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後的第一個學年馬上就要結束了,又到了同學們翹首以盼評選“三好學生”的時候。“雙減”牽動的是基礎教育的整體改革,以“三好學生”為代表的學生評價也應當與時俱進。
學生本無好、差之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和優勢。單以評選“三好學生”的方法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對多數學生是一種傷害和否定,會影響落選者的自信心、自尊心和上進心。自尊心是激勵學生上進的重要動力,是人格養成的重要基礎,需要小心翼翼地加以保護和尊重。有了自尊心就會建立起自信心,有了自信心也會促進自尊心的確立。因此,對孩子來說,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種巨大的自我教育力量。而單一的“三好學生”評選,對大多數孩子來說是一次挫敗和傷害的過程,部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在這一次次的落選中被嚴重挫傷。
就文化成績而言,這種一刀切的評價方式也極不科學。現代腦科學的研究表明,每個人學習不同學科,甚至同一學科內的不同內容的關鍵期不同。有的人某一方面的關鍵期來得早,一開始這方面的知識就學得很好;有的人這方面的關鍵期來得遲,但是在關鍵期來之前他們就做了很多努力,相比自己有了不少的進步,成績對比關鍵期來得早的孩子雖然有差距,但這個差距可能不是缺點,而應該是優點,因為他比關鍵期已經來臨的孩子付出了更多的堅持和努力。我們要尊重孩子在學業發展上的差異,不要在關鍵期來臨前先摧毀了他們的自信心、自尊心。由於學生的智力水平、學習能力及學習關鍵期等影響學習成績的因素在一定時期內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因此,按舊有標準評定的“三好學生”往往相對固定,很多學生可能在整個學生時代都與“三好學生”無緣,我們評選“三好學生”所期待的那種典型引路、你追我趕的局面並未形成,其激勵作用也難以發揮。
取消單一的“三好學生”評定,取而代之的應當是多元評價的“人人一張獎狀”。我們都是好孩子,我們個個有優勢,我們人人有進步,應當成為學生評價的核心理念。我們可以在學期結束前,做一個成長總結主題活動,讓每個學生先作自我成長小結,然後進行同學互評,互評時大家幫同學找進步、找潛力、找優點、找發光處,在此基礎上針對每個學生的優點和進步,製定包括“三好學生”在內的多元化的評價獎勵項目。這種多元評比不是讓孩子們之間相互比較,而是讓孩子的今天與自己的昨天比,鼓勵和引導孩子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這種以發現優勢、培養個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多元評價,會讓學生在評價中展現自己、完善自己、發展自己,使得評價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階梯。
作者:許林(江蘇省鹽城市教科所原所長,現為江蘇省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特聘專家)
文章來源:《****教育》雜誌2022年第6期(轉載時內容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