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在於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政府資源配置不均衡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推進教育公平難在打破思維慣性⌨️👨🏻、傳統政績觀和長期形成的利益格局©️。
推進教育公平🫵🏿,關鍵在於提高薄弱地區🦸🏽♂️、薄弱學校的教育質量,根本途徑是政府要自覺進行科學的資源配置。推進公平既要堅決,本身也要講效率,要走阻力最小的道路👨🏿🦳🛻,要講究策略和方法。
資源配置最關鍵的因素是教師,鼓勵民辦學校發展也是推進教育公平的重要路徑之一,進行資源配置的工作主體是縣區,責任主體是省。
在製約權力以促進教育公平的過程中,一方面要製定公平透明、具操作性的規則與製度💇🏼♀️,另一方面要像落實八項規定一樣抓政策的落實,建立追責機製💁♀️。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促進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公平發展”💆🏽♀️👨👦👦,促進公平已成為教育改革發展的主題🙋🏿♀️。教育不公平的原因何在?推進教育公平究竟難在何處🏄🏼?在當前環境下如何推進教育公平?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
教育已進入推進公平的時代
記者🤚🏼: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促進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公平發展”🐊。把公平發展與優先發展並提🪣,這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尚屬首次。您怎樣解讀其中傳遞出的信息?
朱永新:這幾年政府工作報告的教育部分,公平一直是中心內容🧑🏿🎓。其實,從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到教育規劃綱要將“促進公平”作為今後十年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針之一,公平是這個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主旋律已經奠定⛹🏼♂️。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明確提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是對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貫徹。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教育的表述,開篇就明確提出促進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公平發展,最後又提到“努力使每一個孩子有公平的發展機會”,並具體提到了繼續加大教育資源向中西部和農村傾斜🧑🏻⚕️,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要再增長10%以上;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改善貧困地區農村兒童營養狀況;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這都體現了本屆政府對於實現教育公平的高度重視和強烈願望。
記者🏂🏿:當前我國教育公平的推進處於哪一階段?
朱永新:建國以來,我國教育的最大成就是解決了世界上最大規模人口的讀書問題🌉,解決了“窮國辦大教育”的難題,全面實施了義務教育🦹🏿,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教育公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近年來🧒🏿,全面免除城鄉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學生的學雜費🔠,為農村學生提供免費教科書;推動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中西部地區、困難群體傾斜;建立覆蓋農村和邊遠地區學校的遠程教育網絡……一系列政策又使教育公平邁出了重大步伐。
推進教育公平就是要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學上、上好學🌊🚶🏻♂️、上學好👩🦽。可以說,我國已基本解決了有學上的問題,但在上好學和上學好問題上,遠遠沒有實現教育公平。這一輪的教育公平推進💜👨🦼,主要解決人人都能上好學的問題👮🏽。
記者:解決教育公平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有何重要意義?
朱永新:雖然我們在教育公平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整體上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發展走了一條效率優先的道路,教育公平的許多問題有待解決。地方政府熱衷追求教育GDP,背後是一種追求效率的沖動,造成區域、城鄉、校際差距越來越大🧑⚕️。可以說,過去我們是一個追趕型的國家👨🏻🍼🛗,有追趕的心態、辦追趕型的教育,在教育公平上是存在歷史欠賬的👨🏼🦰⛹️♀️,“矯枉必須過正”,我認為甚至可以適當犧牲一些效率來追求公平。
因為👼🏿🌦,教育不公平會嚴重影響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部分老百姓對教育的不滿🥤、社會對教育的抱怨,很大程度上都是教育不公平造成的🫖。擇校、異地高考等焦點問題,背後也是教育公平問題。
更重要的是,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教育應是重新調整社會階層的有效調節器,教育不公平會導致貧困人群沒有改變命運的機會👨🏿🍼🫵🏼,階層固化容易引發更多社會矛盾。只有使每個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才能有一個更好的社會。如今🖊,不僅是教育領域,經濟社會各方面都面臨著公平問題,並互相製約、互相影響,推進公平的時代已經到來🥡。
推進教育公平難在打破利益格局
記者:在您看來,當前教育不公平的主要表現是什麽?
