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一經播出,就刷爆朋友圈🧗🏼♀️。什麽是教育的本質?什麽是真正有價值的學習?什麽是負責任的教育?為什麽傳統教育中的學習總是陷於被動?湛廬君第一時間連線中外7大專家,聽聽他們怎麽說。
中國著名教育專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 孫雲曉:
中西教育各有利弊,最好是相互借鑒
對於BBC的這個實驗🌶,我感到很震撼,這些老師的專業能力非常強,英語水平很高,教學也很專業👩⚕️。但面對英國學生,卻難以奏效。這說明中英之間價值觀的沖突,文化的差異🟤。中國的老師認為學生應該全身心的學習,實際上英國的學生不這麽認為;中國老師認為在講課的時候,學生必須得好好聽,但是英國的學生就有很多問題,他們不把權威當回事,他們甚至會調侃老師😵;而對於中國文化底蘊的東西,英國學生還是很感興趣的👩🏼🚒。存在的問題是🤸🏼,這幾位老師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對排名、懲罰比較多🪵,和英國教育傳統不一致。
這幾位老師雖然教學水平很高,但並沒有將中國教育的精髓體現出來,他們並不能完全代表中國教育的現狀。中國傳統教育一直註重因材施教的原則,而這些老師並沒有做到這一點。快進度、大容量、不區分對象🔸、不區分層次、趕進度🕷,實際上這是違背教育原則的💆🏽♂️。我們的教育原則實際上也是因材施教🦼,這些老師還沒有做到這一點💆🏼♂️。
東西方的教育各有利弊🌕👷,最好的辦法應該是相互借鑒,極端思維是不科學的👩🦰。我們期待看到更多的是中西方教育的融合🖖。中方的教育采取的是灌輸式教育🌮,形成知識體系,學生學得更為系統🩼,更為豐富,擅長考試,但實踐能力相對較差👨🦳;西方的教育采取的是體驗式教育🧔🏽♀️,實踐能力強🐷,但形成知識體系慢🧜🏽,同時也不太會考試🍌🤍。這實際上是教育的兩種方法🕉🛁,應該相互借鑒,既需要灌輸,也需要體驗。偏重哪一邊,都不合適〽️。
思維教育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思維教育發展中心副主任 吳亞濱:
教育的差別😋,來自對人、人生和世界的不同理解
說到預期後續的發展和結果,這其實很難講🌓。有一種比喻,教育是農業,它不是那種立竿見影的東西,不是我今天這樣一教🧏♂️🤽🏻♂️,你明天就煥然一新。對於素養的養成,必然是需要長期積累的。
四周的課程,可以做一些短線的觀察🥙。比如記憶🥣,這個是可測試的,但不可測試的是記憶的持續性🙌🏿。簡單說就是我們可以測試學生在短期掌握了多少知識👊🤵🏼♀️,但是對於知識應用和知識遷移👨👩👧👧,這就很難測試了💃。
不過🧍♀️,通過這個紀錄片☂️,我們至少可以看到什麽是不平等的課堂,什麽是匱乏的教學手段🍮🕒,什麽是對人格的羞辱🍠,什麽是短視的教育目標,這5位老師提供了特別生動的反面典型。不過有一點我比較認同,就是那個早操,起碼從對意誌品質的塑造和觸發體驗的角度來看♙,早操還是可取的。
說到根本,一些不好的教育和理想的教育,他們之間的差別是對人、人生和世界的不同理解。
在中國教育發達地區這樣的教學難以想象
這個紀錄片(第一集)並不能代表中國教育的全部,但確實也反映出了中國教育的問題。中國教育發展是很不均衡的,教育發達地區和落後地區的差距非常大💅🦸♀️。
在教育發達地區🎐,像這樣的教學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在很多落後地區,在那些“高考集中營”裏,紀錄片中的教學方式似乎還不夠“純粹”🤸🏽,說白了就是不夠狠。例如在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這種煉獄式高考加工廠裏面,會比這五位老師表現的更殘酷🚰👦🏽。
視頻中呈現的教學方式在中國是不受官方推崇的🧃,因為那不是教育,也不是教學🤫。違背了教學的最基本原則,其實是一種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教學👨🏻。
我們如果想跟西方教育作比較,最好使用一種嚴謹的、學術的方式去比較,不要這麽娛樂化。
現在大多數的中西方教育對比都是采用一種田忌賽馬式的比較,這純粹成了娛樂🧙🏽♀️。如果要比較,我希望看到從教育理念到教學目標,再到對學生的針對性的比較。比如優生與優生的比較,學困生對學困生的比較🔭👨🏼🎤。再有🏢,就是教育結果的分段比較,即精英對精英的比較,普通大眾對普通大眾的比較。
教育評價不能只有一個維度
