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首個致力於教育領域的創新和創造性行動國家化平臺——世界教育創新峰會(簡稱WISE)⛹🏻♀️💂🏿,專門就“教育如何與現實世界接軌”進行調查🧑🏼🚀,該調查於2015年8月6日至31日實施,網上問卷調查覆蓋全球WISE社區149個國家的1550名成員🚕,他們包括教師、學生🌹、應屆畢業生🎣、教育政策製定者以及與WISE在教育改革問題上合作多年的企業人員👝🪔,調查結果令人深受啟發。
直面未來教育五大挑戰
WISE2015年教育調查報告給我們傳達了這樣的信息,市場和就業環境隨著時代發展正在飛速變化,教育發展必須跟上現實世界的節奏🧫。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對教育有一個更為寬廣的理解,教育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發生在課堂內的知識授受,它與各方都產生著愈發密切的聯系,連知識本身都變得越來越具整合性和整體性🌖。為了學生在畢業後能夠高效地勝任工作、在現實世界獲得成功,需要學校、政府📨、企業和社區各方的通力合作。
但是,目前的教育發展狀況似乎陰雲密布,各國都在面臨同樣的挑戰。以WISE教育專家最為關切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質量為例,67%的人認為“差強人意”或“差”,只有30%的人評價“優異”或“很好”。相對來說,他們對高等教育質量評價稍高一些,但認為“優異”或“很好”的也不過49%⇨。最為關鍵的是🏋🏻♂️,專家們對自己所在國家的教育體製非常不滿,並且只有不到1/3的人認為本國的教育體製在近十年間有所改進。此外,只有12%的專家認為本國的教育體製具有創新性🤴🏿🤹🏼,而認為“極富創新性”的人只占1%。在不斷變化的全球就業市場中,缺乏創新性的體製只會讓教育裹足不前,甚至停滯倒退。
這也表明,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數字革命為許多領域創造了迅猛發展的契機,改變了人們購物、投資👨🏿💼、閱讀🚶♀️、社交、工作及溝通的方式👩🏿💻,但相比之下,教育卻沒有跟上這一時代步伐。與此同時,大多數國家停滯的經濟狀況,尤其是許多地方高居不下的失業率🧢,都為當今的年輕人就業以及各國的穩定帶來嚴峻挑戰。
因此,英國前首相夫人🙆🏽♀️、全球教育商業聯盟創始人莎拉·布朗直言:“加深合作將有助於年輕人學習更多技能,從而更好地適應各種工作和生活環境,及時了解企業所需要的工作技能🥰,並養成全面的基本能力,從而為推動社會的繁榮發展作貢獻。”
最終,WISE社區就如何改善當前的教育狀況達成共識:推進學校與企業更密切的合作🧬,內外兼修♞,加強教師法人專業化建設,利用技術補充和支持高質量教師的工作🧔♀️,而非替代他們📠。
【特別提示】教師不可能被技術替代
WISE專家們對於技術本身能夠在多大層面變革教育持謹慎態度。88%的人表示基於技術的解決方案在落後地區會很有效,74%的人相信技術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與此同時🦸🏼♂️,對於在線學習和課堂學習哪個效果更好,專家們的觀點存在很大分歧😮,29%的人認為在線學習比課堂學習更有效🧝🏻♀️🥛,63%的人則不同意。
另外,78%的WISE專家認為學校應投入更多的資金與精力吸引和留住高質量教師,而不是去提升學校的技術水平。同時有71%的人認為,沒有技術的高質量教師比有技術的低質量教師教學效果更好,換句話說👣,只有高質量的教師到位了,才值得加大技術投資力度➔。然而,只有23%的專家認為他們國家的教師知道如何有效地將技術整合進課堂,這也意味著培訓教師的技術能力與課堂教學能力同樣重要👷🏿♂️。
技術和高質量教師的結合將對教育產生巨大的合力📦,不過雖然技術能夠為教育提供和實現更多的可能,但是專家們普遍認為,多媒體技術🎅🏽、在線學習等基於計算機和網絡的學習模式只是課堂學習的補充,永遠都不能替代教師的角色。
與此同時,雖然信息和通信技術為全球帶來了巨大的變革🎇,但是87%的專家仍然認為書寫能力應該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同時絕大多數人也認為在初等和中等教育的課堂中開設計算機基礎課程十分重要🧜🏿♂️,其中有57%的專家認為初級計算機編程課程應納入必修課程。
