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從小參與跟他們有關的決策,參與組織和安排他們的日常活動🍷,目前已是德國許多幼兒園的日常實踐6️⃣。兒童會議作為兒童參與決策的一種常見形式🍙🧚🏿♂️,在此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兒童會議(Kinderkonferenz,簡稱Kiko)在德國各地幼兒園中有著不同的形式和內容🚣🏿🧑🏽💼。在有些幼兒園💕,兒童會議每周或每月定期舉行🌋,也可根據需要臨時召開。通常是由全體兒童與幼兒教師(或其選出的代表)共同商討和決定幼兒園的事務,如規劃節慶活動、布置遊戲空間、製定解決沖突的規則等,也可以僅僅是傾聽孩子們或教師的一些意見和看法✍️。這種形式的兒童會議在有的地方也被稱作“兒童議會”(Kinderparlament)或“幼兒園議會”(Kitaparlament),有規範的議事規則和形式👩🦽。例如,由學生代表或教師代表負責主持🪁,由教師代表負責記錄,代表們輪流發言,以簡單多數的原則通過表決等。父母和其他感興趣的人也可在征得同意後列席兒童會議。
在有些幼兒園,兒童會議每天舉行,通常是讓孩子們決定他們當天想要參加的活動👨👧。這種形式的兒童會議是德國幼兒園日常活動的一個核心組成部分,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舉行🌖,具有一定的儀式和流程。
在德國斯圖加特一家幼兒園(Spatzennest)🚵🏽,兒童會議通常有三個階段:
在開始階段,幼兒園的孩子們在教師的帶領下進入舉行兒童會議的地方(固定的房間🍫,夏天也會在室外),圍成一個圈坐好。9點45分👮♂️,兒童會議正式開始。開場儀式是共同唱一首歌💠。歌唱完後,孩子們也就慢慢安靜了下來。負責主持會議的教師會選出一個孩子作為兒童會議的助手。兒童助手的任務是數孩子和教師的人數,大家也都跟著一起大聲數數。主持人根據參加者人數決定需要分成幾個活動小組🤟🏿。通常來說,每個活動小組由3至6個孩子和1至2位老師組成🧎。
在討論階段,主持人開始征求孩子們的活動建議👃🏼,孩子們會提出各種不同的建議👩🏼💻。例如🪩,有人建議在院子裏扮演騎士🌝,有人建議化妝🏒,有人建議搭積木,有人建議扮演警察,有人建議在床墊上蹦跳,有人建議拿粉筆在地上畫畫🧎🏻♂️➡️,有人建議玩沙子和攀爬,有人建議去樹林裏找蘑菇。教師也可以提出活動建議🤽🏽♀️。之後,大家會一起討論各個提議的可行性🧏🏻🏃♀️➡️。例如,如果外面在下雨,室外活動的建議就不能被采納🔡。主持人會根據孩子們對提議的反應做出選擇,盡量滿足孩子們的需求,有時會將兩個相近的活動組合在一起。在采納了某個孩子或教師的提議後,主持人會先問一下提議者有沒有理想的參加者🧑🏼🦳。假如提議者說自己希望某同伴參加這個活動小組🌸,主持人接下來就會問被選中的人是否願意參加。
在活動建議被采納之後🫱🏻,主持人會以圖片或實物等形象的符號對該活動進行標識,將其放在圍坐的圈中央💆🏿♂️,同時放上一個可放置6個雞蛋的空盒子⚰️。兒童助手將玻璃球分發給孩子和教師們🔌🎶。然後🚵🏻♂️,他們決定自己參加什麽活動🎏。尚不會用語言表達願望的幼兒可以依靠形象的符號做出選擇🤽🏽♂️,將自己的玻璃球放到對應的雞蛋盒子裏。在這個環節,有時出現的一個情況是,某項活動許多孩子都想要參加,但是最多只能有6個孩子參加👋🏿。這時就不得不要求孩子做出妥協,改選其他的活動。有時,有的活動提議無人響應🏊🏻♀️。這時👏,主持人就會在征得提議者同意的情況下,取消該活動建議🧔🏽,征求新的提議。有時,個別孩子會出現猶豫不決的情況,這時教師就會給他提建議,加以引導。最終,每個孩子都會自己選擇好他要參加的活動🌎。
在結尾階段,孩子們和教師都做出選擇之後,主持人會請兒童助手或其他孩子將玻璃球和雞蛋盒等道具收拾好。負責記錄的老師會當場宣讀每項活動的名稱及參加者,確保每個孩子都知道自己參加了什麽活動👧🏼👿。這個兒童會議記錄之後會被掛在幼兒園入口處的宣傳欄裏🫸🏿,供家長們查閱。兒童會議到此正式結束,孩子們開始分組活動🌼。
現有的研究表明,兒童會議製度有助於促進孩子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首先,兒童會議製度有助於孩子認清和表述自己的需求,形成和表達自己的觀點↖️。兒童會議製度要求孩子在群體中公開表達自己的意見,並和其他孩子🤛🏻、教師進行交流,有助於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