這個片子示範了中國教育中最典型的問題——霸道。就是作為教師,我不管你是誰,不管你什麽特質,什麽基礎👈🏼,你都必須聽我的。這是一種對教育的曲解📕,是典型的灌輸。所有教育科學的研究都顯示➗,這樣的教學是沒有意義的。
不是說每個學生都不能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但是會有很多學生不能適應,而不能適應的學生並不是沒有潛質🐯,但他們卻會被淘汰掉🚣🏻♀️。剩下的就是一些非常同質化的學生,這些同質化的、缺乏個性的學生可以掌握很多的知識,但是他們不能創造知識。他們只能滿足考試的要求。
這又涉及到教育理念的問題🕵🏻♀️,我們要教出什麽樣的學生?不同的目標,一定會培養出不同的學生😀。對於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只是教育評價的一個維度。如果僅從這個維度去評價教育,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也是不專業的。
Zine創始人 路意:
中國式教育滋生出中國式管理
教育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BBC的這個實驗應該說是一次對比💇♂️。如果拿考試成績來比😋,中國的教育方式一定是勝出的🙆🏿♂️,但這不能說明中國教育的現狀就是好的🐣🚔。我認為在基礎教育上⛹️,中國,英國/美國是兩個極端💜,一個過於追求效率,一個過於追求個性。
中國現在的教育,要求孩子們刻苦學習👨👧👧,誌向遠大🐻❄️,這是好的👨🏻🦽,但教學方法上存在問題。老師只是照本宣科🪷,很少啟發學生,而且問題總有標準答案🧗🏻♀️。這些雖然提高了效率🧑🏼✈️,卻抹殺了孩子的個性。我就有切身體會,我家小朋友上小學一年級🕺,做數學題很慢,我就發現其實是她對數字抽象理解比較慢,但如果我用形象思維的方式給她講解🚳,她很快就會了。
跟西方教育相比🛹,中國最缺失的可能就是通識教育,是關於世界、歷史、文化各類知識的培養。一年級孩子其實已經對這些感興趣了👩🎤❌,但國內教育只重視語數外,其他如美術、音樂課都太簡單,沒能很好地提升學生的眼界🛅。 還有🧑🏿🍼,我覺得中國教育是一種讓平均水平比較高,但是不能培養出頂尖人才的教育,以後的競爭是頂尖人才的競爭,我們需要補課。
從我的創業經歷和公司管理的體會中看,是中國式教育產生了中國式管理。中國的教育不重視個體👰🏽♂️,要求學生服從老師,不能質疑權威👨🏿🦰。所以管理也不重視個體👈🏿🎴,只要求打工者服從老板,按老板的要求執行任務。所以中國少有創新,員工也不自信🫧,工作中不敢想。
所以我教育自己小孩時,著重培養他們對閱讀產生興趣,學會主動思考問題,在交流中也讓他們明白老爸不是什麽都懂🈯️,不必盲從權威。此外,我認為孩子一定要有競爭意識🧹,這並不是要他們什麽都做到最好,只是希望他們在擅長的領域敢於競爭,做到最好。
世青國際學校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李錳🧑🏽🚀:
“模仿和改進”的追趕式教育該改變了
正如部分專家認為的,中國教育在大規模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傳授方面很有效🕶,使得中國學生在這方面的平均水平比較高。而這種教育優勢對推動中國經濟在低收入發展階段的增長非常重要,因為它適合“模仿和改進”的“追趕”作用⛹️,特別是在與開放結合在一起的時候。
對於一所學校而言🫸🏼,無非兩個核心內容:課程項目和學生管理辦法🧘🏿。相較於重視個人綜合素質培養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自主活動能力獲得的西式教育,中式教育往往以班級為核心、堅持集體主義的管理辦法,強調紀律的重要性💅🌔。而不同的文化環境和從小耳濡目染的氛圍熏陶🎻,註定了教育的差異化🧛🏻。別人的教育不代表更先進,我們的教育也不是一無是處🤷🏻♀️。教育並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不適合不同的學生而已👎🧑🧒。
中西兩種教育風格各有千秋,各具一方特色。中國傳統教育一般是以教學內容的穩定性為基本出發點👋🏽,以知識記憶和再現為基本學習目標,因而在掌握知識的數量和準確性上我們是有優勢可言的🏄🏽♀️,另一方面卻造成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限製。西方教育則看中個性💶,因人製宜😌,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側重點進行調整👩👩👧,其課堂氛圍也顯得輕松。然而,過度講究發現和探究,也局限了對於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時過度自由,也會影響學習效率。