挑戰一:流向教師的資金匱乏 建議給教師提供優厚待遇
在全球WISE教育專家中形成一個廣泛共識,即自己所在國家對教育的投入是遠遠不足的👩🏼⚕️,總體來看😸,只有平均27%的專家認為本國對教育的投入是足夠的。與此同時,66%的專家認為教育不應只由國家投入,私營企業等利益相關者也應該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另外,只有不到一半(49%)的WISE專家認為,所有的初等/中等學校都應該是非營利性質,這個比例到高等教育層次降到了33%。同時,一半的專家認為,初等/中等教育應該是公益性和營利性相結合👨🏼🏫,這個比例在高等教育層次達到了64%。就此來看,發展私立教育和企業資助的公私合作性質的專門教育項目,將有助於減輕政府投入教育的負擔,也有助於教育事業的發展。
但當被問到提高教師待遇或為教學工具提供資金是否是改善教育體系的重點時,澳大利亞前總理、全球教育合作組織主席朱莉婭·吉拉德回答道🤶🏻:“我們的教師在工作中非常努力,他們在社會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理應獲得優厚的待遇🧑🏻🎤,而且只有教師的待遇足夠高時,優秀人才才會欣然選擇這個職業🤾👰🏿♂️。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在工作上無法為教師提供支持,那就是失職𓀏。我們所面臨的一個挑戰是,許多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招聘教師,卻未能在教師開展教學的過程中給予充分的支持。這方面的問題非常嚴峻,因為這最終會導致孩子們接受不到優質教育。”
英國前首相夫人、全球教育商業聯盟創始人莎拉·布朗非常認同這一觀點:“註入教育體系的資金應同時流向教師本身和教師所需的工具兩方面,而且針對教育事業的投資不應出現零和的局面👳🏿♀️𓀏。只有同時適當地投資教師以及為保證優質教育質量的教學工具♒️,整個教育體系才能得到徹底改觀。”
挑戰二:教育缺乏進步和創新 建議進行不依賴高成本技術的教育創新
近十年間,盡管科學技術持續高速發展🫶🏽,但只有34%的WISE專家認為自己所在國家的教育體製在近十年間有所改進,還有29%的人認為退步了,另有36%的人認為本國的教育體製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
在地域差異上,東亞教育專家中有72%的人認為所在國家的教育有所改進👷🏿♂️,南亞和東南亞有50%左右,而歐洲只有25%,北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只有20%的專家們認為所在國家的教育有所進步。發展中國家的教育發展空間大,改進明顯是容易理解的🤌🏼,但有趣的是👎🏿,盡管在許多發達國家🤥,如美國在近十年對教育進行了大量投入🧚🏽♀️,但大多數人仍然認為教育沒有改進👨🏻🔧👩🏽💻。
一項相關的調查結果顯示,僅有12%的人認為自己所在國家的教育體製“具有創新性”,只有1%的人認為“極具創新性”🏐,而大部分人(53%)則認為“缺乏創新性”。這同樣也是一個全球問題👩🏼🎤,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有27%的人認為自己所在國家的教育富有創新性⏪,歐洲、東亞🪽、東南亞的比例為20%左右⛄️,而在拉丁美洲✯、南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這個比例只有5%左右。
穆納·阿布蘇萊曼是沙特阿拉伯知名媒體人,發起了幫助婦女兒童的各項慈善活動✍🏼,推崇不依賴高成本技術的教育創新。她說:“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應列出一份書單🍂,將值得一讀再讀的經典書籍囊括進來🏈。這份書單可以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文化來製訂,但總體原則是可以為讀者帶來共通的基礎知識,所列書目應該是廣為流傳的經典作品。這樣,廣大讀者——特別是那些參與政策製定的人🧜🏻♀️,就可以汲取這些共通的基礎知識,而且也能有共同話題🫰🏻。”
挑戰三:初等/中等教育教師質量與整合學習堪憂 建議為教師提供專業化環境
