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似乎成了國人心頭說不出的痛!
很多人學了十幾年的英語🧩,仍然無法跟外國人順暢交談🤮,甚至連基本的溝通都有問題🪕。一項網絡調查顯示,對我國少兒英語教育現狀表示滿意的家長僅占11%,甚至似乎出現了“越早學越早放棄”的局面。“英語教育有問題”🐼,這是人們的共識,但是,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是學的時間不夠多嗎?按照教育部的規定🕵🏿♂️,我國的孩子從小學三年級起就要學習英語了,在不少有條件的大中城市,小學一年級就已經開設了英語課。即使不接受高等教育🌯,中國的孩子也會用9~12年學習英語🦥🏇🏼,看來時間並不是問題。
是不實用嗎↘️?翻看當前各個版本的中小學英語課本🤛🏿,不難發現🥦,我們的課本充滿著各種情景下的對話♥︎,似乎都在努力地教孩子如何順利地“張開口”🚇。
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英語教育專家及一線教師及家長🪥,試圖尋找這個問題的破解之法。
學生感興趣的是生活 學校英語教的是生存
“孩子學不好英語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習內容有問題。” 日前⏮😜,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國基礎英語素質教育的途徑與方法》課題組專家霍慶文先生說🤦🏼。
打開某版本初中一年級上冊的英語教材,從目錄中能看到十二三歲的孩子在這一學期所學的內容🫣:“預備篇”第一課:Good morning (早上好),第二課What's this in English🤾🏻♂️?(這個用英語怎麽說)🏃;“正式篇”第一課My nameis Gina.(我的名字叫Gina),第二課Is this your pencil🧜🏽♂️🙅🏽?(這是你的鉛筆嗎🤚🏼?)……
從教材的目錄上我們可以看到🧸,教材的內容主要是以交際話題為主,以對話形式展開。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龔亞夫先生在一次研討會上曾經這樣說📊:我們這麽多年都在實行所謂交際語言教學,交際語言教學的核心思想就是——學習英語是為了交際🏦,是為了使用這種語言進行交往,龔亞夫認為這個理解有很大的問題🆒。
比如內容的真實性。
某個版本小學四年級的一篇課文是這樣的🚸🛳: Simon: What do you want Daming?(大明,你要什麽?)Daming: I don’t know, what’s a hot dog? Is a hot dog really a dog?(我不知道👨🏻🍼,熱狗是什麽🏃🏻?是真的狗嗎?)Simon: No👩🏽🏫,it isn’t a dog, it’s a hot dog……
“在真實的生活中,九、十歲的孩子會有這樣的對話嗎💕?”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語研究所副所長韓寶成質疑👩🏻🎨。
“教材是教育理念的載體。”韓寶成說,“而現行教材的內容多屬於生存英語。”
移民到國外以後首先遇到的是生存問題,也就是他們要知道怎麽介紹自己、怎麽問路、怎麽買漢堡、怎麽看病、怎麽買東西,才能解決在國外生存的問題🦒。基於這樣的理念👩🔧,教材“設計”出了相關的內容🏏。
但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學習英語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出國移民,因此,很多在教材中反復出現的情景,學生們在現實生活中卻很難碰到,所以,雖然學了不少,但是真正能用的卻不多♥️。這樣的教學內容離現實生活太遠,不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成長需求。
教材降低孩子的智商 把孩子的認知水平拉回了以前
目前英語教學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是“教材內容與孩子們的認知水平不符。”韓寶成說🍶。
打開某個版本小學一年級的英語課本,從目錄上可以看到💎,孩子們將主要學習“形狀”✥、“顏色”🧏♀️、“衣服”、“食品”、“飲料”等相關詞語。
“形狀🙎🏿♂️、顏色、食品名稱等這些概念兩三歲的孩子都知道了,讓一個六七歲的孩子學習💐,雖說是外語,也不符合他們的認知特點。”韓寶成說。
去年,我國公布了中小學新的課程標準,在小學英語部分特別提到🧎🏻♂️➡️: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
從新的課程標準看,要求英語課程不僅要教會相關的知識,同時還要起到“啟心智”的作用。
韓寶成給出國外兒童所學的材料進行了對比。
A wise old owl sat in an oak⚙️,(一只聰明的老貓頭鷹站在橡樹上)
The more he heard, the less he spoke👰🏿♀️,(它聽到的越多說的越少)
The less he spoke, the more he heard(它說的越少聽到的就越多)
Why aren't we like that wise old bird?(為什麽我們人類還不如那只聰明的老貓頭鷹呢?)
