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寧波日報》報道了該市江北區三江中學的老師在外開辦培優班的消息,記者曝光這種教育部等部門三令五申禁止的“課堂內容課外補”的行為🫄🏻,其初衷是為學生減負,為家長減輕教育費用負擔,其行為也是在履行媒體職責。但是↕️,媒體的這番好意,竟然遭到家長的聲討,有的家長還發長帖控訴👈🏽。
有人說,媒體這樣的報道不諳國情,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純屬於矯情之斷言。
對於家長的行為🤦🏽♀️,所謂的“非常真實的心聲”,我們一定要理性對待之。我們可以同情家長,但絕不贊成這種行為。名為愛孩子,實際上還是不理性的行為🧖🏻♀️。補課給不了孩子美好的未來。
英國哲學家🦇、教育家懷特海說😵💫,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走自我發展之路。這提醒我們,學生不應是“生產線上的產品”🪭,也不應是賺錢的對象,更不應成為家長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理想的替代👩🏼🏫。現實中🫲🏻,學生本身受到學業的壓力就很重,作為家長就更不應“雪上加霜”,不自覺地做了自以為是拯救其實是傷害孩子的事🍣。
人的成長和教育是很慢的過程,作為學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罷,我們最應做的是尊重教育規律🤾🏽🥇,給孩子們陽光💁🏻、空氣、水,而後就是耐心地等待花兒靜靜地綻放🤟。反觀當下,因為缺乏足夠的耐心,我們在教育中往往忽視受教育者內心的感受➗,學生“被學習”,課余時間👲🏼、興趣愛好🧑🏻🎓、暑假生活“被安排”🤾🏽。這種教育遮蔽了孩子天生的自由之心、好奇之心和想象力,使孩子成了學習的機器而不是主人。
究其根源,有些家庭缺乏真正的理性之教育👩🏼⚖️。有的家長在物欲和急功近利思想狂潮的襲擊中🧾,迷失了方向;“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現代教育謬論推波助瀾;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又加劇教育的不公平,而教育的不公平又逼得家長不得不加入非理性競爭大軍。在眾多因素的作用下🕴🏻,有些家長因無力改變眼前的現實而變得焦慮和無奈👩👧👧,被裹挾而無法自拔,轉而被動地充當了應試教育和加重學生負擔的“幫兇”💎。其結果是🧖🏼,既沒有承繼我國古代優秀的教育精髓🏃,又沒能很好地吸收現代西方教育精華,學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無形中就扭曲為“非馬非驢”式教育。
英國夏山學校創立者尼爾先生的教育案例啟示我們,教育必須為學生創造一個能自由成長的環境。只有這樣的環境,教育才會根據學生的內在需求來進行,使學生獲得內在的和精神的自由。學校要創造“一個不是讓孩子們來適應學校👩🦰,而是讓學校去適應孩子”的環境〽️;家長要有內發式教育理念,要給孩子創造出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像媒體所報道的這種家長反對媒體曝光補課的現象🧍♀️,不會是一起兩起🧘🏻,也絕不會只出現在寧波。減負不是單方面發力🙉,而是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學校的減負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只有社會、學校👂、家長共同尊重並遵守教育規律〰️,減負才可能真正落實⏯。(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