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的確是一所大學🏄🏿,從當前的情況看,這所大學也在年年“擴招”🧏🏿♂️。
在為學生咨詢時👼,我會首先告訴他(她)⚁,如果你處在愛情的迷宮裏🧘🏻,我只能讓你暫時從焦慮中冷靜下來,心中多些理性的思考。愛情迷宮的出路還是要你自己去摸索,並且出路從來就不只是一個,重要的是哪一個適合你。
對待愛情➗,要把握初戀的旋律,在互相傾慕中坦率交流;要把握熱戀的速度,在逐漸相知中使感情慢慢升華👩🏻🏭。愛的過程是人生的一部分,認真地對待愛情,就是認真地對待自己的人生🙅🏿♀️。
“大學生在校期間適合談戀愛嗎🏌🏼♀️?”在咨詢中常常遇到這個問題。我會告訴他(她),愛情的起點不是可以人為設定的,該來的時候就來了,可能就在你不經意的一瞬間🧘🏿♂️,可能就在你回頭的一刹那🤦🏽♂️,它從來不跟你打招呼,冒失得很👩🏽🦲。不過戀愛也是有條件的👨🏻🌾,在你能夠理性選擇事物的時候,就開始有了選擇愛情的權利。
涉足愛河不僅是生理發育的必然,更是心理成熟的標誌。大學有了相對充裕的時間,最重要的是多數學生都已成年🐠,有了相對理性的判斷能力。
愛情真諦的第一個要點就是互相的真心喜歡⚱️,以相互傾慕為基礎。當然單方面產生的沖動不是不存在🧑🏼✈️,只是大多難以為繼👃🏿,沒有結果。
感情的產生應該是自然而然的👩🍼,不要刻意去尋找👉🏻🧚🏿♂️,自然地生活和學習🚠,如果它來了,也不要回避🎥,以認真負責的態度考慮是否源於自己內心深處的愛慕👨🏿✈️👩✈️,如果是,也大可不必壓抑,做出適合自己的理性判斷即可🧑🏿🏫。
現在的很多年輕人🥃,生理成熟較早,需要愛情慰藉,這是生理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本無可厚非。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一些同學涉足愛河🤽♂️,不完全懂得愛情的真諦,尋覓中盲目性大🧛🏼♂️🤽🏿♀️,浪漫色彩多,有些是急功近利、動機不純,往往容易陷入迷茫、煩惱或痛苦中。
僅僅從利益考慮或者從世俗、短視的需要出發的戀愛是不足取的。比如🖊,同學間相互攀比,極端的甚至把男(女)朋友數量作為炫耀自己魅力的標準;有些人交男(女)朋友就是為了滿足物質需要;還有一些同學談戀愛只是為了排遣寂寞,這都是把愛情當成了工具,既然是工具🈂️🌗,那就想拿就拿,想丟就丟了5️⃣。愛情是人生的重大課題☂️,僅僅把愛情作為工具的人,很可能把自己也工具化了🧙🏻♂️,就不能體會到愛情的偉大和神聖。
愛情的過程是一個逐漸生長的過程,是一個逐漸相知的過程⛲️🤹♀️,需要用熱忱澆灌🤹🏽,用理智調控🎄。
走在現在的校園裏🚣♀️,尤其在晚上🫲,食堂門口、宿舍樓下、教學樓拐角處很容易就能看到年輕男女擁抱接吻的場面🤦🏿。觀念不一樣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無可非議🐻❄️。但是愛情的過程不是幹柴烈火,這個過程太快不見得是好事。莎士比亞說,愛情和炭相同,燒起來,得設法叫它冷卻,讓它任意著,那它就要把一顆心燒焦。還是讓感情的潮水沿著理智的河谷慢慢流淌為好。
愛情有轟轟烈烈的部分,更多的部分卻是平平靜靜的交往,因為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愛情有排他性,愛情中的男女容易把自己關進愛情的小木屋裏👩🦼,這也許會讓兩個人的感情更加深厚,但愛情不是生活的全部,你仍然應該有朋友🧏🏿♂️🫓、有工作、有理想👩🏼🎤,你仍然需要保持自己生活、交往的廣闊視野。
戀愛是一所大學,它可以教會你很多東西🤾♂️,尊重🧱、理解🦶🏿、體諒、包容🧓🏿🙌🏽、責任、義務……這一代人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個人為中心”思維模式比較明顯🚹。戀愛可以讓人學會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我比較贊賞雙方交往做到“尊重🚶♀️、負責、理解🎪、信任♡、依戀、奉獻”。
大學期間的戀愛比較脆弱也是一個事實,我想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年輕人愛情的易變性,隨著閱歷的增加🏋🏼♀️、知識的增長、誌趣的變化等,人的擇偶標準也很容易發生變化,尤其相處一段時間後發現了對方身上的一些缺點難以接受🖖🏿,態度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第二,現實因素的考慮,“畢業時我們一起失戀”的說法表明👩🦼➡️,一旦遇到現實問題,情感往往經不起考驗。
再次強調愛情是一個生長的過程💪🏻,是彼此相知然後感情逐漸升華的過程。雙方有一定好感然後逐漸在交往中全面了解對方,包括優點和缺點。這個過程不妨以知心朋友的態度來慢慢完成,而不要像一些人說的“第一天認識👷,第三天就‘相愛’了”。如果在相處中發現彼此不合適做男(女)朋友,可以做普通朋友🌺,也少了頻繁失戀的痛苦。這樣處理感情也許能夠避免易變性造成的情感挫折✷。
現實因素尤其畢業之後面臨的就業💁🏼♀️、建立家庭等問題是現在探討得比較多的話題,不可否認🙅♀️,愛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的🥾,在兩個人相愛之後也應該考慮一些現實因素。但是在面包🐫🧐、真愛兩者選一的抉擇中,我認為♟,“面包”是可以在真心相愛的基礎上去共同創造的,愛情會給你一座面包房📦,為了一塊現成的面包放棄一座面包房未免太傻了🧵。兩個真心相愛的人要堅信能夠用自己的雙手一起創造美好的未來,當然也許會有些代價,但是彼此的真愛價值更大。 (天津師範大學學生心理教育中心 趙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