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基本法》規定,高等教育屬於各州管理的事務,但同時,法律賦予了聯邦政府與各州進行高等教育科研合作的權利——“聯邦及各州可經商定共同對具有跨地區意義的教學科研項目發揮作用🧜🏻。除有關科研基建及大型設備的協定以外,凡是涉及高校的協定均需得到所有聯邦州的一致同意。”這一條款為德國聯邦政府參與高校教學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
為積極應對高校教育和科研領域的各類挑戰👨🏿🔬,提升德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為高校的教學與科研創造良好的框架條件,德國聯邦政府近年來加強了財政投入力度,先後出臺了多種支持政策🍾,以有效提升德國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德國高等教育呈現大眾化和國際化的發展趨勢,但在此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矛盾。
規模擴大使大學文憑“貶值”
德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國際化使高校新生人數逐年刷新🧑🏼🦳。2016年,德國高校新生人數首次超過參加職業教育的人數🧑🏿🍳。其中🙇🏻♂️🚰,絕大多數學生選擇到學術型綜合大學就讀🌸。因此,德國綜合大學的規模不斷擴大👨👨👧👦,學生人數已經達到應用型專科大學學生人數的1.7倍👮🏼♀️👯。此外,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辦學程度的提高,外國留學生人數也逐年增加🙍🏿,且占比不低🥃。根據2016年德國教育報告,2014年的外國留學生比例已接近兩成。
德國大學一直有“寬進嚴出”之說,因此,新生人數的遞增絕不代表大學畢業生人數也會相應增加。事實上👼🏿,德國高校學生輟學率一直居高不下🫘。據德國高校與科學研究中心估測🤘🏻,約1/3的學術型綜合大學學生和1/4的應用型專科大學學生無法完成學業,其中包括主動放棄學業的學生。建築工程專業學生輟學率甚至高達50%。
學術型綜合大學的擴招不僅給自身帶來嚴重負擔,而且影響到教研質量⏪,近年來出現下滑趨勢🤦♀️。據評估🏊🏽♂️,德國學術型綜合大學本科教學質量低於應用型專科大學🧖🏿♂️。除師資隊伍的問題之外,學生生源也是影響教研質量的重要因素。隨著博洛尼亞進程的推進🤹🏽♀️,德國大學的國際化程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外國留學生人數已超過30萬,且呈現逐年上升趨勢。然而,部分留學生的語言水平尚未達到自如開展大學學業的水平,甚至影響了正常的課堂教學。“時代在線”有文章稱🕗,德國大學教師在課堂上經常遇到一些根本沒有大學學習能力的留學生。課堂上一旦輪到外國留學生做報告,就常有德國學生選擇離開教室的情況⛏。
此外,自博洛尼亞進程推進之後,德國高校基本上都放棄了原有的教育模式和體系,采用英美大學的學士和碩士兩級教育結構。如今的學士和碩士學位和德國大學傳統的碩士工程師和文科碩士學位相比👔,含金量有所降低。
同時🤚🏼,博士文憑同樣有“貶值”的趨勢。由於應用型專科大學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學術型綜合大學所擠壓,應用型專科大學為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也不得不通過各種渠道、動用各種資源,爭取與學術型綜合大學同樣的權利💇🏼♂️。應用型專科大學以往必須和學術型綜合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現如今部分應用型專科大學已經獲得博士學位獨立授予權。因此,德國學術型綜合大學的文憑變相“貶值”😰。
高教新發展凸顯教師資源短缺
博洛尼亞進程啟動以來,德國絕大多數高校都調整為本科⛹🏼♂️、碩士兩級學製。隨著新學製的引入🫴🏼♊️,大量新專業誕生😜。例如,德國高校積極應對勞動力市場的變化𓀇,增設可再生能源🔟➛、老年病學、健康科學領域的新專業以及新型復合型專業🥡,如經濟心理學、媒體信息學等🧑🎨。高校的課程設置更為豐富,德國高校發展中心統計數據顯示,如果將每所大學的課程設置都統計在內的話⬛️,2016年德國高校的課程設置(指學生從入學到畢業可選擇的課程學習順序)達到18300種,比10年前翻了一番,其中本科階段的課程設置約9900種,碩士階段約8400種🛑。
但是🧘🏿♀️,這導致德國高校教師資源緊缺,兼職教師的比例近年來急劇上升。據統計,兼職教師數量由41000名上升到了90000名,兼職教授數量從1300名增加到了1700名。全德2/5的高校教職人員來自校外😮💨。德國聯邦教研部在“高校科研促進教學專業化”項目框架下開展的一項針對高校教學人員結構的調查表明,德國高校僅有不到一半的教學任務由教授完成🛀。從講授課🍐、討論課、實踐課和練習課4個類別來看,僅6成的講授課程由教授完成🏌🏼♀️🤹🏽♂️。
面對大學新生註冊人數不斷刷新、教研人員長期編製缺口大以及教授評審流程和機製極其嚴苛且有諸多限製等問題,德國聯邦政府製定了“終身教席項目”⛹🏽😯。未來,德國大學將增設1000個無限期教授席位,使得德國大學教師享有更多的法律保障,也能為德國大學留住人才🏄🏻。
