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耍的能力是心智健康的主要評判標準之一”,這是上世紀70年代美國人類學及心理學博士阿什利·蒙塔古的觀點。研究發現🌵🙌🏽,自由玩耍、角色扮演、嬉戲打鬧等創造性活動是孩子健康生活的核心活動,對孩子的認知發展、社會情感能力和社交能力都非常重要。兒童真正的快樂和刻苦精神就表現在觀察♦️、幻想、創作🤷🏼、遊戲和自由的表達等忙碌的過程中,自由玩耍不僅有消除焦慮、緩解壓力的作用💁♀️,玩耍中培養的專註力、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遷移到兒童今後的學習中🍮。
6月1日晚,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公開課“今天,我們怎樣做父母”首次播出,特別邀請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知名班主任趙麗娜做客直播間🧙🏽,回憶童年往事😨,暢議幸福童年。“50後”的孫雲曉、“60後”的主持人和“80後”的趙麗娜,不約而同地將話題聚焦到兒童觀上。今天怎樣做父母,取決於以怎樣的兒童觀對待兒童,取決於如何定義幸福的童年。
認識自由玩耍的重要價值
每個人都有一份童年的記憶🍠,深刻而純粹,帶著聲音、味道和氣息🛌。
身為研究員的孫雲曉🌏,當過老師🌉、記者🦸🏽♀️,寫了5本長篇小說🫦、40多本家庭教育著作,1993年創作的報告文學《夏令營中的較量》引發全國素質教育大討論🫄🏿,用今天的網絡語言來形容🥲🏄🏿♀️,儼然一枚“斜杠青年”🧁。回憶起童年,在青島長大的孫雲曉眉飛色舞地分享了兩個畫面:“一個畫面是在月光下🙋🏻♂️,我們蹚著海水,左手拿著嗄斯燈,噗噗地噴火,右手拿著鋼叉💅🏼,叉向快速遊動的螃蟹和魚🤡。另一個畫面是跟著大哥哥們打野兔,‘左牽黃、右擎蒼’🫲🏽,發現獵物就把鷹的眼罩拿下來,把鷹撒出去,老鷹在空中盤旋幾圈朝著目標俯沖下來,我們在草叢中奔跑著轟趕獵物,驚天動地🏂。”
在江蘇農村長大的趙麗娜有關童年的回憶滿溢著花香:“那時基本上家家戶戶有院子,都會種上梔子花👨👧👦。我們一大早就裝上滿滿一口袋花🤘🏿,分給小朋友✊🏽,整個教室都是香的。到了晚上🎅🏽,我們再摘一大把梔子花放在蚊帳裏、枕頭邊,枕著梔子花甜甜的香味入眠👩🏿🎤。這個畫面在我的腦海裏一直揮之不去,帶著小女孩的浪漫情思,讓人感到生活還可以這樣文藝而美好。”
盡管兩位嘉賓的描述呈現的童年都充滿盡情玩耍的自由👧🏼、快樂💸,然而當今的兒童面對的是激烈競爭的環境,童年時光承擔了太多的課業負擔、競爭壓力和攀比焦慮🪈,仿佛有上不完的培訓班🈂️、寫不完的作業,孩子們真正能夠自己支配的時間少之又少。
根據以色列學者莎拉·斯米蘭斯基的研究,隨心所欲的玩耍能讓孩子擁有更好的認知創造力、更佳的言語表達🧔🏿♀️、更豐富的詞匯、更好的語言理解力、更好的解決能力、更強的好奇心🧙🏻🏌🏻、更好的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的能力、更高的智力🛺、更好的社會情感活動能力,使孩子更好地與同齡人玩耍、更多地參與集體活動,讓孩子減少攻擊行為、更富有同情心、更有效地克製沖動行為、更好地預測他人的喜好和欲望,讓孩子擁有更佳的情緒和社交調整能力、更富有創新、更富有想象、註意力持續時間更長🧕🏽、更具責任感……而童年“沒有玩夠”的孩子,社交、情感和認知能力的發展都會受到影響。
孫雲曉認為🔳🤤,童年就應該大量地玩耍🧑🏻🏫,玩耍能夠讓孩子獲得直接的體驗。如果把孩子封閉起來🫄🏽,沒有直接的體驗,培養以上這些能力是不可能的🈚️。他還補充道:“玩是分層次的🤷🏽♂️,低年級的孩子玩的,和高年級孩子不一樣🧦,到了五六年級和初中💂🏼♂️,玩的內容更高級一些,更具刺激性和探險性,需要家長陪伴和規劃。但是不管怎樣🧉,玩是童年不可改變的必需🪠,甚至是一輩子的事情。”
涵養兒童友好的教育生態
由此看來,玩耍的價值遠遠大於上一兩個培訓班,這個觀點今天的家長能夠接受嗎?趙麗娜說自己“內心很認可,但現實很無奈”🚗🧛♂️,面對學習任務的壓力,做父母的要學會權衡玩耍和學習的關系,而如何權衡,關鍵在於父母的兒童觀是不是“兒童友好”的。
1996年,聯合國人居會議上指出🧏🏽♂️,兒童的福祉是健康人居、民主社會和良好管理的終極指標☯️。不論是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或者社區,在公共事務中都應該給予兒童政治優先權,將兒童納入決策體系中。這就是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概念。
