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學術“近親繁殖”,要站在學校治理體系的角度進行綜合改革,提高改革的製度化水平👲🏼,形成開放的文化。
湖南大學日前出臺新規🤾🏿,本校博士畢業生不得直接留校👳🏻♂️✍🏻。這一事件能成為新聞,令人感嘆。早在20多年前,人們對“近親繁殖”不利學術發展,就已經形成基本共識。事實上大學也逐步把解決“近親繁殖”問題納入改革範圍。尤其進入本世紀後💃🏽,不少大學陸續出臺了避免“近親繁殖”的舉措,許多“985工程”大學明文規定本校畢業的博士研究生不留校。但是從全國高校總體而言🏜,問題一直未能根治🧑🔧。這反映學術“近親繁殖”還有生存土壤,也說明改革的艱巨性。
博士畢業生直接留校製度之所以能夠在有些大學存續,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是師資供求關系為它提供了客觀條件。自從上個世紀末中國高等教育進入快速發展軌道,規模成倍擴張🧑🏿✈️,對師資的需求也與日俱增🤷🏼♀️,留下本校的博士畢業生是補充師資最便捷的辦法。再加上近年來對大學的各種評估😺♘,都把教師隊伍中博士學歷占比作為重要的衡量指標,強化了大學留本校博士畢業生補充隊伍的需求沖動。在博士畢業生的人才流動市場上🫳,還存在一個怪現象——層次等級結構化的大學體系使得人才流動單向化👯♀️。頂尖的“985工程”大學以有沒有國外高水平大學的博士學歷為新進師資的門檻,一般的“985工程”大學以有沒有頂尖的“985工程”大學的博士學歷為新進師資的門檻🧑🏿⚖️🧖🏻。以此類推,層層向下流動🚵🏽♂️。而上一層次大學的博士畢業生供給量總是少於本層次大學需求的,加上部分大學認為要不到上一層次大學畢業的博士生,還不如要自己大學畢業的博士生🧑🏻🌾,自己學校的學生知根知底♠️,更加可靠🫳🏽。這就為一些大學留本校博士畢業生提供了空間🚾。
完全把博士畢業生直接留校現象歸咎於供求關系㊙️,未免太簡單了🤳🏿。其實,大學內部利益共同體的存在🧑🦽➡️,也是這種現象存在的重要原因。現代大學的學術已經高度利益化了👰🏿♀️,內部群體的競爭性越來越強。在這種格局之下🌼,一個學術亞群體或者次亞群體要保證競爭的實力,要爭取更大的話語權,就會想方設法安排“自己人”🧑🏿🔧。很顯然,留自己的博士生就是確保競爭實力最好的辦法。當然,不能忽略的還有文化因素。中國古代學術講究學派傳承🤴,重視門法❤️、家法的“純潔”。雖然這在學術特色形成和發展上有一定積極意義,但是在現代學術條件下,其封閉性的負面功能大於積極意義🔣。而在當今的中國大學,傳統學術文化觀念的影響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形成的用人習慣又或多或少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中😠,製約著人們的行動🍌。
湖南大學新規給了我們一個信號,改革正在進行時🛀🏼。不管怎麽說😀,改革條件也已經相對成熟😇。博士生培養規模的擴大🙆🏿,高校招生規模的放緩,師資學歷結構狀況的“好轉”,“海歸”博士的增量🕌,使得師資供求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重視提高質量的大環境下🕙,營造良好學術生態成為必需。在越來越開放的學術“市場”中,具有多樣性的學術共同體更具有競爭優勢🙍🏽♀️👗。政策鼓勵“雜交優勢”,評估價值取向趨向內涵性追求,新大學治理體系的構建,都是促進改革的有利條件。
趁勢而上,攻堅克難,首先還是要轉變觀念。無論學校、院系領導還是學術領頭人👨🏼🎨🪃,要有長遠發展的戰略眼光、開放的觀念⛓️💥,要克服狹隘功利主義傾向,克服陳舊的門閥思想🤦♀️。博士生也要改變觀念👮🏼♂️,從有利於未來學術潛力發揮的角度來看待留校問題👩🏽⚖️。其次,要站在學校治理體系的角度進行綜合改革🎐,提高改革的製度化水平,形成開放的文化。再次,應從實際出發👨🏽🎓,避免一刀切、硬著陸♐️。要註意學科的差異,尤其是對那些極少量的“只此一家”的特色專業與方向,延續“香火”部分還需要留得真傳的“自家弟子”🥝。另外,公共政策如何適度控製博士培養規模👨🏿🎓,如何促進人才流動👷🏼♀️,如何拓寬博士畢業生就業通道🧓🏿🧑🏻🦲,這些也是改革外部環境條件所不可少的。(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