與國外同齡孩子所學的內容相比,我們的孩子所學的東西顯得異常空洞🥸。
我國著名英語教育家許國璋先生曾經這樣評價我們的英語教育:“這些課文都是改寫又改寫⛺️⚙️,有句無文7️⃣,有文無情的東西,篇篇能背得出🟨,也還是沒有學到外語。”
不少老師認為,學生們之所以學外語張不開嘴是因為詞匯量不夠🧕,於是就不停地讓學生們學單詞、背單詞🩰,甚至背字典。
“詞匯相當於建築材料,它們只為我們建造房屋提供材料。學生們不能進行有效的交流🧙🏽,關鍵問題並不在字🕺🏻、詞👩🏻🦲、句上,而是所學的東西是否有內容,以及如何訓練學生進行有思想、有內容的表達🌦。”韓寶成說。
學習圍著考試轉 中小學英語教育掉入應試泥潭
“英語最大的問題出在應試上!”談到中小學英語教育,很多專家會不約而同地這樣說🕺🏿。
剛剛過去的這個學期🖕🏿,對於深圳市卓雅小學的萬蕾老師來說可謂喜憂參半。“我用兩個月的時間享受素質教育的快樂👩🏼🦲,用兩個月的時間忍受應試教育的痛苦。”萬老師說。
2009年,萬老師所在的學校參與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國基礎英語素質教育的途徑與方法》的實驗研究,實驗內容《典範英語》是一套從英國原版引進的🙄、目前英國規模最大分級最細的英語母語教材。
這套教材共分為十級,所有篇目都是貼近孩子生活的故事🧘🏻♀️。
學校參與的這次教材實驗正好符合萬老師的理念,於是本來帶畢業班的她向學校申請去教一年級,“我希望能讓孩子從一張白紙開始就接觸原汁原味的英語。”萬蕾說。
一二年級萬蕾老師把每周所有的英語課都給了《典範英語》,“因為一二年級沒有統測🍰,我還敢這麽做。”萬老師說🧜🏿♀️。
兩年的大量原文閱讀真的看到了效果,雖然從來不用專門花時間讓孩子們學單詞,但是孩子的單詞量已經非常大👌🏻,而且孩子一年看50多個原汁原味的英語小故事,不少孩子能全部背出,英語聽說能力都大大地提高了💵。
萬蕾老師“幸福”了兩年,現在她所帶的班已經上三年級了🧑🏻🏫👨🏼🦱,“我們也要參加統測了🗣👍,如果抽到了成績是要往全區公布的,壓力確實很大。”
於是,三年級的課程不能再像一二年級了,萬老師用一個學期的前兩個月讓孩子們學“典範”♠️,也就是引導學生大量閱讀,然後用後面兩個月熟悉考試題型🏚。
現在,萬老師要給學生們解釋什麽是現在進行時,要告訴他們be+動詞ing就表示動作目前的狀態是“正在進行中”。然後讓孩子們不停地練習,在海量的習題中讓他們熟悉這種時態✌🏿。萬老師說🔊,這不僅讓她頭疼,也讓學生們頭疼👷🏼♀️,總有孩子來問她:句子為什麽一定要這樣才對呢?
其實🚒,“你就是背了100個單詞🚶♀️,不能組成有意義的句子,又有什麽用呢?”萬老師說,孩子通過大量閱讀,培養了非常好的語感🙍🏿♂️,雖然他們可能不知道什麽是“現在進行時”、什麽是“過去時”,但是自然而然地會使用🫄🏽。“這不正是一種自然習得嗎👩🏿💼?”而且🫳🏻,這種原文閱讀的方式,還會讓孩子感受到英文的韻律和英文之美,這些都是單獨學習單詞和句型這種碎片化的教學方式所不能給予孩子的。
語言學習最理想的狀態就應該是自然習得。但是👨👨👧👦,現在英語的學習已經脫離了它本來的軌道,沿著“考什麽學什麽”的思路踏上了應試的軌道。
改革只是改了皮毛 英語教育其實在倒退
幾十年來,中國的英語教育一直在改革😳。
從上世紀80年代起🛄,英語已經成為中小學必修課,當時的教材采用句型操練和語法知識歸納相結合的方法,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言基本技能的訓練👳🏻♀️🧑🏻🎓。
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引入了當時國際上比較流行的交際教學思想♍️,教材試圖處理好語言結構🎸、語言功能以及語言技能培養之間的關系⛔。
1999年11月📘,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研製工作組發布了《關於我國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標準的設想》,根據英語學習的規律和我國目前英語教學發展的現狀與需求,力求從教學目的🍂、目標、觀念、內容實施、策略手段和評價方面進行重大改革,拉開了我國語言基礎教育改革的帷幕。
2012年新課標的頒布,使得中小學英語教育的改革進一步深化。
“其實🦮,無論是哪個版本的改革👨🏻✈️,改來改去改的還是皮毛,沒有進行根本的改變。”浙江省英語特級教師、金華外國語學校副校長張春良說。教材和教學內容都太過關註聽、說🧕🏿、讀、寫這些技能及語法知識,很少有深層次的探討👛。
張春良說🤷🏿,英語作為一門語言不僅僅是生存和技能層面,更多的是文化和文學層面🥭🧑🏼🤝🧑🏼。但是現在我們的中小學課本裏基本忽略了文化和文學🤽♂️,把英語更多地當做應試工具來教了📥。
“從改革的角度看,現在中學的英語課本裏會涉及一些與現實生活聯系比較緊密的內容🏌🏽♀️,比如環保問題。”張春良說,鑒於初中生所掌握的知識🦹🏽,這些問題也只能進行淺層次的探討。與其這樣還不如選擇與此相關的文學作品,既有很強的文學性同時也傳達了相關的理念。
不少專家認為🖖🏿,1999年開始進行的英語教育改革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倒退。
我國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曾經這樣說💁🏿♀️,他們年輕時並沒有特意學打招呼、問路、點菜,但是他們遇到外國人的時候可以自由交流思想。因為他們所學的內容使得他們言之有物。季羨林曾經這樣回憶自己學習英語的情況👨🏻🔬:在中學時🍦,英文列入正式課程。在我兩年半的初中階段,英文課是怎樣進行的🛟,我已經忘了☛,我只記得課本是《泰西五十軼事》🤑🪿、《天方夜譚》、《莎士樂府本事》、《Tales from Shakespeare》……
“很多經典小說🛠,除了它地道的語言🚂、優美的文字、有趣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還會傳達文化和思想。”霍慶文說🆒。“我們只教給學生們一個‘杯子’,卻沒有告訴他們應該往杯子裏放什麽‘水’🎰🧑🏽🍼。”
而我們雖然一直在修改教材,但其實改的只是那個“杯子”,讓杯子看起來更加漂亮,更容易讓人接受𓀔,但是🖕🏻,不往杯子裏倒水🧑🏼⚖️,又如何讓孩子們有水可倒呢🐯?(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