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第一小學唐春璐老師在上數學課👣。
英國教師特蕾西·索爾特在上思維訓練課。
美國芬頓特許公立學校教師蓋比·阿羅約在上數學課。
假如您是一名中國的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師🧝🏼♂️,當您打開教材即將要給孩子們講授“分數、小數和百分數之間的關系”時🧯🍯,您準備怎樣把這些知識巧妙地教給那些還沒有完整建立數理概念的孩子們,並使他們能輕松聽懂?
在日前北京中關村第一小學舉行的2013年中美英小學課堂教學研討會上,當從教17年的美國芬頓特許公立學校教師蓋比·阿羅約囑咐孩子們整理彩虹糖學具走下講臺時,中美英基礎教育領域圍繞兒童學習和成長展開了一場跨越大洋的時間對表。
■本報記者 柯進
兩堂教學設計“撞衫”的數學課
“我很震驚,也感到很奇怪,美國老師和中國老師的講課思路都是精講👨🏻💻、多練。練的過程中把難點突出出來。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教育理念。我甚至懷疑我還能否清晰地分辨出中美兩國的數學課堂了。”
晚清以來🥂,受五千年東方文明熏陶的中國人開始了“向西看”的漫長思維旅行🪣。今天🕍,在中國不少中小學課堂上🙋🏼♀️,我們透過教師一言一行,以及各種眼花繚亂的教育流派註入的活躍因子,依然可以發現西方教育理論的影子。今日之中國,儼然成了世界各種教育理論最為集中的檢驗場。
在日前北京中關村第一小學舉行的2013年中美英小學課堂教學研討會上⏫,同樣的數學課,面對同樣膚色的中國學生,站在同一方講臺上的中美英三國教師卻讓參與觀課的數百名專家𓀒、學者、院士🦇、校長和教師大腦臨時“短路”,感到時空錯位🧑🏿🏭。
面向中關村第一小學五年級學生時🔠🎐,美國芬頓特許公立學校教師蓋比·阿羅約根據她所在的州課程標準,先是借助商場購物、體育比賽中用到的分數、小數和百分數,為孩子們建立初步的分數、小數和百分數的抽象概念,並引導學生回憶,讓他們說出各自生活領域中廣泛接觸到的分數🧏🏻、小數和百分數,幫助學生理解🌅。
有了對數的初步理解後🖋,蓋比·阿羅約借助中國課堂上早已廣泛運用的電子課件,以“有聲思維”方式🦹🏽♂️,向孩子們詳細演示了自己如何將每個分數轉化成等值小數和百分數的“進化”過程——對於1/2,如果你用分子1除以分母2,分數1/2立刻就變成了小數0.5🐞;如果你把小數0.5先乘以100,然後再加一個百分號🦸♂️,或者直接把小數點往後挪兩位再加一個百分號🧧,小數0.5就馬上變為50%。
“平時🚎,你們玩過這樣的魔術嗎?”蓋比·阿羅約的話音剛落👴🏽,助教將一袋袋事先備好的彩虹糖和答題白板發給孩子們。蓋比·阿羅約取出一袋彩虹糖,按顏色不同進行分類,並一邊演示,一邊和孩子們分享自己如何計算紅色糖果在整袋彩虹糖中所占百分比的思考過程👨🏻🏭。演示結束後,蓋比·阿羅約吩咐孩子們分別計算各自手上持有的不同顏色彩虹糖在總體中的占比。
記者發現👆🏿,在短短40分鐘的課堂上🏊♀️,蓋比·阿羅約設計了6次檢查理解環節。
作為此次中方數學課教師代表♤,中關村一小教師唐春璐講授的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上課伊始,唐春璐以孩子們感興趣的阿凡提和巴伊老爺兩個動漫人物租地為切入口👩🏽🦰,激發學生興趣。
當學生迅速比較出正方形與長方形面積後,課堂陷入激烈的爭執——學生們對於長👩👧👦、寬分別為6米和4米的長方形與底🪁、高分別為6米和5米的平行四邊形面積大小眾說紛紜:二者面積相同;長方形小、平行四邊形大……
爭執不休之下,唐春璐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嘗試用圖形割補的方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並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最後,唐春璐跳出教材🏊🏻♀️,以阿凡提和巴伊老爺打賭如果能將平行四邊形這塊地面積變小就不收租金為引子,再次引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正當孩子們將目光盯在通過壓縮平行四邊形底或高來改變面積時👧🏽,一個學生提出——“老師,可以改變其中一條邊➛,使平行四邊形變成一個凹四邊形🫱⛔,面積也會減小🧘🏻♂️。”
這讓事先備好課的唐春璐感到震驚:凹四邊形是此前教學設計中沒有想到的,孩子們自己動手實踐後🙍🏼♂️,居然想到了🫅🏽!