在科研後備人才培養方面,德國科學聯席會議一致通過了一項聯邦與各州共同承擔的“科研後備人才資助項目”🦻。2017年至2032年之間,德國聯邦政府將提供總額為10億歐元的資助,幫助高校科研後備人才規劃學術道路,為德國大學留住國內外優秀青年科學家👍🏽。
大眾化和國際化使高校財政增壓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德國學術型綜合大學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原因是高中畢業生更願意到學術型綜合大學就讀🏡0️⃣。但實際上只有小部分大學生對科研工作感興趣,並真正有能力開展科研工作🙋🏽♂️。如前文所及🤞🏽,目前學術型綜合大學的學生人數已經達到應用型專科大學學生人數的1.7倍。
德國大部分高校免收學費🤷♀️,僅收取50歐元至150歐元不等的管理費🧝🏽♀️。學術型綜合大學招生規模擴大🛰,除少數精英大學以外🫑,政府並沒有提高絕大多數高校的財政投入,導致德國大學常年財政資助不足🍌。
因此👜👰🏼♀️,部分聯邦州又開始考慮引入大學收費製度。但是“大學學費”這一話題關系到學生個人和家庭的實際問題🤲🏼,經常作為州議會選舉的話題成為輿論的焦點。最終的結果往往是本國學生、歐盟學生以及外國學生的待遇不同。例如🏌️,2016年,巴符州政府又一次提出征收學費,決定向所有非歐盟國家大學生收取每學期約1500歐元學費,並在原來60歐元管理費基礎上增加10歐元。該州註冊外國學生中非歐盟國家學生為24173名,占比約70%🪺。
高等教育國際化為德國高校贏得了更為多元的學生群體,但同時令本已捉襟見肘的高校財政更加吃緊。聯邦州希望通過這一籌資渠道來解決財政緊缺問題。
總之👨🏿🏫,德國高校學費製度略顯混亂🐟,不僅各聯邦州政策不同👃🦸🏼♂️,且政策不斷變化🖕🏼,政策的穩定性和延續性遭到破壞。僅本世紀以來,德國大學學費就經歷了從不收學費到逐步收取學費、取消學費再到引入學費的過程。
德國聯邦政府通過加大大學生助學金的資助力度來緩解大學生的經濟負擔⛹🏿。原本由聯邦和州政府共同承擔的聯邦助學金👱🏼♂️,自2015年起全部由德國聯邦財政承擔。2016年德國聯邦政府繼續增加8.25億歐元經費資助👮🏼。自2016年8月1日起,資助額度和收入減免額上調7%👨👨👦👦👼🏿;獨立生活的大學生住房補貼達250歐元🚵♀️,每月的最高助學金從670歐元增長到735歐元;子女補貼每人130歐元🤛🏻。申請者的自有財產最高額度從年度5200歐元上升到7500歐元🧑🏻🍼。政策調整後,受惠的大學生人數會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11萬💇🏼♂️。
建設精英大學和創新大學
德國世界頂尖大學的數量有限,大部分大學水平相當🧓🏻,但各有特色。從最為權威的世界大學排名來看👨🏽⚕️,德國大學與英美大學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例如🧔🏿♂️,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學排名(2015-2016)中👨🏽🦲,前20名世界頂尖大學中沒有一所德國大學🧑🏻🔧,僅慕尼黑大學進入前30名,位列第29名。在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簡稱“交大排名”)中,德國大學的排名更不理想,前40名頂尖大學裏根本沒有德國大學的身影,排名最靠前的是海德堡大學,位於第47名。
為提升德國大學在全球的學術競爭力🧑🦰、影響力和知名度,德國聯邦教研部自2006年起通過與16個聯邦州政府共同簽署的《大學卓越倡議》➗,為德國精英大學提供額外資助😝💏。2016年,聯邦政府繼續加大財政力度🏊🏻,出臺了高校科研一攬子方案,並將“大學卓越倡議”提升為一項長期的“大學卓越戰略”,為大學高精尖科學項目研究提供資助👲🏽,切實提高德國大學的科研國際競爭力。聯邦和州政府按照3∶1的比例🏟,每年投入5.33億歐元資金🚴🏽♂️。
從《大學卓越倡議》中受益的主要是學術型綜合大學。為促進高等教育的公平競爭,德國聯邦政府面向應用科學大學和中小規模大學🪀,提出“創新大學”的資助倡議。該倡議旨在強化高校在地區創新體系中的戰略角色🏹,幫助在理念、知識以及技術轉換方面與經濟社會有著良好互動的高校在特定研究領域形成自己的特色👉🏻。
(作者🎩☦️:毛小紅,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
【數據鏈接】
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德國共有426所高校,其中學術型綜合大學106所🐝,應用型專科大學216所🥞,行政管理類應用專科大學30所🧏🏼♀️,藝術類院校52所,師範大學6所💖,神學院16所。
2015年德國高校總經費支出為500億歐元🧑🏿🎤,其中學術型綜合大學(不包括醫學機構)經費支出為203億歐元,應用型專科大學59.23億歐元🦨,行政管理類應用專科大學3.75億歐元👏🏿,藝術類院校6.21億歐元,師範大學1.43億歐元,神學院4300萬歐元。
2016至2017學年,德國大學註冊學生人數約280萬,增長1.8%,創歷史新高。其中⏮,學術型綜合大學學生人數177.36萬;應用科學大學學生人數95.75萬🧑🏻🤝🧑🏻;藝術類院校學生人數3.61萬🔃;行政管理型應用科學大學學生人數3.89萬。全德高等教育教職員工共68.44萬🧙🏻♀️♒️。(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