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術型高校轉為應用型大學,歷史悠久的名校也可能將面臨這一轉型📐。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葛道凱近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明確做出上述表態。葛道凱稱,如果211、985高校符合轉型條件,願意轉型👨👧👧,也將進行轉型。至於條件,即符合技術技能培養要求的特點。(南方都市報6月27日)
在筆者看來🟠,不論是985高校💉🔨、211院校,還是地方高校“轉型”培養職業技術人才👩🏿✈️、應用技術人才👩❤️💋👩,關鍵在於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讓學校在自主辦學中形成自身的定位,而不應該由行政安排📼、部署哪些院校進行轉型🦒。我國高校定位不清晰、學校千校一面☆、高等教育結構不合理🤚🏽🐷,根源在學校沒有辦學自主權,是行政治校。
早在教育部門提出我國將實行分類高考改革——將高考分為學術型高考和技能型時,筆者就曾提出,針對分類高考,不能由政府要求某些高校采用技能型高考錄取學生,而應該由高校自主認可哪一類高考,有的高校可只認可技能型高考,或只認可學術型高考,有的高校則可根據學校的不同學科🌠、專業🖖🏻,既認可技能型高考📼🎳,又認可學術型高考。這樣,學校將逐漸形成自身的辦學定位,辦出學校的個性和特色,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從單一模式走向多元,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選擇。
一直以來👧🏻,我國高校存在辦學定位不清晰的問題🛌🏼,像地方本科院校🎸,本應以就業為導向,培養職業技術人才🌎🧷,可不少地方本科院校不安於本分,總想辦成綜合性院校🧔♂️,申請碩士點、博士點🚞,向研究型院校看齊🐛。而有一部分985高校👩🏻🍳👵🏻、211院校,是當初為了躋身985💇🏽、211而對地方本科院校進行的“重組”,這些學校,依據其辦學傳統與辦學條件✣👶🏼,其實也應該進行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技術教育🏵,但卻把實行精英教育、通識教育作為學校定位,導致這些學校雖有985、211之名,但卻沒有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
另外,就是在一校之內📙,不同學科、專業,不同學歷層次的教育,也應該有所不同,不應只一個模式🛀🏼。在我國,學校與學校之間🙎🏿,幾乎沒有多大的人才培養模式差異,就更不用說學校內部的學科🫵🏿、專業了🕵🏻。在國外的綜合性一流大學,其實也有職業教育的部分🤦🏻。如🦥,類似於MBA、MPA這樣的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相當部分是職業教育(在學期間,只要求完成相應課程學分👩🏭,並不要撰寫、發表學術論文,有的研究生培養項目,時長僅一年到一年半)💪🏿💂🏽。但在我國,一段時間內,綜合性院校從本科到碩士到博士教育,都以學術人才培養為目標,結果事與願違。
近年來,我國高校開始調整研究生的培養結構。可以看出,國家已經意識到研究生培養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但對於研究生培養結構的調整💽🥝,仍存在一個嚴重問題:用行政計劃方式推動,而不是由學校自主進行調整。
行政計劃推動確實具有高效率,近年來高校的專碩招生在逐年遞增😂,可是,專碩的培養並沒有形成特色👮🏿♂️,由於在師資🦦🤸🏿、課程♦︎、培養模式方面🌛,高校並沒有做好充分的調整準備,因此專碩給受教育者的感受是👩🏽🎨,除了名稱不同(一個是學碩、一個是專碩)、學製不同(一個是3年🧚🏿,一個是兩年)⚆👨🏿💻、學費不同(專碩比學碩貴得多🧔🏼♂️,且專碩生通常沒有獎助學金)、地位不同之外(專碩地位比學碩低),其他沒有什麽不同。於是在考研中🧑🦱,專碩只是學碩的“備胎”。
這和發展中職幾乎一模一樣,國家當年也部署到2010年中職和普高的招生規模達到1∶1🥩,結果在2008年就提前實現目標,可中職的辦學質量、社會吸引力又是如何呢?
按照目前推進本科院校轉型的戰略,不久的將來,我國將有三個1∶1——中職和普高1∶1,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1∶1(甚至更大比例),專碩和學碩1∶1,從規模上看,職業教育一點不輸於普通教育🎑。這樣就能形成職業教育、普通教育共同發展的健康環境嗎?這取決於職業教育的地位能否真正得到提升👎🏿,職業學校能否辦出高質量📒、特色🧑🏽🚀。
不論是地方本科院校轉型📥,還是985高校、211院校轉型職業教育,都必須改變政府主導、行政部署、學校被動轉型的方式,政府應該致力於消除導致職業教育不平等的製度規定,要通過出臺優惠政策,引導學校結合自身的辦學條件🏌🏿,通過學校師生參與論證🤾🏿♀️,進行自主轉型🏊♂️。把自主權交給學校,政府部門只做好自己該做的事,這一輪轉型戰略才會獲得成功。(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