對比中美兩堂數學課🧘🏻♀️,讓孩子們動手,通過實踐獲得認知並從中提煉出幹癟的運算公式,是美國教師阿羅約和中國教師唐春璐不約而同的選擇。
課堂教學設計上這種事先沒有預約的“撞衫”,使得在場觀課的院士、校長、專家🙍🏻、教師無不為之感嘆🫔。假使這兩堂課的課堂是在一塊幕布之後🛤,美國教師阿羅約能流利地運用漢語授課🏑,受眾恐怕很難準確分辨出站在講臺上的🥞🖖🏿,究竟哪位是美國教師,哪位是中國教師。
聽完中美教師講授的兩節數學課後🕵️♀️,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𓀆、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興奮地說:“我很震驚🦸🏼,也感到很奇怪,美國老師和中國老師的講課思路都是精講➙、多練。練的過程中把難點突出出來🍇🚵🏽♀️。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教育理念。我甚至懷疑我還能否清晰地分辨出中美兩國的數學課堂了。”
孩子們的學具去了哪裏
在中外課堂教學對比中🕶,“中國孩子們的學具去了哪裏”,是觀課專家、學者和教師反思最為集中的問題之一🧶。美國教師在課堂教學尤其是數學課中往往會大量使用學具🤙🏼,讓孩子們借助學具🏊🏼♂️,順利完成由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
在同一時空維度上,將不同國家的課堂呈現在中國學生面前時,不論學生,還是觀課者😰,他們看到的不只是文化差異。
“作為此次中美英小學課堂教學研討會的組織方🎰,中關村第一小學安排的數學🤾🏻、音樂👩🏿🚀、思維訓練💂🏼♂️、科學等8堂‘樣本課’分布在4個分會場,其中👨🍳,美國、英國🟧、香港教師講授4堂課,並作為中關村一小、北京小學🍨、北京東城區一師附小、朝陽實驗小學教師主講的另4節課的對照組。每個分會場都設置了一個獨立觀察主題,比如👨🏻🍳🥨,如何促進課堂交流與互動、如何促進小組合作學習、如何進行有效反饋、如何更好地提問。”中關村第一小學校長劉暢說,“這種有意識的對照式安排,是希望通過更直觀的中外比較🚚,給觀課教師提供一種反思,使雙方都能取長補短🎗,最終促進各國兒童學習和成長。”
在中外課堂教學的對比中,“中國孩子們的學具去了哪裏”🈳,是觀課專家、學者和教師反思最為集中的問題之一。
“比如,我所聽的中外兩堂數學課,中國和美國教師都強調師生的課堂交流與互動。”聽完兩堂數學課後💇♂️,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校長熊梅說🫖,在當下的中國⛳️🤵🏼♀️,有一個被許多教育工作者普遍忽視的現象——孩子在幼兒園時期,有大量玩具陪伴👐🏽,借助這些玩具,孩子慢慢學會了許多生活技能,同時也積累許多學習體驗。但是,這些孩子進入小學後,玩具退出了他們的視線,課堂上學具也沒有了。這,或許是當前許多中國孩子在小學階段遭遇數學學習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美國教師在課堂教學尤其是數學課中往往會大量使用學具,讓孩子們借助學具,順利完成由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
