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先生最近比較煩。
北京市實施了課後一小時的課外活動計劃🦬,陸先生女兒所在的學校開始了每周三次的課外活動。上周的一天,陸先生下班早提前到了學校門口,碰巧看到女兒和很多同學正在炎炎烈日下做運動。“我當天就給老師發了短信👷🏻♂️,女兒從此不再參加這種課外活動了🎇。之後我又有些後悔👩🎤,是不是自己的反應有些過頭🫳🏿,會不會太慣著女兒了🍅。”陸先生說。
今天的家長比以往任何一代家長都更糾結。
按理說,這一代家長比以往任何一代家長得到的育兒指導都要豐富🫅🏼,但是,來自四面八方的育兒知識🏄🏻♀️👨🏽🎤,反而像一個推手,把像陸先生這樣的家長,推入了各種糾結當中。
從表面看,讓家長糾結的是該怎麽做,而實質上🛣🙎🏻♀️,讓他們糾結的最根本原因是孩子。家長們發現▶️,被眾多看起來👩🎓、聽上去都很科學有理的教育觀念武裝起來的自己😶🌫️,教育出來的孩子卻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
比如有些孩子以為雞蛋就應該是白嫩嫩沒有皮的樣子,得了“城市病”🫐;有的孩子無論擁有多少玩具、服裝、零食都不滿足🎽,得了“物質病”🧑🏽🎓;有的孩子只能聽贊美👂🏿🤚🏼,一句批評的話就有可能崩潰,得了“表揚病”……
到底是教育觀念出了問題,還是家長出了問題,或者是孩子出了問題?
都不是。
現在市場上出現的很多育兒觀本身沒有什麽問題🚣🏿,但是被一些偽專家💴、一些想從中獲利的商家、一些想引起轟動效應的媒體📒,或者一些功利的家長誤讀、誤導、誤用,人為地誇大了這些觀念的某些作用,使很多育兒觀念泛起了泡沫📦。
六一節來臨之際,為了孩子更好成長💆🏻♂️,我們就來戳戳這些泡沫。去偽存真🪜,讓家長的育兒更加理性🚵🏻♀️。
溺愛與貧富無關
“窮養兒、富養女”,這是目前最為流行的一個養育觀念💔🤽🏽♀️,但同時也是一個很容易讓家長產生歧義的觀念⬅️。其實➗,稍微想想就能找到不讓自己“走偏”的關鍵點🪡:男孩就不需要拓寬視野、開闊眼界,女孩子就不需要經歷風雨🌱、學習擔當嗎𓀈?
不過,現實中已有太多的家長走入誤區🐙。
田先生的女兒已經上了高中🪻👨🏽🏭,一起從農村奮鬥到北京的田先生夫婦一直秉承著“女兒要富養”的理念,給女兒提供著幾乎超出他們承受能力的物質條件。但是😡,已經到了亭亭玉立年齡的女兒,並沒有像田先生所期待的那樣出落得高貴⛅️、大方👵,反而成了似乎永遠也得不到滿足的“物質女”。
最近,剛剛換了兩三個月手機的女兒又提出想把手機換成“iPhone”的最新款🐯。田先生夫婦使用的都是1000元左右的手機,花了3000多元給女兒換過手機的田先生突然覺得很累🤛🏻,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女兒,沒想到很少遭到拒絕的女兒大發雷霆,最後沖著田先生喊:“你是天底下最無能的男人💅🏿!”
女兒的話令田先生幾近崩潰。
“女孩要富養這句話是很容易被誤讀的。”著名教育專家孫雲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曾經說🧋🙏🏽。
美國研究者發現🕑,女孩子大腦色帶環繞的腦回活性比男孩子強👨👩👧👦,女孩子大腦中的血液🪂,即使在她們休息的時候也會流過色帶環繞的腦回👨⚕️。這使得她們的“憐憫之情”更甚⬜️,她們比男孩有更多的情感記憶⛲️,親密情感往往成為記憶的主要內容。“正因為女孩的這個特點👨🚒👩🏼🚒,使得女孩比男孩有著更加強烈的情感需求👞。”孫雲曉說🧑🦱,這其實是女孩最強烈的心理需求👢,但是很多女孩的父母忽視了,他們認為女孩既然需要富養,最好的方式就是滿足她在物質上的需求,但事實上,女孩真正需要的可能只是一個擁抱,一次耐心的傾聽。
內心情感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的女孩子便產生了更強烈的心理需求🈳,父母就用更多的物質來滿足,這樣的循環使得女孩子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當初最想要的是什麽⚱️,只能靠越來越多的物質來滿足自己👩🏻🦼➡️。
缺少了內心真正需求的滿足🦔,“富養”其實就成了溺愛👨👩👧👦。無數的事實已經驗證🔉,溺愛是對孩子傷害極大的一種教育方式🙇🏿♀️,與貧富和性別沒有任何關系。
“其實無論窮富🐷,女孩子都是可以‘富養’的💁。”孫雲曉說,只不過這個“富養”與財富不直接相關,比如在外面遇到突然狀況,只有一頂帳篷時♈️,“那麽就把這頂帳篷留給家裏的女孩子。”當家裏很窮時,家裏只有一套幹凈像樣兒的衣服🎮,“那麽就把這套衣服留給家裏的女孩子🆚。”
真正的“富養”是最大限度地給予她們尊嚴⌨️。
真正的教育是給孩子提供精神上的“饕餮大餐”
教育理念一再被誤讀💇、誤用,原因在哪裏?
