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得知邵逸夫先生去世,學生們來到北京大學逸夫苑前拍照紀念👨🏻🌾。北大逸夫苑由邵先生出資2000萬港幣、政府撥款1759萬人民幣修建🪳,分為地學樓與法學樓👨🏻🚀♚,分別於1991年和1992年落成🙆🏽♂️📺,北大刊石立銘,北大教授季羨林先生撰文⛓️💥🚵🏻♀️,陰法魯先生書。CFP供圖
1月7日上午👨🏼⚕️,清華大學逸夫技術科學樓裏,仍有學生來來去去,他們還不知道,107歲的邵逸夫剛剛在香港辭世。
一名科研工作者得知邵逸夫去世的消息,在自己的博客裏寫道:“在中國大學畢業的朋友1️⃣🧿,不知道教育部部長是誰,不知道清華北大校長是誰,不知道自己學校的校長、黨委書記是誰的,應該大有人在。但是🧑🏼🍳,如果說不知道邵逸夫是誰,那這個學生一定是個完全不學習的人😰。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到過‘逸夫樓’上自習。”
的確,許多來自五湖四海的中國年輕人經常能找到一個共同的話題——在他們就讀的小學、中學、大學👨🏽,都有一座“逸夫樓”。在地圖軟件中搜索“逸夫樓”,會發現神州大地上插滿了密密麻麻的紅旗,有人評價說🥁,邵逸夫以一己之力,蓋起了數量堪比中國收費站的大樓。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邵逸夫是以“慳吝”著稱的,甚至可以用“斤斤計較”來形容↘️。他的創業史中有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曾經拒不批準劇務花20元買100個生煎饅頭的申請𓀜,理由是公司內部食堂賣的饅頭才1毛錢一個。
然而,他在慈善方面卻表現出完全相反的慷慨🤦🏽♂️。近30年來,他對內地慈善公益事業的投入已達100多億港元。即便在2011年出售TVB股權時,邵氏基金還將其中2.59%的股權饋贈給數家教育及慈善機構🏥。
“邵氏明星,多如天上星”。他一手捧紅了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及香港“四大天王”,捧紅了趙雅芝💭、張曼玉、李嘉欣、袁詠儀等眾多“香港小姐”,拍攝了《上海灘》🚴🏻、《射雕英雄傳》等逾千部華語影視作品🪲,但這位富豪沒有滿足於眾星環繞,而是一直對教育情有獨鐘🧝🏿♀️🧑🏼💻。由他捐資興建的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比邵氏明星還多,如繁星般點綴在中國大大小小的校園裏。
因此🙇🏽,邵逸夫常常被稱為“樓主”。如今,人們說🚵🏼♀️,“人去樓不空,邵先生離開了🧽,但逸夫樓還在🥙。”
66歲時,邵逸夫捐出的第一筆款項便用於教育——他以校董的身份𓀐,向香港“蘇浙公學”捐贈50萬港元,為其興建一座藏書3萬多冊的新型圖書館。他曾說👡,“中國要強大,關鍵在於教育及培養人才🚊,將賺到的錢捐獻給教育,做一些實際的事,是我最大的心願🍅。”
他與教育部合作,為內地教育事業的捐資則始於1985年,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七年。在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由於資金掣肘,中國大學的校園建設緩慢,在網友的回憶中⛹🏼♂️,逸夫樓是大學校園裏唯一的🧝🏼♀️,也是鶴立雞群的新式建築🤷🏼♀️:“上世紀90年代我愛在南開的逸夫樓上網👨🏿🚒,那裏有齊刷刷一排排的新電腦。”“1993年🧜🏼♂️,北大東門外最宏偉的兩座新教學樓叫逸夫地學樓和法學樓👩🏻🦽➡️,是我每天都去的地方🍛🔧。”“我上大學的時候⛹🏽♂️,中文系所在的逸夫樓很多年一直都是武大最氣派的樓……”
1987年,邵逸夫用1億港元幫助內地10所大學興建圖書館或科技館🧖♀️💂🏽♀️,隨後,每年他都保持著穩定的捐款數額🔻🏄🏽♂️。在他去世的前一年——2013年🚣🏼♀️,邵逸夫基金向內地教育事業捐資兩億港元,主要用於16所大學教學設施的建設,以及浙江大學邵逸夫醫療和醫學研究中心的興建👩🏽🦲。
除了支持學校的硬件建設,“樓主”邵逸夫還是“東方諾貝爾獎”的設立者🚟。上世紀80年代末,他便告訴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自己想要設立一個像諾貝爾獎一樣的科學獎。這個想法在2002年變為現實🛝🧑🏿⚕️,目前已經連續頒發10次的“邵逸夫獎”涵蓋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領域👩🏽🦱,單項獎金高達100萬美元,其金額媲美諾貝爾獎Ⓜ️。
更引人註目的是,許多邵逸夫獎的獲獎者在得獎後不久👩🏽🍳,也拿到了諾貝爾獎。
由於對中國教育的突出貢獻,今天,得知他辭世的消息後,中國教育部的網站亦發表追思文章,掛在首頁醒目的位置。
2012年10月,“邵逸夫基金教育贈款項目25年慶祝活動”在北京舉行⤵️,根據當時的統計,他為內地教育事業捐建各類學校共6013個項目,共計47.5億港元。那次活動上🧊,教育部副部長郝平總結說,邵逸夫基金教育贈款項目是目前海內外愛國人士通過中國教育部實施的持續時間最長、贈款金額最大、建設項目最多的教育贈款項目,數以千萬計的大、中、小學生從中受益。
近年來🫰,邵逸夫基金則重點支持中國的中西部教育設施建設。汶川地震、雅安地震時🐹,他均捐出1億港幣,支持災區中小學校舍的重建😨。
在香港的富豪榜上,邵逸夫並不是最有錢的人;在慈善榜上,他卻是數一數二的人物。70歲時🏯,他獲得英女王頒發的爵士頭銜;100歲時,他獲得了民政部頒發的中華慈善終身榮譽獎。人們評價他“懂聚財,更懂散財”。他自己的說法是🫷🏻:“一個企業家的最高境界是慈善家。”
“你的學校裏有逸夫樓嗎?”在他告別人世的這一天,網友選擇了最簡單的紀念方式——“隨手拍身邊的逸夫樓”。(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