朱永新👨🏻✈️:整體上看,區域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在:東西部教育差距巨大;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農村地區,尤其是老、少、邊🥴、窮的農村地區,優質教育資源短缺;校際發展也不平衡💆🏽♀️。盡管政府有意識地進行均衡資源配置的努力,優質教育資源的逆向流動仍然沒有得到有效遏製🪟。不同人群受教育的機會有較大差異💑。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農村留守兒童、西部女童🔡、殘障孩子的教育保障等問題,仍然困擾著我們。
另外,在招生考試、就學等問題上還有因權力沒有被有效製約而產生的不公平🧑🏼🦰。
記者👂🏽:造成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是什麽🔎?
朱永新👨🏻🦼: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是整個社會的不公平👘,即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造成了教育投入的不均衡。
當然🦸🏼♀️,政府資源配置不均衡也是原因之一。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教育資源配置不能以市場為主,而應政府與市場配置兩條腿走路,以政府為主。現在的問題是,政府在教育上一方面管得太多、太死,應該交給市場的部分沒有交給市場;另一方面在自覺發揮資源配置主體作用過程中,又管得不夠科學👩🏼💼。
例如💲,政府在教育經費配置中,表面上按照生均經費公平配置,但由於過去教育系統專項經費太多,很容易導致“跑部錢進”,名校得到更多資源😢,不斷產生新的不公平⚫️。即使政府公平配置資源🥉,但名校基礎好🚵🏿、資源足📎、人脈多🙅🏼♀️🚣🏽,不僅能從政府拿到資金,還能通過市場配置拿到更多資源。政府在這一過程中並沒有向薄弱學校更加自覺地傾斜。
我今年的幾個提案🧑🏽🚒,如《關於統籌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促進農村教育發展的提案》、《關於農村小規模學校標準化建設的提案》,都與政府資源配置有關。
記者:促進教育公平提出多年,推進工作的主要難點在哪?
朱永新:第一🏃♀️➡️,思維慣性的阻礙。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追求效率優先的思路已經成為一部分人的習慣。教育界普遍存在追求教育GDP的現象🩵,一些地方政府拼命向重點學校投錢🧙🏿,造成了兩極分化的教育怪象。
第二,從推進工作本身的難易來說,短板的形成是多年積累的結果,要補齊往往需付出更大努力。
第三🖇,推進教育公平需打破既有利益格局🏷🕣,這也許是最根本的難點。其實🚄,教育不公平的問題由來已久,為什麽有些問題始終無法解決?原因就是利益格局難以打破👵🏽。比如,一些特大城市的擇校問題〽️,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心照不宣的遊戲規則🧎➡️,甚至催生了一種社會文化。我曾聽到一位父親說,如果我的孩子進不了好學校,我的臉往哪擱?不可否認的是🔜🔊,很多決策者對農村教育💁♀️、薄弱學校的處境沒有感同身受的體驗,進行改革的緊迫感不足🚰,說白了,是因為政策製定者的孩子往往能上好學校。
值得一提的是,推進教育公平不能僅靠教育系統內部,問題的最終解決離不開整個社會大環境的改善👨🏽🔬。
實現公平關鍵在於優化資源配置
記者:您覺得推進教育公平關鍵何在?
朱永新🧣:推進教育公平,關鍵在於提高薄弱地區🤩、薄弱學校的教育質量✈️💆。根本途徑是政府要自覺進行科學的資源配置,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點錦上添花。推進公平既要堅決💂🏽♂️,本身也要講效率,要走阻力最小的道路,要講究策略和方法。
記者👌:政府進行資源配置,在要素的選擇上,怎樣更加有效?