成功養育了一個陽光向上女兒的社區圖書館“第二書房”創始人李巖覺得,如果從家長身上找原因的話,“家長們的不求甚解或者功利心太重,讓他們在面對一些理念的時候沒有認真思考,更希望找到拿來就用的‘萬能良藥’心態應該是原因之一。”
近些年還有一個被用“濫”的教育觀念🏌🏼♀️👇🏿:告訴孩子“你真棒🚣🏼!”
很多家長感覺,剛剛將這一觀念付諸實踐時🙅🏿♀️,孩子確實有著非常積極的變化,但是時間久了🤷🏿♂️,這句話的神奇效力開始減弱,最後完全消失。
兒童心理學專家指出👰🏽♀️,適度的贊美與誇獎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培養孩子的自尊心,但如果誇得不合適,反而會適得其反。比如老聽表揚的孩子內心會較為軟弱,害怕失敗👩🏻🏭,不能正視自己的錯誤,經受不起挫折🏋🏽♂️,對別人的評價和態度過度敏感𓀁🤘🏽,很容易出現悲傷與沮喪🙋🏽,易形成自卑及過度自我保護心理。
“牛吃百草長出來的卻是肉🙋🏻♀️🫒。”李巖說,我們教育孩子時采用的觀念〰️、方法🪸、材料等就像是“百草”🐐,但我們最終希望得到的並不是牛身上長出的“百草”而是長出“肉”💪🏻。
這個轉換的過程是需要家長用智慧來完成的🛸。而這個轉換過程是否成功應該看孩子的心靈和精神是否得到了滋養🚤📿。
李巖的女兒上高二那年,正好趕上獅子座流星雨的大爆發。李巖的女兒是一個非常感性的文學愛好者🤾♀️,對流星雨充滿了好奇和渴望👦。一邊是女兒的好奇心,一邊是即將到來的高三⛓,李巖也很糾結,最後,李巖說服了自己🧜🏼:高考每年都有🏄♂️,而爆發的流星雨則是幾十年難遇的壯美景色。
為了盡可能少耽誤課程👇🏼,他們選擇了流星雨爆發前的那個晚上從北京出發,李巖和愛人給女兒帶好了合適的服裝,直接把女兒從學校接到機場👃🏿✊🏼,候機和飛機上的時間女兒都用來寫作業🧑🏼🦱。
那天晚上一家三口到了內蒙古大草原😸,“看到流星雨的瞬間,女兒的興奮之情無法言說🍀。”李巖說👩🏻🦯➡️。
很多家長都知道在全球化的今天“讓孩子開闊視野”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環節🎈,於是,不少家長花巨資讓孩子到美國、歐洲遊了個遍,“可是🧚🏼♀️,如果沒有理解教育的真諦,即使花再多的錢也沒用。”李巖說🧑🏻🎓,只有理解了什麽是真正的教育,才能做出適當的取舍,精心設計每一個教育環節,給孩子一份豐盛的精神“饕餮大餐”👮🏽♂️,否則只能是助長孩子的享樂主義。
不提責任讓很多教育觀念走形
可能是自己曾經在精神上和物質上都經歷過不富足,所以,很多家長面對眾多教育觀念時眼中只留下了“給予”那一部分✣。很多家長認為,“有付出就一定有回報”是一條得到很多人認同的公理,但是教育是關乎人的事情,只要關乎人就不可能簡單地套用公式。
安女士一家經濟比較富裕🚣🏻♂️,他們的女兒在國外讀貴族高中。一年學費就要50萬元。
一次,女兒放假回北京🧑🍳,假期即將結束的時候📜,安女士的身體出現了狀況。安女士的女兒和丈夫一起陪她到醫院去。整個看病的過程都是安女士的丈夫跑前跑後🧣,女兒在邊上不停地看著手機。
當天,醫生給安女士約了第二天進行活檢,女兒離開中國的日期則是活檢之後的一天。女兒知道了安排後對安女士說🧝🏽🚶♀️➡️:“媽媽我今天已經陪你一天了,明天我不想陪你來醫院了,我準備在家收拾行李🧗🏿。”
按理說🌑👨🏽🍼,女兒的要求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不過安女士大聲地拒絕了🪥:“現在對你來說,媽媽的身體狀況是最重要的事,如果媽媽明天的檢查出了問題🚣🏼♀️,即使已經買了機票,即使開學在即🤚,也要退票。對每個人來說家庭的責任是最重大的。”
之後,安女士讓正在忙碌的丈夫坐在了女兒剛才坐的地方,把需要辦理的各種交錢、取藥🕵🏼♀️、詢問等事情交給了女兒。
最初安女士的丈夫還擔心女兒做不好,女兒也不太情願。
“只對孩子付出☝️,沒有讓她承擔任何責任,她其實永遠都不知道別人的付出有什麽價值💓,也就不知道感恩,更不會對別人付出💆🏻♂️,我就是想在這個特殊的時候告訴她一直以來都是別人為她付出,她還有必須要承擔的責任☘️。”安女士說💅🏽。
確實,當家長在“付出”卻沒有讓孩子學會他應該承擔的責任時,家長就在把孩子變成一個心裏只有自己的自私的人,孩子不可能成為一個知道感恩和有擔當的人。
第二天,安女士在女兒陪同下一起到醫院做了活檢♧,檢查的結果很樂觀👰。第三天安女士提出去送女兒。女兒說:“折騰了這麽幾天您已經很累了,好好休息吧!您的健康是給我最好的禮物。”
無論是窮養⛵️、富養😄,還是誇獎,都要看到教育的本質🛃,沒有約束的給予、沒有責任的付出都可能帶來一個無法掌控的未來。(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