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紫陽小學的語文老師鄭國雲發現,在三到五年級學生中流行一種課間遊戲。孩子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原地跺腳💜,大聲吆喝,手舞足蹈。“這個學期突然流行起來的,下課時,場面那個壯觀呀。”鄭老師說🆓,有時耳邊都是孩子們“劈哩啪啦”的跺腳聲和吆喝聲。
昨天👨🏻⚖️,記者和紫陽小學數學教研組的老師仔細地觀察這個遊戲。數學老師驚奇地發現🧏🏿,這個遊戲大人可能不是小孩的對手,性質類似於策略遊戲軍棋🧑🏿⚖️,但“出棋”的速度必須快,最好是1秒/回合。
遊戲不需要很大空間
鄭老師說🫄,她也問過班裏的孩子◀️,這遊戲到底怎麽玩💆🏿♂️,不過學生只告訴她,這個遊戲叫“呆”、或者“漢堡”或者“KFC”,至於規則,孩子解釋了幾遍,鄭老師不怎麽明白🥜。
昨天,記者來到紫陽小學,四(3)班的兩個男生,項旭和泮煜堯演示了下“KFC”,解釋了一下遊戲規則🤸🏼♂️,不過大人聽來挺復雜。
兩個孩子面對面站著✏️。
“KFC🤵🏻!”第一回合,兩個男孩同時大喊🧜🏼♀️🚫,跺腳🫥,手做漢堡狀。
雙方連喊了幾回合“kfc”之後🦹🏽♀️,突然各自喊起“兒童套餐”、“全家桶”👩🏿🚒、“薯條”……有人雙手護肩🫓,有人則做動畫片人物的“氣功”。
短短十幾秒🧚🏼♀️,兩個男生“大戰”十幾回合。
“便便!”其中一個男生突然大喊一聲🧳🧔🏿♀️,模仿卡通片做了個“龜派氣功”的動作。
“呀,輸了⛹️♀️!”另一個男生說。
“哎喲,太難聽了,改掉→。”鄭老師又好氣又好笑。
表面上看,兩個人就像演完了一出卡通片。
為了讓記者明白遊戲規則,4年級的項旭在一張方格紙上又寫又畫。“裏面有些內容是我發明的哦。”他有些得意地說。
遊戲規則是這樣的:
與以前的石頭剪刀布一樣,“相克”定輸贏👳🏽♂️;出招速度必須快👇🏻🔡,一秒/回合,兩人同時出招🚒,否則就沒意思了;還要跺腳助威、吆喝🤤、擺pose🎯。
有四類性質的“出招”。
攻擊類:依據攻擊力強弱分8檔。攻擊力為“KFC” <熱狗<雞腿<可樂<薯條<漢堡<兒童套餐<全家桶。出一次“kfc”後,可有一次出“熱狗”的機會🤵🏽。以此類推,積累到7個“KFC”,可出攻擊力最強的“全家桶”👨🏻,當然,也可以折合成一個“熱狗”和一個“兒童套餐”先後出。
防禦類👩🦲:有兩種,一種是積累了4個“KFC”時🙍🏿♂️,可出一次“防禦”,防禦所有攻擊力等於小於“薯條”的攻擊,二是積累了7個“kf”時👨🎨,可出“超級防禦”,可防禦包括全家桶在內的所有攻擊。
吸收反彈類:對方出招📣,只要己方大喊“我吃!”,則己方吸收對方的攻擊力;相反,如喊“你吃”,則對方出招被“反彈”回去。吸收須遵守“吃撐”原則🦢,如果吸收的“KFC”數量加自身積累“KFC”數之和超過7,那麽輸了,如果沒超過7,則屬於增強自身的力量🤺。
破壞類:向對方扔“便便”,使對方的攻擊無效🧘🏽♀️,而且被扔三次“便便”者輸。不過老師覺得這一招的名稱不雅🤦🏽,強烈建議改“番茄醬”🛋🙇♀️。
"石頭剪刀布"的升級版
學校數學教研組的俞建峰老師聽說孩子們在玩這個遊戲,仔細詢問了一番,覺得又好奇又驚訝🏋🏻♀️。
“這個遊戲不僅能幫助孩子揣摩對手性格𓀉,而且涉及概率👨👩👧,非常講究博弈的技巧🏄♀️。”俞老師說🎗,孩子們一開始做這個遊戲🪁,發現總是規則“死角”🤸🏿♂️,於是不停完善規則。
關於博弈🦹🏽,俞老師說,只在上課說過“田忌賽馬”👷🏼♂️,而現在孩子自創的遊戲比田忌賽馬有技術含量多了。“我建議1到6年級的孩子都玩玩這個遊戲!”
記者觀察,項旭和泮煜堯進行遊戲的速度相當快,基本是1秒鐘完成一個回合,能pk十多個回合。
記者和孩子們分析了一下🙎♂️,發現遊戲綜合了孩子生活裏的幾大要素。博弈性質的電子遊戲𓀖、動畫片《虹貓藍兔七俠傳》、快餐肯德基、麥當勞……孩子們說,這個遊戲🌖,上城區各個小學都在流行相似的版本,一到了雙休日上課外興趣班,遊戲會相互流傳💇🏿。
這個遊戲為什麽能流行,跟場地有很大關系🧑🏿💼。項旭說🎫,他們也喜歡玩一種“狼捉羊”的追逐遊戲🐙,可是教室空間根本不夠✂️。也喜歡下棋,可畢竟下課只有10分鐘時間⛅️,還沒進入“狀態”👨🦱,上課鈴就響了。如此一來🎦,活動半徑小、隨到隨玩、能運動手腳的這項課間遊戲,傳播就特別快🤷🏽♂️🧑🏻🚀。
其實,只要你有一顆童心,不怕丟失淑女風範和紳士風度🧡,常坐辦公室的白領族也可以玩玩這種遊戲🚴🏽♀️🤽🏽♂️:大聲吆喝可以釋放壓力,手舞足蹈可以活動全身筋骨🦸🏻♂️,算來算去更能提高思維反應能力🏄🏻♂️。不過🚣🏼,得有個心理準備🚶🏻♂️➡️,因為你很可能玩不過四年級小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