朱永新👳🏼♂️:首先要明確,資源配置過程中🧮👨🏿🍼,最關鍵的要素是教師。誰站在講臺上,誰就決定了教育的品質。全國各地近幾年推行的“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有效推進了城鄉學校在經費投入、硬件資源配置方面的均衡發展🛏,但是師資卻很難在短期內實現均衡配置🎈。最關鍵的問題是🦵🏽,不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教師待遇差距較大,西部和農村留不住優秀教師,“割韭菜”現象嚴重,不僅“孔雀東南飛”,連麻雀也在東南飛👱🏻♀️,只要能飛的都飛了🧑🏽🦲。
兩會期間👩🏿🍼,幾乎每天都有教師向我反映,農村教師的工資太低了。一位特崗教師對我說😎⚛️,他一個月工資只有1400元🌜,這樣的待遇怎能留住好教師👧🏽?政府雖然已出臺一系列提高農村教師待遇的政策,但應進一步加大力度。
同時,建議開展校際對口支援👡,還可以建立“學校共同體”。我還建議組織退休教師到薄弱地區支教。一些退休教師教學經驗非常豐富,余熱卻難以發揮。國家可將此作為一項工程來推動。
實行縣(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是當前均衡配置城鄉義務教育資源的重要手段,但數據顯示🙉,我國大部分地區城鄉交流率均在5%以下,離教育部提出的10%—15%的流動率目標相差甚遠。建議建立“縣管校用”的義務教育教師管理製度👨🏿🦳,設立專項經費🙎🏻,建立監督評價機製、激勵機製等,因地製宜🍿,把好政策落實到位🤼♂️。
記者: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優化資源配置👨🦽➡️?
朱永新: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明確提出要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製。事實上👨🏻⚖️,“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等工程已經紮實開展👩🏽🚒,但是應用問題沒有解決。
農村教師與城市教師最大的差距是重點難點問題的解決🐢。如果能用“慕課”技術做微型課程,解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對於提高薄弱地區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信息技術不僅可以迅速優化城鄉資源配置🏋️,還可以優化區域🩱、校際的資源配置🤶🏼,甚至影響全球的教育資源布局。這項工作應上升為國家戰略。
記者🐀📽:如何通過鼓勵和支持民辦教育發展,更好配置教育資源?
朱永新: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到了鼓勵民辦學校發展💑。這是推進教育公平的重要路徑之一💇🏽♀️。
可以說,過去很多名校承擔了供市場選擇的功能,有錢有權的人通過各種方式,占有了最好的公辦教育資源💁♀️。而真正健康👨🦲、公平的教育生態應該是:政府一方面充分發揮保公平、保基礎的作用,對公辦學校進行均衡的資源配置🔵;一方面鼓勵與扶持民辦學校發展🧑🔧,把市場這一塊交給民辦學校,把從公辦學校擠出去的對教育質量有特殊要求的群體👷🏿♀️⛺️,釋放到民辦教育領域。同時,公辦學校教育質量的提升也需要民辦教育作為競爭力量存在,還可以采取民辦學校托管公辦薄弱校的方式🙎🏼♀️,充分調動全社會資源推進教育公平。
記者◽️:您認為縣級政府與省級政府在資源配置中🥰,權責如何分配?
朱永新🦨:從前我們提推進教育公平,強調縣區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促進公平的當務之急,這是資源配置最有效的抓手。但同時,省級統籌是基礎和前提。縣與縣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省財政甚至中央財政應充分發揮資源配置作用。可以說,在教育資源配置上,工作主體是縣區,責任主體是省。
要以陽光和製度製約權力
記者:一些大城市的擇校難題是多年難啃的“硬骨頭”。在製約權力以促進教育公平的問題上🤰,政府如何能夠不失信於民🤞🏿?
