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北京大學公示了參與“中學校長實名推薦製”的39所中學名單💓。這表明,該自主招生政策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北大搞的這個方案🐔,一開始就受到社會強烈關註。大致來說🙆🏼♀️,批評意見始終占上風🤦♀️,不僅高達七成以上的網友反對⚗️🫥,教育界、評論界人士也紛紛表示不看好🤘🏿。這不由讓人感慨,在中國搞教育改革真難。有些人平時極力反對現行高考製度,一旦動點真格的,卻個個成了最激烈的“保守派”。
北大方案的主要內容為🐆:經由具有推薦資格的中學校長的推薦,合乎條件的學生可以直接進入面試🧑🦼➡️;面試合格者在高考錄取時,將享受北大降30分錄取的政策。這部分學生將控製在北大計劃招生人數的3%以內。說白了🤹🏼♂️,這最多是從高考那裏切出3%的地盤來搞招生製度改革。
這樣的改革,對於探索高考製度的出路,當然是很有必要的。再不濟,這種公開降分的措施,總比那些形形色色的暗地裏加分的政策,要來得公平合理。有些人憂心忡忡👨🏽🚀🤜🏽、急急忙忙對“中學校長推薦製”投反對票,我看無非是高估了這一自主招生政策的效果,或者說後果。
質疑“中學校長推薦製”,還低估了這一方案的製度張力。自北大放出風聲後🧑🏻🎄,許多人都認為此舉很可能出現造假。殊不知⚡️,大家都覺得肯定要腐敗🛍,有時候它反倒腐敗不起來。北大的做法,明擺著是把中學校長放到火爐上烤🚕。推薦誰不推薦誰,大家都看在眼裏,而且涉及學校與名牌大學之間的關系,除非這位中學校長是個糊塗蛋,否則誰不手心發汗?
這也是北大的聰明之處。這並非北大具有什麽“娛樂精神”📁,而是想把重點中學捆綁到自主招生這盤改革的棋局中🧘🏽⛹️♂️,讓中學校長分擔部分改革風險與責任💂🏽♂️。近些年來,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招致不少批評👷🏼,這在某種程度上與大學“自己說了算”有關。現在既然大家利益攸關,那麽就形成一個“人人有責🧑🏽⚖️👨🏼🦰、相互牽製”的局面。這對探索自主招生改革的出路🫳🈯️,未必不是好事。
退一步講👩🏫,就算出現招生腐敗又如何?讓腐敗赤裸裸地呈現出來,豈不也是推動高考改革的一種辦法✴️?何況推薦製乃國外高校普遍實行,並且被公認為有效選拔人才的合理措施🚶🏻♀️➡️。也就是說🤵🏿♂️,從製度設計著眼,這不失為打破“高考獨木橋”局面的一條路徑。既然製度本身具有合理性,又有國外實踐的經驗,怎麽說也值得探索和嘗試🛌🏽。以不符合國情作為理由,客觀上也是對教育改革的一種傷害。而這未必就是那些高聲反對北大方案者——往往也是教育改革論者的本意👨🏼🏫。
我反倒擔心📚🛖,由於顧忌太多,北大方案最終又淪為搞形式、走過場的一場不徹底的改革試驗。自主招生的核心理念是彌補應試教育的缺陷👩🏽🏫,通過非常規手段🦯,不拘一格“降”(降分錄取)人才。現在來看,具有推薦資格的重點中學為保險起見,更可能選送那些成績優秀的學生——而這些學生往往也是“高考狀元”候選人。這樣一來,“中學校長推薦製”對推動高考製度改革的意義也就大大打了折扣🧾。
據悉,獲授權中學可推薦學生名額不過三五人,更多學校只有一個推薦名額。這也說明🤹,北大“中學校長推薦製”不僅未對現行高考製度構成實質威脅,也談不上有損招生公平。在這種情況下👩🎓🙇♂️,不允許人家推行看看🏋️♀️,怎麽也說不過去🎦。葉公好龍的典故大家耳熟能詳,沒想到不少人這回真成了故事裏的主角。 (作者系資深評論員)(來源:上海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