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面臨的八項嚴峻挑戰中,有兩個問題受到了最高的關註💅,分別是教師質量(60%)和基於真實世界問題的學習(58%)🚢。其它挑戰包括:學校經費(32%)👮🏻、缺乏新技術的應用或技術過時(30%)🧑🦼➡️、需要更嚴謹的教學與課程(29%)🚼、需要更小的班級規模(24%)🥹、缺乏家長參與(23%)和標準化測試(18%)🖼。
WISE研究主管阿斯瑪·阿爾法達拉評論說:“全球化和技術已經極大地改變了學生學習的方式和在未來世界的生存方式,現在的年輕人擁有更為多樣的技能和天賦,教師因此面臨新的挑戰,需要主動管理學生的學習,並發展和評估與現實生活需求聯系更為緊密的教學目標♕。作為學生成功的關鍵促進者,教師需要更為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支持,以此發展學生的天賦和技能,幫助他們成長。比如基於項目的學習🛷,它能提供動態、跨學科的情境,從而更深層次地幫助和激發學生並發展他們的自信。這些關註現實世界問題和挑戰的協作性措施,比起傳統方法更有希望產生好的結果。”
59%的WISE專家認為,自己所在國家的教師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與尊嚴💈。但在東亞地區有79%的專家認為,該地區的教師得到了應有的尊重與尊嚴🦎🙀,這個數據在所有地區中出類拔萃。中東🦻🏿、北非、北美、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歐洲,有35%的專家認為教師得到了應有的尊重與尊嚴🤾🏻♂️,而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只有不到30%👨🏽🏫。
WISE專家們對於如何吸引和留住高質量教師的觀點非常明確,75%的專家認為是需要提供一個更為專業化的環境。教師也是學習者,工作性質要求他們持續不斷地訓練以提升自身能
力🏊🏼♀️,從而促進學生成功,而這需要一個專業化的環境,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持續發展🏹。其次,有57%的人認為要提供更高的薪酬,另外還要提供績效薪酬🧑🧑🧒🧒💩,為教師配置更好的技術,減少標準化測試等🤽🏽♀️。
莎拉·布朗表示👩🦼➡️:“我們必須加大投資力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讓教師能做好最充分的準備🪼,能獲得最大的支持🚣🏻♀️,並能在職業上獲得最好的發展,進而在教學工作中取得成功。在最成功的教育體系中🧏🏻♂️,教師不僅能得到充分支持,而且還備受尊重。由此💯,不斷增加投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尤為重要。”
挑戰四🕵🏼♂️♏️:高等教育缺少實踐 建議大力促進校企合作
WISE專家們認為,自己所在國家的高等教育層次缺乏教育和工作之間的聯系(校企合作🔽🤹🏽、實習、導師製等)是最大的挑戰,選擇這項的專家比例為62%🧧。其次,52%的人選擇了“缺乏基於項目的學習”🙇🏽,另外還有無效的職業咨詢(38%),學生和家庭的教育成本(35%),教師質量(31%),需要更嚴謹的教學與課程(21%),缺乏新技術運用或技術過時(18%)🤾🏿♂️,學校經費(14%)和標準化測試(8%),這些都是WISE社區對高等教育層次挑戰的關切。
當問到學校與私營企業的理想合作方式時,63%的WISE專家選擇了校企合作⚠️、實習和導師項目,這些項目都要求學生與企業之間密切聯系。其次,33%的人認為企業應提供工作所需的技能培訓以及對課程內容的指導🙏🏻。另有少部分人提到了資助‼️🧪、貸款和技術支持(15%)🧑🏻✈️、學校教職工與公司職員的合作(14%)👇、利用社區服務資源(4%)👅、校友和企業的反饋(1%)🧛♀️、鼓勵終身學習(1%)等🩺。
在衡量與學校合作的成本收益時,企業畢竟會考慮更為長遠的利益,為了建設一個準備更充分的工作團隊🦵🚶,在教育上的投入可以在較大程度上抵消員工培訓的成本🌐。而許多企業早已對職業發展項目給予了大量投入👩🏻🦯➡️,隨著工作變得愈發具有技術性和專業性,未來這項投入只會更多。53%的WISE專家表示🦸🏼,在他們的經歷中,企業為員工提供了持續性教育和培訓。而放眼未來,56%的專家認為,企業在未來十年還會不斷加大對教育和培訓項目的投入,只有18%的人認為這項投入會變少,19%的人認為這項投入會保持現有水平。