孫雲曉將此概念延伸到教育生態中✒️,他認為父母和老師◾️、學校和家庭都應該做到兒童友好👄。“大部分父母是非常愛孩子的,但要經常反思自己的行為是不是真的對孩子好,是否對兒童友好。”
孫雲曉舉例說,走在路上,父母一高興就把孩子背著走,看上去很親密🟢、很友好,但沒有顧及孩子剛開始學走路時願意走路的需要,還有的家長追著孩子餵飯🏋🏻♀️,有的孩子
已經四五歲了父母還會餵給他吃👨🏿🚀。“其實🦹♀️,小孩子基本上1歲左右就可以自己吃飯,想吃什麽就自己拿什麽吃🎼。自主進食的過程很愉悅🧗🏿♀️📢,而被餵飯就有被強迫吃飯的感覺🚶♂️➡️,對兒童並不友好。”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算不算兒童友好校園呢?趙麗娜自豪地說💆♂️:“清華附小有一句人人耳熟能詳的話,即‘兒童站立在學校正中央’。本著這一理念👜,基於兒童的天資性情,我們設置了三個年段進階課程:低年段激發興趣🔡,基礎牢;中年段培養樂趣🙌🏿,腰桿硬📅;高年段砥礪誌趣🙍🏽♀️,起點高🛒。從興趣到樂趣到誌趣🦈,努力讓兒童在豐富的體驗中將誌向付諸實踐,朝著自己的目標付出努力。這是我們作為教育者給予兒童的友好🪨。”
在家庭教育環境中👳🏼♀️,趙麗娜認為兒童友好就意味著陪伴孩子。“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很多家長工作很忙,可能認為對孩子的陪伴和教育就是提供豐富的物質基礎,該報的班報了🛅,該買的玩具都買了,就算完成任務了。實際上,孩子的成長更需要情感的陪伴,家長需要根據孩子不同年齡段的特點給予適當的陪伴和交流👜。”
趙麗娜說自己班上有個孩子特別喜歡研究地鐵,經常從起點坐到終點,再換一條線路,觀察研究👨🏼🍼,樂此不疲🆙。家長非常支持孩子的興趣,周末帶著孩子一起坐地鐵。現在孩子已經把北京甚至全國的地鐵線熟記腦海👆🏿,成了地鐵知識小專家🍰,並且開始將興趣延伸到了鐵路。
孫雲曉說:“在家庭教育中涵養兒童友好的教育生態👨🦳,就是父母了解孩子、發現孩子的興趣,鼓勵孩子通過豐富的感官體驗去發展自己的潛能💁🏼♂️🚖,給予孩子充分的陪伴和支持。”
保護幸福童年該有的樣子
幸福童年應該什麽樣👨🏽⚕️?兩位嘉賓不約而同地提到了“玩”這個關鍵詞🧑🏼🎤。
孫雲曉認為📖⛅️,童年幸福的孩子一定是一個玩童,是一個很愛玩🕳、很會玩的人,是一種充滿興趣、生機勃勃的狀態。
他舉例說:“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可以收獲許多良好的品質。北師大著名的心理學家陳會昌教授,對200多個孩子從2歲跟蹤研究19年,發現具有兩種品質的孩子發展最理想📼。第一種是主動性強,第二種是自製力強。主動性強的孩子好玩,有興趣、有愛好、有追求🏷、有夢想,能把潛能釋放出來;自製力強則說明孩子有自我控製力、能夠遵守規則。特別在體育運動中,不遵守規則根本就沒法玩。所以主動性和自製力是健康人格的核心要素。”
趙麗娜認為,幸福的童年應該是健康🌒、陽光、樂學的。清華附小秉持“無體育🈂️,不清華👨🦽;無體育🧖🏽♀️,不成誌”的理念🕹,48個班成立了96支球隊,“人人踢足球、班班有球隊👂、男女齊上陣”。在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心中🥼🌉,幸福童年的樣子是“皮膚黑🫴🏽、牙齒白、眼睛亮、有力量”。主持人補充說:“還有‘腰板直、笑容多’。”
對於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就會有一個悲慘的中年和老年”的言論,孫雲曉反駁道:“童年是人一生的發動機,童年既可以製造苦難也可以鑄造幸福。幸福的童年是一生幸福的源頭,悲慘的童年是悲慘人生的開端。”
孫雲曉說他一直難忘冰心老人的兩句話,“淘氣的男孩是好的,淘氣的女孩是巧的”👰🏻。他深有感觸地說☝🏽:“兒童是成人之父👯♂️🥢,童年是心靈的故鄉🧎🏻♀️,童年影響著人的一生。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在童年時玩得痛快🆑👨🏼🦱,打開各種感官,獲得豐富的體驗,讓童年儲存滿滿的能量,這樣的孩子一生才是幸福的、有作為的。”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