐崗位,“我們提供的崗位都是有酬勞的🐰,從目前情況看,即便是有酬勞的社會實踐🪇,一些大學生也幹不紮實💡。像一些加工👩🏿🚀、運輸等體力較重的崗位,大學生堅持下來的比例不到30%,工作幾天就走人的也大有人在🪔。”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劉承波博士認為,學校和家長要結合假期社會實踐🏢,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特別是吃苦耐勞教育,只要大學生轉變觀念,肯用心🧑🏼✮、能吃苦🎅🏿、把自己沉下去,無論社會實踐與所學專業是否對口,都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接觸社會、了解民情、提升綜合素質,對以後就業和成長都大有好處。
“疏於管理🧙🏼♂️、指導缺位”導致實踐活動質量不高
“粗放💎、放任🥷🏻、檔次低”,是記者在某高校經濟管理學院采訪中的突出印象。記者翻閱了該學院2013年和2014年的學生寒假社會實踐調研報告🧑🏻🦼➡️、活動總結,發現有的調研題目偏大,如“全國小微企業資金短缺的調查研究”;有的空洞,如“當前大中城市樓房價格誰說了算”;有的不知所雲🥪,如“家庭收入導致貧富差距過大的代際”🎅🏽。此外,大學生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總結報告雷同現象嚴重🧑🏽💻,有些總結報告年年一個面孔,甚至是從網上下載的。
“疏於管理,指導缺位🎰,這個問題在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中表現得十分突出📜。學生數量多,教師人手少🦵,很難有效組織和管理,更難進行專業指導,這些基本要求都難以達到🤌🏻,更遑論質量呢?”山東高等教育科學管理研究會秘書長宋惠國說🎃。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部分高校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缺乏管理和指導,沒有納入教學工作計劃中,不能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河南省一項關於高校學生社會實踐狀況的調查顯示👨🏻💻,僅有6.4%的社會實踐是由專業教師組織的👃,其余為院校組織或學生自發組織;僅有5.7%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在社會實踐中得到專業教師的指導👸🏼🧔🏽;83.7%的實踐內容由學生自定或學校指定,與教師商定的比例只占3.6%。
“沒有管理🚴🏿,缺乏指導👩🏼,在學生自發甚至放任自流的情況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會出現很多問題。有一年寒假,3名學生到泰山采集生物標本♙,遇到大霧被困在山崖上♥︎,幸虧被巡山的消防戰士解救下來💂🏻。如果有教師指導就能有效避免這類事故的發生。”山東大學高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劉誌業說。
“缺乏評價☝🏽、缺乏監督”導致社會實踐弄虛作假
“每到大學開學前🧜🏿📃,我總要躲避一陣子📚。家長或學生總要死纏硬磨求蓋章📏,讓我很為難也很尷尬。我怎麽能幫著學生造假呢?”濟南市歷下區某社區居委會的張大媽告訴記者🗒。
據張大媽介紹,大部分來社區居委會蓋章的家長或學生,拿著學校發的假期社會實踐表要求居委會蓋章證明🧓🏼。社會實踐表上填寫的內容多為參加“民生社情調查”“社區義務勞動”“宣講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照料孤寡老人”等,但要求蓋章的大學生要麽在社區露過一次面🤵🏿🫖,要麽一次都沒來過。對此,張大媽一概拒絕:“如果大學生都以應付差事的態度對待社會實踐➞,那社會實踐就成了家長💝、大學生、社區共同的負擔🐷,既沒有達到教育目的🤾🏻♂️,也給家長和社區增加了麻煩。”
導致弄虛作假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評價👩⚖️👶🏽。“有些高校評價機製不健全,很多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無法進行定性定量的考評,評價條目沒有針對性,不但影響教師參與和指導的積極性🕰🤞🏽,也嚴重影響了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實際成效👨🏼🎨。”聊城大學團委書記孫作頂說。
此外,假期社會實踐評價體系滯後導致了學生造假。“有些高校對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考核🧠,往往憑借一些形式上的指標如實踐報告、群眾意見調查表、證明信等,再根據這些材料評選社會實踐先進個人和優秀團隊💈。這種評價方法重結果輕過程🧑🏽🎄,重形式輕內容,重數量輕質量🙎🏿♂️,不能全面、客觀、真實地反映大學生社會實踐狀況🚄。”山東城市建設學院黨委副書記劉振漢建議建立和完善對假期社會實踐的評價體系🚵🏽。
專家建議,要從根本上解決上述當前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存在的諸種問題,尚需轉變觀念,改革創新。“創新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要由‘能力導向’提升為‘價值導向’,一切著眼於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提升和學生的終身發展🧏🏽,很好地體現實踐育人。”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馬廣水表示。(記者 張興華)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