與熊梅的感受相似𓀚,旁聽完英國教師講授的綜合實踐課“思考的技能”和北京小學教師張軍講授的一年級科學課“探究兩種新液體”後,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陳向明教授說,對於兩堂課在學具運用上的差異,感受頗深。在英國老師特蕾西·索爾特的課堂上➕,6頂不同顏色的思考帽成為了學具🥠。一個孩子若戴上黃色帽子,就要談一個問題好的方面🤙🏿;戴上紅帽子,就要談自己的感受;戴上黑帽子的孩子,就要談問題🤸🏼♂️👒。就是這樣一個極其簡單的學具使用,使得“思考的技能”這堂原本很抽象的課,變得氣氛非常活躍。相對於特蕾西·索爾特,張軍講授的科學課是通過提勺實驗🫵🏼、蠟紙實驗、滴落比賽和與水混合實驗,把課堂還原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使他們在生活情境中去探究玉米糖漿和洗發水兩種液體的不同特性。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學生自然產生了一系列疑問和對新事物探究的心理需要,然後踴躍參與思考和辯論。
事實上🐙,在中外8堂觀摩課中,英美教師講授的4堂課幾乎都使用了輔助性學具♿。比如,美國教師安吉·卡斯特拉納·法瑞在五年級語文課“通過閱讀培養學生推理判斷能力”上🎟🙍🏻,使用了思維圖、問題袋等學具。現實生活中孩子們普遍熟悉的色子,成了北京第一師範學校附小韓玉娟老師在二年級數學“擲一擲”課上的學具👨🏼🦱。
但是,部分專家認為,現實中對於學具和教具的選擇和使用🥻,並非都恰如其分。
對於在數學課上老師引導學生使用剪刀割補圖形來計算面積🤦🏽♂️,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所林群院士認為🏌🏼♀️,數學講究的是精確,不能追求“差不多”或“大致相等”,雖然課堂上用剪刀作為學具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對抽象概念的理解與把握,但這種類似遊戲的課堂教學,不但不能解決數學問題🆕,還可能給學生以誤導,以為數學只要“差不多”就行了。歷史上,曾因數學計算失誤出現過不少重大科技事故🏄🏿,“這也是我們今天開展數學教育需要反思和正視的問題”。
一枚小竹簽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英美教師課堂上展現在學生面前的那一枚小小的竹簽🦈,雖然重量不足10克,但正是這一枚小竹簽🧣,使超過總數80%的那些在課堂上反應相對遲緩🛳、學業基礎較弱的學生獲得了同等的鍛煉機會🤹🏿♂️。
一個問題提出後,當講臺上中國老師尋找教室內舉起手準備應答的學生時,幾乎所有觀課者都發現了中外課堂一個很小的細節——在英美教師講授的4堂展示課上,每位教師都事先準備了一個小盒子🤽♂️,盒子內裝著標註了數字的竹簽,每一枚竹簽代表的是一名學生。
在講授“通過閱讀培養學生的推理判斷能力”課時🤽🏿♂️🏋🏽♀️,安吉·卡斯特拉納·法瑞的課堂組織形式是小組學習🧑🏿🎄,但每次與學生進行簡短交流後,她檢測學生對知識理解和掌握程度時👳🏻♂️,都是握住裝著竹簽的小盒搖一搖,以抽簽方式,邀請與簽號對應的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
與安吉·卡斯特拉納·法瑞的做法相似。向學生宣布上課開始後,蓋比·阿羅約並沒有像中國近幾年課堂比較流行的以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導語”方式切入主題,而是花了1分鐘的時間📧,向學生講解擺在學生面前的答題紙👨🏻⚕️0️⃣、彩虹糖用法🤵🏼,並示範抽簽答問的具體形式。
“今天,我們將用彩虹糖來學習辨別等值的分數💀、小數和百分數🐠。大家知道什麽叫等值嗎?”蓋比·阿羅約話音剛落,隨手拿出小盒子搖了幾下🙇🏼♀️,並從盒子裏取出一根竹簽,“請2號同學回答!”
