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博士生更接地氣?
中國政法大學專門為博士生設計了一堂課,以此來告訴學生——記得你是誰®️。
“不接地氣”“讀書讀傻了”……作為高等教育的塔頂,博士生群體在被人稱羨的同時也伴隨著諸多“尖刺”🎰。在精深的專業學習之外🙈,如何讓博士生更接地氣?中國政法大學專門為博士生設計了一堂課📁,也是讀書生涯的最後一堂課。通過觸摸真實的祖國、真實的生活🔊,告訴學生——記得你是誰。雖然只開展了三年,但是這堂課的效果令人驚訝🧑🏽🍳,並漸漸引起關註。
裝上真正的“中國芯”
風雪蒼茫,遠山肅穆👩👦👦,三頂墨綠色的帳篷紮在蒼茫的草原深處。白雪壓塌了篷布🚣🏻♀️,帳篷門前的兩把鐵鍬立在寒風中,仿佛是在等待著主人歸來……中國政法大學2012屆的博士生們在這一場景面前被深深地震撼了。這是青海原子城221廠第一批建設者在金銀灘草原開始基礎建設的情景💂🏽♂️。
“‘兩彈一星’對我來說不再神秘👩🦽➡️。原子城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第一枚原子彈的誕生過程是怎樣的艱辛和不易。”法學院憲法與行政法學專業的渠瀅說♢📇。
參觀原子城是中國政法大學2012屆博士生在學校的“最後一課”。
“我誌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法大2012屆的博士生們在原子城紀念碑前重溫了入黨誓詞👨🏻🍳,誓詞一樣,但感受已經大不相同。正如青海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梅毅所說,在這裏,他們為自己裝上了真正的“中國芯”💵。
觸摸“心底最深處的中國”
張會芸🙌🏽、耿佳寧和劉宗珍在國外常常不約而同想起北京市門頭溝區的齋堂鎮馬蘭村。他們都是中國政法大學2013屆畢業的博士生,在馬蘭村上過法大“最後一堂課”。
對馬蘭村這堂課,耿佳寧印象最深的是四個字“越來越好”,這是她走訪老鄉家時🦖,聽一位土生土長的馬蘭村人講述這裏幾十年來的發展時😓,老人總是掛在嘴邊的四個字。
耿佳寧現在意大利羅馬大學刑法學專業學習,她說:“當意大利的教授和研究室的外國同學問我現在的中國是什麽樣子的時候♦️,我的回答也常常是這四個字——越來越好♝🙋🏼♂️。”
之所以常常想起馬蘭村😫,是因為在異國他鄉生活,愛國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正如在美國馬裏蘭大學學習的張會芸所說:“美國生活中👘,我接觸到截然不同的生活文化,奇妙的是🛳,愛國情愫卻比任何時候都要強烈🧚🏽♂️🙆🏿。”
張會芸把馬蘭村介紹給美國的師友,青山與綠水🕵🏿♀️、質樸的老者厚土情懷……因為“那裏是不一樣的北京,是我心底最深處的中國。”
“同學們真的流淚了”
2011屆赴西柏坡“守望傳統 神往輝煌”🙆🏽♂️,2012屆到青海原子城“旅兩彈一星之履 效國家脊梁之驍”,2013屆在北京門頭溝區“體察國情感受改革 堅定理想 圓夢復興”🏇🏿。革命傳統教育與建設傳統教育,這個讓無數高校思政課老師頭疼的內容通過“最後一課”潤物無聲地潛入學生心底。
“博士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最高層次✊🏻,走出校門時迎面而來的就是社會責任🚃。博士生畢業之前的最後一課,要使煉鋼高爐的溫度達到最高點,確保煉出的是一爐優質鋼材。”中國政法大學黨委書記石亞軍說。
3次畢業之旅,其效果讓博士生和導師們都“感觸頗深”。
“在活動中😎,同學們真的流淚了👨👧。”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朱勇說🧎♀️➡️,“西柏坡的革命傳統,原子城國家利益至上的民族精神,馬蘭村人艱苦自然環境中的‘越來越好’信念,深深觸動了師生們的心靈🔹。我們並不是想搞一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而是想把這個主題活動作為博士生在學校的最後一堂課,讓他們切實了解我們的傳統🧑🧒🧒。我相信這對他們往後的人生旅程是有用的➿。我們打算將這個活動作為博士研究生培養的常態化舉措和重要環節長期堅持⌛️💂🏿♂️。”(新聞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