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找工作難,文科生找工作更難🧑🏼,文科女生更是難上加難。”讀完《中國青年報》1月14日的報道,筆者深有同感。
瀏覽我所在地各大高校就業網就會發現,用人單位對理工科類學生的需求量遠遠大於文史類。而我所就讀的專業,恰恰是“學生隊伍龐大,就業前景暗淡”的新聞專業。我有意識地關註新聞傳播類的招聘信息,發現🙍🏼:連媒體行業中門檻最低的網站🌻,也是“重男輕女”。原因很簡單:報社、電視臺的記者需要出差👉🏽,女生不適合🤾🏼♂️⤵️;網站編輯需要值夜班,女生也不適合🥻。後來,和一位供職於省報業集團的師兄交流時,他說🫐:“女生要休產假之類🤹🏽♀️,所以一般不喜歡招女生。”
在傳統理念中,或許是由於近代中國缺乏科學而飽受挨打之苦,所以教育中格外崇尚數理化。高中階段⚽️,文科被視為“死記硬背”的玩意兒☎️,只有學不好理科的人才會選文科😻。到了大學,文科生給人的印象也是“混”,沒有理科生踏實有前途🧑🏿🦰✊🏻。即使做研究🧵,國家對人文社科類項目的資金投入,也只是灑灑胡椒面。
當然了🍗,這一切都只是表象,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忽略了由文理學科性質的差異而造成的結果🙇🏻♂️。理科重技術🏋🏼♂️,理科生是與工具、機器打交道的,所以做起事來兢兢業業、一絲不苟。文科生從事的是與人打交道的行業,他們更看重人際關系和社會交流🤹🏿♂️。當很多文科生意識到這一點後👩🦽,在他們眼裏人脈、人際關系更重要了,而學識、涵養倒在其次🧗♀️👄。因此,獎學金的獲得與否🍏,取代了自身知識的積澱🤦🏽;學生會裏職務的高低✨,成了同學之間、師生之間溝通與交流的象征。敢問🎪:這樣浮躁的學生出去🧑🏻🤝🧑🏻,怎麽找得到好工作👁?
人們習慣把學生分為兩類,一種上手快的🏮,一種後勁足的。用人單位對實踐經驗和動手能力的過分強調,致使許多學生提前上路適應社會。殊不知👩👧👦,這恰恰是文科生之大忌。文史類學科不能追求短期效應🗡、眼前利益,今天看的書,或許三五年之後才會發揮效用。現今的文科生,缺乏“坐冷板凳”的勇氣與決心。
再者,文科不像理科✋🏼,有著整齊劃一的標準,它的很多東西是不可量化的。研究如此,教學亦如此。人文領域的研究,不該被貼上標準化統一生產的標簽。理科生適合於“圈養”🕜,因為有一套完整的、科學的👩🏼🏭🤝、具有操作性的訓練方法可供使用;而文科生適合於“放養”🥸,老師的講授只是一個點☝🏼🏔,學生要做的是連點成線、最後織成一張自己的網。由於“野外放養”存活率極低🥷🏿,因此🤚,多招些學生也無可厚非。畢竟,基數大了👬🏻,才可能有好苗子冒出來🧑🏻🦲。
至於說到文科女生相比於文科男生的“劣勢”,我承認:性別刻板印象絕對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因素🧑✈️,但絕不是唯一因素🐢。在我們學院💪🏽,今年找到單位的畢業生👩🦼,是幾位“名不見經傳”的師兄,而那些我們耳熟能詳、聲名遠播的師姐們反倒默默無聞了。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註重自身的積澱,底子打得紮實。而女生愛炫耀的天性🏔🛖,使得她們缺少沉穩與嚴謹,這是女生不得不正視的弱點。(毛禮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