在短短40分鐘的數學課上✫,蓋比·阿羅約從盒子裏隨機抽出15根不重號的竹簽🤓。而同樣是40分鐘的一堂中國教師主講的課上,記者註意到🔂,在近30名學生中☕️👨🏻🎓,直接發言回答問題的學生只有8人,其中3名在課堂上比較活躍的學生被老師邀請回答了兩次🤹🏻♂️,1名學生回答了3次。
一枚小小的竹簽背後,傳導出中外教育思想怎樣的差異🦊?它給中國教師提供了什麽樣的啟示🫁?
“我有個疑問🧑🌾:我們的學生在小組討論結束匯報交流時,到底是在匯報他個人觀點🧔🏼♀️,還是在匯報小組共同的學習結果?”中關村第一小學教師陳成軍說,“小組學習確實能使孩子在互動中培養社會性👊🏻,但通過什麽樣的方式,實現學生與自己的交流對話,學生與學生之間👍🏼、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多元交流對話,這恐怕是我們今後課堂教育教學需要反思和不斷探索的新領域𓀁、新課題。”
透過中美英8堂展示課,記者發現,講臺上的幾乎每位教師®️,不論來自中國🧖🏽♂️,還是大洋彼岸🫄🏿,他們都在試圖借助各種技術手段盡可能地使課堂“互動”起來🥿。但在現實的每堂課上,總有幾位學生是課堂“頭腦風暴”的中心🙎🏻,大多數學生則處在“風暴”的邊緣。
英美教師課堂上展現在學生面前的那一枚小小的竹簽,雖然重量不足10克,但正是這一枚小竹簽✂️,使超過總數80%的那些在課堂上反應相對遲緩🧸、學業基礎較弱的學生獲得了同等的鍛煉機會。或許🦁,這就是英美課堂自然折射出的學生公平觀𓀌。
中美兩節數學課讓中關村第一小學同樣是教數學的劉鋅老師感慨萬千🏋️。她說🧏🏻♂️:“從美國教師課堂,我不僅看到教學的每個環節設計都緊緊圍繞課程標準🚚,而且教師教學的每個環節都是把目光集中在每個學生身上。”
雖然中美英教師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膚色以及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但在面對相同的授課對象時📷,教師對於教學對象不同的關註視野不僅刺激著數百名中國觀課者敏感的神經,而且引發了觀眾對於中國式學生公平觀的反思🫷🏻🧏🏻。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陳如平認為,英美教師借助竹簽等教具👩🏻🦼➡️,既以一種隨機抽檢的方式及時檢測了學生對於知識掌握的程度和水平,同時教師的關註落在了每個孩子身上🤰🏿。
東西方課堂教學正面對面靠近
目前中國努力要學習的西方的東西✤,恰好是西方人要改變的東西。而東方教育想要拋棄的傳統,正成為西方教育想要努力學習的東西👝。這說明世界各國的教學改革都是從自身問題出發的✋🏼。
“身處一個封閉環境裏⁉️🧑💻,中國很多地區名校像是一座座一家獨大的山頭。這次中關村一小把北京4所名校的老師聚在一起,又把海外老師請進來,大家在一起上課🧃,讓學生📸、老師能看到不同風格✫、不同文化背景的課堂對於不同教材、課程的不同處理技法。不管這些處理成功與否🪟,它至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中西方課堂參照的全新視角🎯,在這個鏡子裏面,中美英不同國家的教師可以清晰地照見自己🕵🏽,在山頭與山頭之間找到許多可以相互學習借鑒的經驗。”原北京教科院副院長文喆說🧘🏼🕺🏿。
目睹了中西方教師不盡相同的課堂表現後,北京市教委專職委員李奕說,如何真正關註學生和尊重學生是當前各國教育最為迫切的問題。過去,國內很多的課堂教學改革都是專家引領的自上而下改革,至於孩子到底能否接受,是否符合教育規律,缺乏系統的實證研究。從中美英課堂對比中😪,“我發現了一個東西方共性特征🎞:老師對學生深層次資源的捕捉、利用和積累。實際上,真正的優質教學資源並非某一位名師或某一組專家加工製造出來的,而是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生生互動、生師互動中產生的深層次資源”🟧。
