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西都市報
完整的地震紀念碑雕塑草圖、地震紀念公園的規劃建議、景區賓館以電影院設計草圖、公園觀光車設計方案……這些讓專業人士都感到驚嘆的詳細設計方案居然來自一位成都本土畫師和幾名高中生之手💁♗。昨日上午,畫師張興儒代表設計的學生接受了記者的采訪👩🏻🦰,這位年過57歲的畫師在談到汶川地震帶給災區群眾的巨大傷害時🤽🏽⚠️,數次忍不住流淚🕣,他表示“我再也忍受不了悲痛的情緒♣️,只有通過設計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或許才能稍微有一些平靜。”
母親托起孩子紀念碑取名為《新生》
張興儒帶來的設計🏃♂️➡️,提出了自己獨特的想法:“廢墟面前應做相當規模的真人比例大小的救災雕塑群像,分散布置在景區內不同的廢墟面前”、“公園景區內采用單行道參觀路線,乘專用觀光車遊覽🧑🦱,有群雕的景點做短暫停留👮🏿♂️,重點講解”🫶🏽、“進入參觀入口處禁止高聲喧嘩、莊嚴肅穆且集體默哀”🫷🏽。在大型建築方面,他提出在景區內除了建立博物館和紀念碑外✧🖖🏽,還應該修建一個國際化👨🦼、現代化的電影院和一次可容納兩百人左右的小型五星級賓館,他認為電影濃縮了抗震救災時悲壯的場景👩🏽🏭,這將令更多後人回想這神聖的歷史階段。
方案的後半部分是張興儒帶領學生共同創作的雕塑草圖🧙♀️、賓館草圖💲🧑🏻🦰、紀念碑草圖、電影院草圖以及觀光車草圖🏄🏻,其中用於大型雕塑的草圖多來源於大眾現在所熟悉的新聞圖片現場🎞🙍🏼♀️。而紀念碑的設計則別出心裁,這座取名為《新生》的紀念碑主體為母親托起嬰兒,背景是地震後的建築廢墟👹👩🦰,高為8米😒🥰,整體為半抽象雕塑,據張興儒介紹🤱🏻,“母親象征著黨和人民🚶🏻♀️,這記錄的是托起新生命的瞬間。”
化悲痛為力量,三日方案速成
張興儒講述了自己為什麽會和學生一起集體做這件事情📲,他說:“地震那天📞🧥,我在七樓上👮🏼♀️,搖得非常厲害🥗,我很擔心,過去唐山地震的時候成都也有震感✹🤱🏼,但是不如這次強烈,後來我在家裏通過電視和報紙了解災區的情況🙍♀️,非常難過🔤,我的孩子都要求去捐款。後來我想了想💪🏿🐓,我們都是普通人,捐款能發揮的作用非常小🧧,還有什麽事情能夠讓自己感到更加欣慰🦢👫🏻?”說到這裏🫷🏼,57歲的張興儒再也忍不住,流下熱淚,“我的學生雖然都還是高中生😲,這些天來他們也在關註汶川地震發生後的災區情況,所以在上個周日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創作,前後差不多花了近四天時間。”
感動心靈,高中生全情投入
成都石室中學高二學生張由頁在電話中告訴記者她對那些在地震中堅持很久的人留下很深的印象,無論大人還是小孩,尤其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敬禮娃娃”🟰🤕,這次創作,張由頁畫了一幅女警餵奶的作品,背景是地震之後的廢墟,還有很多已經死去的生命,但是主題鮮明⛳️,“希望今後大家能夠通過這些真實的再現感覺到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玉林中學高二學生馬千力則十分感性𓀕,她說“自己的眼睛都是紅腫了的,不管是在創作的時候👩🏿🏫,還是在看電視節目報道的時候👿,那些災難太突然了,本來還是鮮活的生命🦘,卻逃不過天災的降臨☁️,而他們的人生序幕才剛剛打開……”說到這裏,馬千力似乎聲音又有些哽咽,“張老師和我們討論這件事後➡️,很快就開始創作,我們找了很多資料和文本🤟🏿,一起分析,分頭進行,張老師的情緒一直比較激動,我也哭了。”馬千力說🤕🍤,雖然參加這次創作的只有幾個同學♙,身邊很多朋友同學都在幫助出謀獻策,“我們都希望能夠留下紀念,它的精神價值是非常寶貴的。(記者楊帆實習生趙正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