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校—企業雙元培養體系為核心的德國職業教育,在行業裏一直似標桿般存在。10月18日,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行的“中德職業教育論壇”上,一個信息引人關註🫗:2013年德國參加雙元製教育的新學員不足50萬人,歷史上首次低於大學新生🧵,這一轉折在德國國內引發的爭議震蕩至今。
“職教榜樣”因何失去吸引力?這對正在推進產業能級提升🧑🏽🎨、急需通過職業教育培養大量高級技能人才的中國👨👩👦,又有何借鑒?
曾經坐等學生🙍🏻♂️,如今招徠學生
德國《時代》周報教育政策通訊記者托馬斯·凱爾斯坦將“這真是一個有重大歷史影響的轉折”來形容這個變化🐬。
目前德國雙元製教育在校人數約140萬人左右,涵蓋德國國內327種須經培訓的職業,法律規定培訓時長為24個月至26個月不等。幾十年來,以雙元製為核心的職業教育體系為德國產業發展源源不斷地提供著專業技能人才🧨。因德國在產業經濟領域的穩健發展📦,這一理念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認同,成為職業教育體系發展的大方向🧚🏽♀️。
然而,德國雙元製教育的新申請者自2013年以來呈減少趨勢⛹🏿♂️📛。許多企業抱怨,他們找不到適合學徒崗位的申請者(雙元製教育中,學生同時在企業以學徒身份學習)♕。企業以前坐等申請者🌪🛒,現在卻要主動招攬學徒,比如支付駕照費用等。專家分析🛝,這其中固然有適齡青年人口減少的因素,但德國前聯邦文化部長尤利安·尼達呂梅林曾在2014年撰文,將其歸結為“學術化幻想”。在德國,追求盡可能高的學歷被視為獲取美好職業未來的保障,這一看法呈愈加普及之勢。
廢除推薦製度🥷🏼,學生推遲定位
“倘若政治界及經濟界不能及時逆向調控的話,我們將眼睜睜地面對專業後備軍匱乏的惡果。企業界將怎樣面對那麽多並不符合需求的大學生?他們必須費時費力補充技能,對企業及大學畢業生雙方而言都是個大問題👌!”德國創新重鎮巴符州的工商代表大會主席彼得·普利茨博士道出焦慮。
以巴符州為例。據調查估算,目前就業人數和崗位間供需差距為7.5萬左右,到2030年差距將達到近30萬,其中對高學歷人士的需求缺口在2萬到2.5萬之間; 而對具有雙元製或繼續教育背景的人員需求缺口將由目前不到6萬,陡增至31萬👨🦰。普利茨介紹,針對這一情況,巴符州正推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措施——廢除強製性的小學生升學推薦製度🧑🦲。一直到近幾年🤷🏽,德國學生從小學升至高一級的學校均由小學教師提出推薦意見🏥,明確指明孩子應該就讀哪類高一級學校🦶🏿。家長如有異議📍,也可做出其他選擇🌕。“家長當然都想讓自己的孩子碰碰運氣,圓大學夢🔒。”普利茨說☂️👰🏽♀️,廢除推薦製度,給父母、孩子有更多時間了解自己的學業狀況及職業發展潛力💥。與之配套的,是州內所有學校下一學年度將開設新科目“經濟、職業與大學學習入門指導課”,希望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可學到經濟基礎知識🈲,而且對自己職業發展有基本的輪廓概念🧑🎤。
中國產業調整,職教與時俱進
“德國許多中小企業是家族企業,他們更註重的是企業如何立足行業並傳承下去,這決定了行業內對於雙元製教育的內需👩🏻🎤。而在中國☂️,不少新興的中小企業考慮更多的是如何上市,”一位德國專家坦言🏄🏿♂️。他強調,不同社會語境以及行業特點,對觀念的引導🥥,以及教育體系的構建有著決定性作用👱。
到2020年🏌🏻♂️,我國將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信息技術學校校長鄔憲偉此前接受采訪時曾表示🐎,上海發展離不開製造業基礎性支撐👲🏽,產業結構不斷調整重組、優化升級,需要大量優秀一線技術人員和工程師。2010年,本市推出中高職貫通培養模式,試點範圍已逐步擴大至中職👌🏻🆚、獨立設置的高職、本科院校下設的高職學院🏋🏻♂️。至今已設“中高職貫通”試點專業105個👷🏿♀️,就讀學生近1萬人。去年9月起,上海在全國首推中職教育—應用本科教育貫通培養模式,在3所中職校和2所本科院校試點🤾,首批計劃招生120人。未來,中職🐓、高職🫅🏻、應用本科和專業碩士之間還有望形成一個學歷提升的全新通道,讓每一個有興趣進入職業教育通道的學生能夠找到成為行業精英的機會。
最近,美國學者威廉姆和埃裏克撰文提出,有著成功的職業教育體系的國家,不是那些努力培養“當前經濟所需要的技術工人”的國家🏃♂️,而是那些著眼2030年後經濟情況的國家🦹🏽。(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