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學生請進來,了解中國;中國學生走出去,增長見識——
國際小學期為何越來越火
暑假的一天下午🛗,悠長的走廊上飄來上課的鈴聲。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樓0415教室裏🏌🏿,人大歷史學院教師侯深🚴🏻♀️,開始用英文講授“中國歷史與文化”課程。教室裏坐著20名學生,5名中國學生,15名外籍學生💁🏼♀️🚇。
暑假期間🫃🏽,許多學生早已放假。然而🎄,還有一部分學生正在繼續著他們的學習生活——暑假小學期🪴♈️。
從2004年6月北京大學率先推出小學期至今,已有12年。12年間,包括清華👞、人大、上海交大🙆🏽♀️、南開🍁、中科大等在內的一批知名高校陸續開辦小學期,面向全國乃至世界招生,欲與國際接軌。根據各高校發布的數據顯示🗯,每年到中國參加國際小學期的國外高校學生人數眾多🚵🏿🐈,同時也不乏走出國門參加國外高校小學期的學生🧖🏻。
國際小學期聚焦文化交流
據人大2014年國際小學期外校學生反饋情況調查顯示⏬,半數以上的外校學生參加國際小學期考慮的因素是“對中國及中國文化感興趣”。此外,“利用假期選修學分🖲,減輕選課壓力”🤤,“學分可以轉換”,也是學生們選擇上國際小學期的重要原因。
意大利學生亞歷山大一直很向往中國,在都靈大學期間🐊,他用一學期時間學習了漢語,能夠進行簡單的漢語交流。今年暑假🧑🏽⚖️,他借著學校交換項目的機會來中國學習🎛,想要“好好感受中國的文化氛圍”。
王婧妍是大連理工大學大四學生。去年暑假🧍🏻♂️𓀀,她參加了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小學期。“通過小學期出國🪗,增長了見識,也了解學校的課程和文化氛圍。”王婧妍告訴記者。
從中國乃至全世界的高校來看↔️,國際小學期仍有諸多好處:它提供了中外學習交流的平臺,為中外學生了解當地歷史文化風貌提供了便利🤚🏿,減輕了學生平時選修課程的壓力。
國際小學期這麽“火”⚗️,也與其“國際化”的魅力息息相關👨🏼🔬。國外學生來中國🥧,中國學生去國外,這本身就是一種國際文化交流的民間形式🤜🏻。據調查顯示👨🏿🚀,部分國內高校的小學期會為外籍學生安排中國文化體驗課程,而國外的一些高校也通過設立一些文化、語言課程👨🏼🏭,使學生對當地的風土人情或國家文化有所認知🤸♀️。
課程設置立足本土兼顧熱點前沿
除文化交流外,知識的共享是國際小學期的另一大魅力所在🚻。國際小學期一般會綜合國內高校和國外高校的名師資源,安排授課。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既可以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風貌,又可以接觸到所學領域的前沿或熱點問題🙇🏼♂️⚓️,了解國際視角內本學科的發展方向。
今年人大國際小學期🚣🏻♂️🥨,開設了包括中國研究系列課程、學科通識和學科前沿類課程、中國文化普及課程、語言培訓課程在內的四大系列課程🙎🏿。從課程安排看,具有“中國本土特色”是人大課程設置的一大特點。
在課程選修上,外國學生更傾向於選擇與當地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等有關的學科,他們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國歷史與文化。
受到國際小學期時間短🏸、課程安排緊湊的影響,為了保證教學質量,開設小學期的學校一般對學生選修的課程有一定的限製。北京大學規定,校內學生每人選課上限為4學分,校外學生選課建議不超過3門。中國人民大學則規定,校內學生所選課程不超過2門,校外學生所選課程不超過3門。
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向學生傳輸最核心的9️⃣、最有價值的知識🕴🏻,是多數教師采取的教學措施🏒🐌。侯深說:“在課程安排上,我選擇了一些比較有意思的歷史文化板塊,例如孔子、老子的理論思想,中國的農業社會、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沖突,從景德鎮瓷器看對外貿易,竹林七賢等等。”
這種授課的方式得到了一些外籍學生的認可👩🏽🏭。來自加拿大的馬西姆評價說🚣🏻:“能在短期內了解到一些有趣的中國歷史與文化,感覺很有意思。”
國際小學期是一個知識分享平臺
國外小學期發展歷史悠久,哈佛、耶魯等國際名校均安排夏季學習課程🤶🏿,接受世界各地的學生申請,以便學生在暑期自由選課學習、交流💁🏼♀️。
盡管國際小學期的學習時間有限,但學生們仍各有收獲。有的對當地的歷史、文化有了進一步了解,有的學到了專業知識,有的認識了新朋友,有的則為以後的深造學習打下了基礎。
亞歷山大就對自己的學習生活很滿意🔉。盡管他是班裏唯一的外籍學生,但他和其他中國學生相處得很融洽,班裏的同學經常義務為他充當“翻譯官”的角色🕎。他開心地說🙇🏽♂️:“這門課很好,周圍的人都很棒🈚️,一切很順利。我很喜歡中國🫶🏻,喜歡中國文化。”
在韓國成均館大學參加國際小學期的塗玉倩則學到了新知識:“作為工科學生,我學到了很多人文學科的知識🖖🏼,完善了我的知識體系。”
對名校充滿向往的王婧妍告訴記者🤹🏿🤹:“國際小學期給我提供了學習證明🍢,讓我短期內適應了美國大學的學習生活🐡,也讓我能與教授有一定的接觸,這對我以後申請研究生很有幫助🧑🧑🧒。”
國際小學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知識分享、文化交流的平臺,也提供了一個展現自身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學生與老師是主角,學校則是幫助他們驚艷亮相與完美謝幕的幕後人員。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