朱永新:權貴教育問題是一種嚴重的教育不公平🎼,政府一直高度關註🎩。今年年初,教育部要求19個重點大城市製定完善進一步規範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的方案。不過🎨,一些老百姓對於就近入學是否能夠真正實現打了問號。政府若不想失信於民,一方面要製定具體、清晰、可操作的政策🤱🏼,另一方面要把招生工作置於陽光之下,建立嚴格的監督與懲罰機製👩🏿🏫✣。甚至可以對19個城市的工作進行排查,對違規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像落實八項規定一樣抓就近入學➞,把領導幹部的子女入學問題納入幹部考核🗼。
不過,就近入學並非解決教育公平的根本性舉措。若教育均衡無法實現🥙,這種規則只能限製最普通的老百姓⛹🏽♂️,有錢人可以通過選擇優質學區的學區房實現上好學,最終仍然無法實現真正的公平🈺🦤。所以,就近入學是標🧔🏼♀️,縮小校際差距是本🥲。真正解決擇校問題,還得標本兼治,既要狠抓就近入學,同時要建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標準🐕💨,確保全部達標。建議地方政府列出最薄弱學校清單,每年選擇10%,列出提升質量的改革方案,並將地方政府提升薄弱校教育質量納入考核🧚🏽♂️。總之,真正用心用力,一些我們以為的難題也會迎刃而解🕵🏽♀️。
記者:招生考試製度改革是教育綜合改革的“牛鼻子”,如何保證這一改革的公平公正?
朱永新:無論招生考試製度如何改,高校被賦予多大自主權,公平都不能丟🧁🤸🏻♂️,這是改革的前提。對於招生考試製度改革,人們最擔心的就是滋生招生腐敗、暗箱操作。要通過規則與製度設計,使關鍵環節陽光🏔、公開🦌、透明,這是實現公平的最好途徑🕋。
比如,在錄取環節,過去往往是大學招辦的少數人負責。學校獲得更大招生自主權後,要組成由方方面面代表構成的招生委員會🤸♀️,對人才的選擇進行公開討論與辨析🐭,紀檢部門也可以介入📿。同時☦️,明確招生委員會的權責,建立追責機製,對不公正行為嚴格處罰☎。保證改革的公平要靠製度來規範。同時,要註意規則與政策的科學性。例如,一些學校采用的校長推薦製,我認為無法保證教育公平👨🏻⚕️。
記者:異地高考政策也是全社會比較關註的問題👰🏻,但似乎面臨很大阻力🧑🏼🏭🐮,您認為應該如何推進?
朱永新:異地高考政策開放度不夠,是因為決策部門對“家底”不清楚🚟,心中沒數。比如,北京在製定異地高考方案時🏖🫅🏿,應將準確的數據作為科學決策的依據,如所有流入北京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就讀年數、班級排名、學習競爭力情況等🍔。如果這些數據是完備的,決策部門就能據此決定閘門到底開多大。
因此🌋,應建立國家教育數據庫♥︎。每個學生的信息都能被清晰🏌🏿、動態地記錄。可喜的是📸,國家已經進行了統一的電子學籍管理,推行一人一號🪑,期待這項工作的進一步推進。
需要強調的是🥦,推進異地高考難度較大的根本原因,還是各地教育質量存在差距🧓🏽、高考錄取分數不同等不公平因素的存在,因此在進行技術層面政策製定的同時,關鍵還要提升薄弱地區教育質量🫶🏼。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要再增長10%以上🏄🏽♀️,也是同樣道理。在當前的現實下,這確實是一項促進教育公平的有力政策☂️。但構建公平健康的教育生態環境才是治本之策。希望有一天,中國教育是一片營養豐富而均衡的土壤🧜🏽,西部🙋🏿♀️🚮、農村的教育土地不再貧瘠👩🏽🏭,更多老百姓的孩子獲取不斷深造的機會,不是因為政策傾斜🍦,而是因為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教育公平的普遍實現。(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