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關於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明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還指出要發揮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指導作用。在筆者看來,教育責任重大,非學校一家所能獨立完成👩🏽🎓,必須和家庭聯合起來,才能促進兒童的更好發展。
筆者去年在加拿大訪學🪝,對國外教育關註較多。很多加拿大小學在新學期開始一個多月後舉行的“三方會談”,可以視作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進行銜接的有效方式🧑🔬,值得我們借鑒😦。
哪三方——學生主體✪、學校引導、家校聯合
所謂“三方會談”,顧名思義,是學生、家長和老師共同參加的一次會議。會議通常持續半個小時,主要內容是學生向老師和家長分享他們在學期開始一段時間內所取得的進步👩🏿🔬,並且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設定新學期的學習目標🙏🏼。
相比傳統的家長會,三方會議讓學生直接參與到會議當中🧑🏽⚕️,目的是提升學習者的主體意識💈👩👦。學生的角色是學習者,但這一角色不是由外部強加的。學生、老師和家長三方平等地坐在一起,圍繞學生的強項、弱項和要取得的目標進行討論,使學生更為明確,他們是學習的主體👨🏼🌾,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學校是會議的召集者💆🏽♂️,起主要的引導作用🤛🏻。老師提前給家長發送會議邀請函🧔🏼,感謝他們的支持,提醒家長在網上預約會議時間,並且提供必要的相關信息。同時🧛🏽,老師會指導和幫助學生準備在會議上要呈現的作業🗼、自我和他人評估材料,確保學生對其學習的進展有較好的理解,並提前與學生討論會議的進程🤙🏻。家長通過孩子所展示的作業等材料🔡,分享他們學習進步的喜悅,同時了解他們的不足;更為關鍵的是🧛🏿♂️,家長參與到促進學生發展的任務中,為日後積極支持和配合孩子實現學習目標做了充分的心理準備。
談什麽——目標驅動、因材施教
會議的主要內容是❎,分享和祝賀學生在學期開始的近兩個月裏取得的進步,分析學生的優勢和不足,並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定新學期的目標💂🏽♀️。
目標的內容很廣泛,可以涉及讀寫、數學、科學🏊🏿、體育等各個學科🧑🦽,甚至學習習慣🏊🏻、學習技能✋🏿。但目標的設定很具體🫸🏽,這樣才能便於學生理解🤘🏽,可測量🧚♀️、可實現。比如,不是泛泛地說🚼,“我要提高我的閱讀能力”🕵🏻♂️,而是說,“我要在一個月內讀3本100頁的章節小說”😇;不是說👨🏼💼,“我要提高我的寫作能力”🔐,而是說🈸,“我要學會怎麽更好地銜接段落”。越具體的表述,越便於學生理解🙆🏻,也就越容易檢驗目標完成的情況。設定的目標還包含具體的時間信息🤗,即在多長時間內實現目標🏃♂️🎗。
根據個體的學習特點,學校以“一對一”的形式進行討論並製定目標,體現了因材施教的特點。縱使各個年級有根據兒童年齡和認知發展特點所製定的大綱和學習目標,但由於個體差異的存在📚,不同學生在不同學科上的發展先後和速度勢必不同。
因此🤠,不把班級的學習目標強加到個人身上🙇🏻♂️,而是尊重個體的發展特點,這樣的目標才能更有針對性。
怎麽談——支持鼓勵為主、註重後續評估
會議以哪一方為主導,可能會因年級不同而存在差異。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老師的主導作用更為顯著;在三四年級,學生的參與能力增強🪜,提前自己準備要在會議中展示的作業🌏、作品等;到了五六年級🤾🏼♀️,學生則有望在會議中承擔主持人和主講人的角色。
對於學習💸,學生比任何人都更有發言權。國外研究也顯示,學生進行匯報是提高其成績的最有效的方式。在會議進行過程中,老師根據專業知識🧋,及時進行點評👨🏼🍳😩,補充學生陳述中不夠清楚的地方;鼓勵家長提問和發表意見,確保會議順利進行。家長則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重新理解學習😐;對於學生所報告的任何信息,家長可以在合適的時候進行提問,以積極的態度回應,以鼓勵為主。總之💠,會議要確保三方為了一個統一的目標——促進學生的發展🤹,商討有效的方案🙎🏻,而不是評論甚至批評學生。
學校在提前發出的邀請信上也會明確指出,“三方會談”不是評估學生,也不是讓家長找老師要分數,更不只是家長和老師之間的單純交流🏋🏽♀️。
會議結束後,討論的主要內容會寫到紙上,三方簽字🤽🏽♂️🖱,各持一份⚓️。老師會及時跟進🧝🏽♂️,圍繞會議討論形成的目標,與學生再次進行討論,聽取學生的反饋👨🏽🚒🎱,支持學生下一步的學習。家長也是積極的輔助者,有的家長把會議紀要貼到墻上或冰箱上,提醒孩子早日實現目標🈶🧑🏽🍳。
會議一般在每年的10月底、11月初進行,會上所設定目標的實現情況將成為次年2月和6月學校所出具的評估報告的重要依據🎿。加拿大初級教育階段沒有考試,沒有一把丈量所有學生的統一“尺子”,因此學生在通過一定階段的學習後是否實現了之前所設定的目標,是衡量其進步的一個重要指標。
可見👋🏽,“三方會談”力主實現學生、老師和家長三方的公開對話★。通過會議🎻,父母和老師可以增進對學習者的了解,分享信息,並在如何促進學生發展上形成共識,從而實現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銜接⚃。最重要的是,會議增強了學生作為學習者的主體和責任意識。只有學生👍🏿、老師和家長像一個團隊一樣合力共進,學生才可能取得最大的進步。(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