中國繪本先鋒人物 熊亮:
教會學生從現象轉化為關系的抽象思維是最重要的
就我的學習經歷來說,從小我就很少認真聽課,但並不是說我無所事事,而是我很早就懂得安排自己的學習,我會花很多的精力去畫畫👨🏿🏫,而不是盲從老師的安排。當我畫素描時,我很喜歡在繪畫中表現自己的思考方式🏊🏻♀️🐔,而國內教畫時卻只重視外形的精準,忽視了學生作畫中的思考🛷。這其實不是教育問題🥥🧑🎓,而是老師能力不夠🫃,不能一眼發現學生畫作中的思維。
從BBC這個視頻中可以看到❄️,中國老師們在反復強調知識概念,這的確就是我們從小接受的中國式教育。我認為中國式教育最缺失的,可能是教會學生如何從現象轉化為關系的抽象思維,反而只重視經驗教育♣️🦼,不能很好地啟發學生思考。此外↘️,中式教育沒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當然🗃,這個競爭意識並不是像考試一樣要跟其他人比語文、數學能考多少分🧜🏿♀️,而是能夠結合自己的優勢,尋找差異化競爭。要做到差異化,教育就應該允許學生偏科,而且從小的教育應該提倡學生更多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是教條式地追求統一的答案⛩。
反觀英國教育,他們最大的優點是抽象思維非常好,而且學生們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中國老師印象中的過於松散、愛玩、質疑權威,這可能恰恰是他們冒出很多新創意的動力和來源💑。
海銀資本創始合夥人 Frost&Sullivan 中國區首席顧問 王煜全🚉:
未來的教育是STEAM的教育新體系
評價教育的好壞不能非此即彼,英國教育有問題不代表中國式教育就很好,中國式教育有缺陷也不代表沒有可取之處。
西方是解放人性、發揮創造力的教育,但在釋放束縛的過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了硬性能力的培養。現代科學證明,創造力和短期記憶力正相關,而一定程度的死記硬背能夠提升人的短期記憶力,所以📨🧛🏿♀️,中國式的教育也並非一無是處。
我長期在做投資,未來的趨勢一定是跨界、多樣性與聯盟👦。因此未來將會迅速迎來一個科學與藝術🤙🏽、設計的深度結合📒,生成大量個性化的高科技藝術品、藝術化個性化的科技產品的時代。為響應這一趨勢🕶,美國的K-12教育體系也在大力推廣名為STEAM的整合了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設計的👒,強調動手、強調結合科技和藝術解決實際問題的新體系🔂。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 哈佛大學資深教授、哈佛零點項目創始人 戴維·珀金斯🧑🏽🚒:
什麽才是有價值的學習🚀?
如果把教育比作潘多拉的魔盒,那麽,是什麽促使她打開了本不應該打開的盒子呢?
我認為🧗🏿,教育的任務不僅是傳遞“已經打開的盒子”裏面的內容🗾,更應當是培養學生對“尚未打開的盒子”和“即將打開的盒子”裏面內容的好奇心。而廣義教育下的知識應在學習者未來的生活中更具有生活價值👇🏼,否則,它就只會裹挾著學習者一同走向滅亡。掌握大量的知識固然很好🧏🏻,但應謹記:長期不用的知識漸漸會被大腦遺忘,它們會逐漸消失殆盡,無論知識本身具有多麽重要的內在價值↩️,一旦它被大腦遺忘🧎🏻➡️,就不可能再具有生活價值。
那麽💃🏽,什麽知識才值得學習🙎🏻♀️🚬?在我看來,知識必須能夠在某些場合實際運用,才值得學習。這就不得不借用經濟學中的“機會成本”這個概念🧜🏽♂️。在做決定時,機會成本是一個根本要素:當我們選擇采取某個行動時,我們就自動放棄了其他原本可能產生利益的行動🔺。選擇某條途徑所付出的機會成本,就自然損失了被放棄的那些途徑可能會帶給我們的利益。
因此👃🏿,我們是否需要以一種“未來智慧”的視角看待教育🧖🏻♂️,在這個復雜多變的世界裏,努力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啟發他們的智慧、增進他們的自主性和責任感🧑🏻💻,引導他們積極、廣泛、有遠見地追尋有意義的學習。這才是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真正的意義所在💫。(新聞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