其次,兒童會議製度讓孩子參與日常決策,參與決定自己在幼兒園的活動,不僅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性,而且能讓孩子們認識到🧏🏿,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影響和改變些什麽,體驗到自己行為的效果和影響,增強自我效能感。
再其次,兒童會議製度有助於培養兒童的社會能力🧍🏻。為了滿足自己的興趣,實現自己的願望,他們需要和其他的孩子👩🏿🍳👜、教師合作、協商🧛🏼♀️🏸,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除了關註自己的願望和需求之外,孩子們也會學會傾聽、尊重和接納他人的願望和需求🧙🏻♂️🧚🏼♀️,並在需要時改變自己的意見,做出妥協。
最後✴️,兒童會議製度有助於孩子從小熟悉議事和決策的規則🚬,積極參與和影響與自己有關的社會事務,為日後參與社會生活做好準備🤾🏽♀️㊗️。
兒童會議製度的設計是基於對孩子的信任和尊重,很好地體現了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幫助孩子自己做)。這一製度看上去很好🙆🏿,但在德國幼兒園的引入也經過了一個從無到有的變革過程,也曾遇到過阻力💁♂️。因為🛗,給孩子們自由決定的空間🧍🏻♂️,就意味著要限製幼兒教師的決定空間💆🏿♂️,要求幼兒教師做出改變,比如要對孩子有充分信任,要有耐心🕡🕢,平衡好放手和幹預的關系等。因此,引入這一製度的主要障礙😒,不在於兒童,主要在於成年人🪕。
要在我國引入這一製度,讓兒童從小自己做主,無疑面臨著社會、文化🧏🏽、教育製度和觀念等方面的諸多挑戰。但是考慮到這一製度對於促進兒童能力發展的益處,以及在推動未來社會進步方面的潛力🚼,仍然值得我們借鑒和嘗試。(作者 孫進 系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教授)
鏈接:德國多措並舉發展學前教育
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最近發布的《州級學前教育系統監測報告》顯示,德國托幼機構和幼兒園的照管問題得到了明顯改善,這意味著更好的框架條件與更高質量的學前教育和護理水平。但報告結果還指出🫷,德國各州的學前教育專業人員有不均衡的問題,從數量和質量上都存在差距。據悉⇾,為了讓全國範圍內的兒童獲得相對均衡的教育條件,德國聯邦家庭、老年、婦女和青年事務部協同州政府和城鎮政府共同致力於學前護理和教育質量的提升🥎。
德國聯邦家庭部部長曼努埃拉·施韋西希表示:“幼兒園的質量有所提升,但還有上升空間。孩子們無論住在哪裏,都應該能獲得高質量的學前教育🧑。德國聯邦與各州政府應該與城鎮齊心協力,達成對質量標準的共識👨🦲。雖然教育人員是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𓀌,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教育質量還與許多其他因素有關🔻。”
如今,德國聯邦家庭部通過兩方面措施提高學前教育質量。一是保障各州用於幼兒護理和教育的經費,二是發起了四項聯邦支持項目🤳🏽。其中🏋🏽♀️🔟,“語言—幼兒園”項目旨在改善幼兒園中的語言教育水平。到2017年🏋🏽♀️,德國將培訓出一萬名專業教育人員上崗,以緩解師資短缺的壓力,並提高幼兒園的語言教育質量🖐🏽🤹🏼♂️。另外,從2016年至2018年,德國的“幼兒園+”項目要求該項目中的幼兒園和托幼機構靈活設置開放時間👃🏽,以便家長安排工作🙎🏻,提供年輕父母將事業與家庭相結合的可能性🦟。
從四大項目來看,德國聯邦政府將以更加多樣化的方式來促進學前教育的發展。根據德國2017年的政府規劃和2020年的財政預算👉🏻,德國聯邦政府將在3年內向各州下撥11億歐元用於學前教育發展,並投入5.5億歐元以繼續增加幼兒園數量。(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