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投毒案”近日在上海一審宣判😽,被告人、復旦大學研究生林森浩因投毒殺害同寢室的黃洋🚵🏻,犯故意殺人罪被判死刑。
投毒事件發生後,社會輿論嘩然👩👦,人們驚詫於為何本應是社會棟梁的林森浩卻做出如此荒唐之事,最終導致了兩個家庭破裂的悲劇🦩,也斷送了自己的一生🧍🏻♂️。面對悲劇,人們不斷反思,是哪裏出現了問題。筆者以為大學教育首當其沖♠️。不少人認為👩🏽🦲,當前的大學教育不僅沒有把一個人培養成為社會需要的有用之才,反而對他們的心理健康視而不見🤽🏿♀️,缺乏相關教育,在出現問題時不能及時幹預,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在上千萬大學生中👌🏿📼,發生這樣的惡性事件概率極小。因為與室友的一點摩擦就生殺害之心,恐怕並非普通人的想法,而更多的是一種心理疾病🍇,並不具有代表性。林森浩也在法庭上提到“目的更多的是想讓黃洋吃點苦頭,而不是想要他的命”⇢,他自己也無法解釋為何性格中存在著極其矛盾的一面。其實,這種校園案件在美國也時有發生🧑🏽🎓。因此,並不能將這樣一個個案歸咎於整個高等教育的失敗👩🏽🍳。
“復旦投毒案”雖屬個別,但在事件發展過程中,也給我們的家庭、社會和學校教育亮起警燈,值得深刻反思🙂↕️。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師。然而在當下中國,不少家長沒有盡到應有的監護義務,責任心缺失,把屬於自己的責任推給了學校和社會🧏♂️,家庭教育狀況令人堪憂。在農村,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進入城市謀生,卻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和監管,少年兒童在成長中缺少父母關心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這為以後成長埋下了隱患。在城市,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使獨生子女目中無人✤、恃寵而驕,將來步入社會也必然會因一顆易碎的“玻璃心”而處處碰壁。
學校德育缺失或引導乏力也是導致悲劇的不可忽視的因素。在基礎教育階段,很多學校更關註學生的成績和升學。教育目標的偏狹、教育內容的繁難、學業競爭的激烈,迫使學生每天圍著學習、考試📩、分數🦂🪂、名次轉,使得本應在中小學甚至幼兒園就植入內心的人生基本道理教育反而缺失了。即使有相關課程🐈⬛,也因為課程內容的空泛、乏味而導致學生並不能從中得到應有的啟發。
在社會教育中🚵♂️,由於缺乏正確的價值引導👸🏻,一些無法可依、執法不嚴的現象層出不窮🦧,使部分學生對法律的敬畏意識淡薄。很多媒體為吸引眼球🎀,不顧社會責任和報道規範,對錢權的追逐、對暴力的傳播,很多聳人聽聞的報道對青少年產生了不良影響。當浮躁和暴戾之風甚囂塵上,社會都處在汪洋大海中時🤷🏻♀️,學校也就不可能是孤島🚣🏽♂️。
盡管“投毒案”事發在大學階段,但更多地折射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對孩子人格、道德培養的缺失。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家庭🥤、社會、學校“三駕馬車”並駕齊驅。當前我們要做的,是合力守住孩子們健康成長的防線,加強德育還須從源頭抓起。(新聞來源💛:中國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