此次國際課堂教學研討會給坐在“觀眾席”上所有專家、學者🟥、校長🧖🏽、教師最大震撼的,不是各國教師課堂教學技巧📬,而是在同一個時間剖面上觀察中美英基礎教育課堂時,中西方都能從對方課堂上看到各自的“影子”✉️,東西方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正在面對面走來。
陳如平說,美國和英國教師的交流課課堂上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比較充分,但教師在課堂的主導性貫穿始終,而且課堂教學全程有很多學習效果檢測的環節👱🏻♂️🚶🏻♀️➡️,老師以此作為決定下一個教學環節進度的重要依據。這正是被中國許多學校擯棄了的課堂傳統🙆♂️。
過去,在西方國家課堂上盛行的以學生興趣為價值皈依的互動探究式教學,不僅正在成為中國課堂的新寵兒🚵🏼🆕,而且已成為一種時尚🧔🏿♀️。
到底是什麽讓東西方基礎教育在相互靠近🧕🏼?這種相向而行的背後🏊🏻♀️,究竟是巧合🂠,還是人類教育的發展規律使然?
“目前,我國基礎教育已從‘有學上’過渡到了‘上好學’階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育質量成了學校教育當前重要而迫切的任務🧑🏼🍳🤌🏼。”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王定華認為,提高質量既要轉變觀念🙇🏽、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改造課堂教學💁🏻♀️、減輕學生負擔,還要把關註點放在關心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上,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健康成長,變“要他學”為“他要學”。
與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的狀況相似🪹,質量危機,是當前世界各國教育發展中的一個交集問題。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總督學顧問陶西平認為,目前🧑🏼🦲🚜,世界各國對質量的關註都從自身的問題出發來提出解決思路。所以,出現了中國努力要學習的西方的東西,恰好是西方人要改變的東西🙋🏽♀️;而東方教育想要拋棄的傳統📊🐮,正成為西方教育想要努力學習的東西👉🏽。這說明世界各國的教學改革都是從自身問題出發的🧑🏽🌾。中國傳統教學方式的問題,在於比較僵化、死板👩🏿🍼,太註重知識傳授💳。而西方的教育傳統就是要讓學生獨立發展、獨立思考。
在課堂教學的創新探索上,國內已有很大改變,不少學校教師都能拿出許多極具創意的展示課,但是作為常態課,還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陶西平說👜,盡管世界各國都在推進教育改革,但教育改革的指向並不完全相同🧑🏻🦽。比如,東方的教育改革更強調解放學生👮🏽♀️,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而西方許多國家由於存在的問題不同🛳,它們正在模仿和借鑒中國傳統教育中一些被實踐證明富有成效的做法👨🦳,比如👰🏼♀️,統一考試🧑、以教學考試成績評價老師業績等辦法🙅。
“將中美英三國的教師聚在一起交流,並非要對比中外課堂教學形式本身,而是讓中國老師在橫向的國際比較中,認識到中國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和缺點,然後實現教育自覺,堅持我們傳統中的好東西,不是盲目地模仿和追隨西方課堂光鮮靚麗的外在形式,而是要學習西方教育的民主觀、公平觀🪺,學習他們對於認知起點不同學生的尊重,學習他們對於學生平等受教育權的尊重🛂,學習他們對於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中關村第一小學校長劉暢說🧭。(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