鼓勵企業投入教育和培訓的動因是明確的👩🏻🦽🙌🏽:如果企業現在不對學生的教育和專業發展給予投入,等到學生進入勞動力市場🖖,企業的投入就會更多。
當朱莉婭·吉拉德被問及是否希望企業能花費一定時間和資金投資所在地區的教育事業時,她非常熱情地回答道🪗🛀🏿:“是的,非常期待🖍,因為我知道目前這一切正在逐步實現。對於企業而言🤵🏻,只要實習方案製訂得當,就會給他們帶來工作熱情高漲、具備新思維的員工,同時實習生也能獲得寶貴的工作經驗和難得的培訓機會,從而為畢業後工作做好準備。一般而言👨🏿,正規的高等教育都需要政府的資金支持,而校企合作不僅是一種有益補充,而且有助於畢業生為將來的就業做好準備。”朱莉婭·吉拉德還認為:“學校不能脫離經濟環境和社會,企業也不能脫離學校♞,否則將難以為將來儲備人才🐧。為促進校企合作🐿𓀛,許多重要工作需要開展,例如實行導師製、製訂實習計劃、邀請客座講師🙋🏻、為校企之間的交流尋找新方式等🤷🏽♂️。”
挑戰五🦶:學校沒有為學生盡到應盡責任 建議對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給予更多關註
盡管WISE專家們都認同讓學生在工作中獲得成功的主要責任在於高等教育🐛,然而其中有54%的專家認為,高等學校在承擔這方面責任上是失敗的,只有39%的人認為高等學校為學生的成功就業做好了準備。這個結果也有地域上的差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的專家中有60%的人相信大學在這方面做得很好,而在非洲地區👨🏽🏭、前蘇聯地區、歐盟地區、亞洲地區只有不到40%的人認為大學盡到了這方面的責任。
在對上述調查結果進行評論時💋,於2011年至2013年間擔任奧巴馬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負責人的美國經濟學家阿蘭·克魯格表示🪳:“這份調查結果顯示👩🏿🔧,世界上絕大部分的教育體系都未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為就業做好準備⛎。國際上多位相關專家也曾提到,他們所在國家的教育體系因循守舊、缺乏創新。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這個因技術進步而帶來職場迅速變化的時代,許多國家的教育體系在創新方面卻未能取得突破,而且未能充分利用新技術帶來的巨大機遇。”
而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方面🧚🏻♀️,認為為學生的未來生活做好準備的人甚至更少(23%),70%的專家表示自己所在國家的初等和中等教育在這方面沒有盡到應盡責任👳🏿。這項結果表明,我們需要對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給予更多的關註🙌,因為並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夠或者想去上大學💁🏻♀️。
在學校教學內容方面👽,雖然各國教育水平不均,發展差異較大,但總體來說,WISE教育專家們認為,自己所在國家的學校在教授學生必修基礎課程方面做得比教授基本認知能力方面要好🥢,然而後者對於職業的成功是至關重要的。在WISE的調研中給出了11項課程或生活技能,有大約50%的人認為,自己所在國家的教育在數學、閱讀和寫作方面做得“很出色或很好”🌔,在科學🦓、技術和電腦應用能力方面認為做得很出色的超過40%♔。但在團隊合作🛌🏼、藝術、身心健康👨🏽💻、生態責任、批判性思維、創業與商業技能、創造力與創新能力等方面🏇🏼,大多數專家認為,自己所在國家的教育做得“差強人意或很差”,占到64%~75%。盡管這個數字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顯現出明顯的差異🤰🏽🤽🏻♀️,但顯而易見的是,大家對本國教育在教授思維能力和生活技能方面信心不足,而在信息時代、技術化🧑🏼🔬、全球化的今天,這些素質卻是極其重要的。(新聞來源:中國教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