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門戶網站“中國教育在線”的報告顯示,10年前,中國大陸出國留學生幾乎都是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近10年來,就讀本科的留學生比例大幅增加;而最近幾年裏,越來越多的中國高中生開始就讀國外學校,成為一種新趨勢。
2005年,只有65名大陸學生入讀美國私立高中。2013年,中國大陸留美高中生增加到2.4萬名,占美國高中國際生總數的32%。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發布的《2014中國留學(課程)發展報告》顯示,2013年美國公立和私立高中的中國留學生總數超過3萬,10年內增加了60倍。不少人預測,這一數字今後還將不斷被刷新。
進入4月,在國內參加高考的高三學生就到了沖刺的季節。每到此時,總會有人回望中國的高中教育和高考製度,並與“別國”作比。其中,中美兩國之間教育的對比自然而然地成為大熱門。
國人似乎存在這樣一個觀念,認為中國的基礎教育好,而美國的高等教育強。最近有人提出,中美兩國教育出現差距,始於高中教育。
中美教育觀念不同
美國的教育觀念與中國不同。美國人認為,知識非他人所能傳授,應讓學生在思考、實踐過程中,逐漸自我領悟。因此,美國教師很少給學生講解知識點,而是通過不斷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在此過程中,學生閱讀、思考和寫作的量都很大。通過搜集、閱讀信息,學生需要自己提煉出觀點。
美國學校特別看重批判思維的培養。學生在老師帶領下,逐步掌握如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查找資料、得出結論的能力。相比國內的高中,美國高中的課程內容可能不夠深、不夠難,但是由於知識點是自己的領悟所得,因此學生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往往能舉一反三。
總體而言,美國的高中教師隊伍水平很高,不少教師擁有碩士學位,甚至博士學位。美國人要當教師,無論擁有何種學位,一律要另讀兩年以取得教師執照。正是因為擁有好的教師團隊,學校才能開出程度不一、種類繁多的課程。此外,由於不少高中能得到資金雄厚的科研機構、政府機構、商業機構的贊助,所以學校的硬件設施很好,設備十分先進。
課程選擇是技術活
無論就讀私立高中還是公立高中,選課是每一個學生的“必考題”。因此,一些學生家長也會直接參與到選課中。美國學校非常重視選課。學年快結束時,學校會專門開會,向學生介紹下一個學年的課程設置情況,並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家長和學生考慮。導師們會根據學生的個體情況和畢業要求,給出具體的指導性意見。之後,家長需要簽字認可方能通過。三四月份時,下一學年的課程表就可以確定下來。學年開學的第一天,學生們都會到學校領取自己的課程表。
根據內容分,美國高中的必修課有英語、數學、實驗室科學、歷史和社會科學、健康和體育、藝術和職業技術教育類別等,選修課更是五花八門。在每個類別中,都設置有不同課程。比如,“實驗室科學”就包括地球科學、生物、化學、物理等。
如按學習難度劃分,大多數課程又被分成不同的等級。面向大眾學生的有普通課程(Regular);給能力較強學生準備有“榮譽”課程(honors);給優秀學生準備的還有“大學預修”課程(AP)。有的學校雖然沒有AP課程,但是開設有全球承認的“國際”課程(IB)。
此外,每所學校都有針對母語為非英語學生的ESOL課程。在“學區”內,教育資源可以實現共享。如果某位學生想學習AP中文而本校沒有開設,他可以到同一“學區”的另一所學校去學習,有校車負責接送。
選課為何重要
首先,選課與孩子每天的校園生活息息相關。中國高中固定班級,而美國高中則沒有班級的概念。美國高中實行與大學類似的選課製度,學生的在校生活都圍繞課程表展開。按照規定,每個學生在一個學年裏,需要選擇7門課程,包括必修和選修。從9年級開始,如何根據自身特點科學、合理地安排課程並不容易。因為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要完成必修課,又要依據興趣愛好挑好選修課,還要在整體上兼顧文理,保證程度合適。
其次,課程的選擇直接關系到能否順利畢業,以及以什麽樣的水平畢業。美國高中采用學分製。每一個學生和家長在入學第一天就會收到一本學生和家長手冊。手冊裏詳細說明了每一門功課的學分,學生畢業必須達到的必修課、選修課總學分的要求。其中,必修課程還需參加全州統考,成績不合格者不能畢業。如果學分達到一定標準,學校會頒發高級畢業證書。例如,弗吉尼亞州費爾法克斯郡麥克林高中規定,22個學分可以畢業,但拿到26個學分才能獲得高級證書。
再次,課程選擇直接與大學申請有關。在美國申請大學,要進行四個方面的準備工作,高中階段學習成績(GPA)、標準化考試成績(SAT或ACT)、課外活動情況以及個人文書。為幫助高中畢業班升學,麥克林高中專門請大學招生官講授申請程序以及如何準備申請材料。其中,招生官無一例外提到GPA重要性,而漂亮的GPA成績單與科學合理選課密不可分。
如果仔細考察那些成功申請到名校的學生就不難發現,其所選科目裏榮譽課程和AP課程比重很大。經驗表明,從9年級開始進行課程規劃是孩子4年後邁入好大學的基礎。既要多選榮譽課程和AP課程,還要努力使所選科目的成績保證在A的水平,至少不能低於B+。美國大學在招生時,非常註重所選課程的內容、程度和成績。
“家校溝通”渠道暢通
記者對美國高中教育有一個切身感受,就是美國的“家校溝通”十分密切,而且效率頗高。
首先,“學區”和學校的任何通知總是在第一時間內通過郵件系統發送到每一位家長的郵箱,幫助家長提前了解到學校每周的活動、向學生開放的課外活動機會、大學信息等。冬季,遇到大雪天,學校會通過郵件系統、網站等方式,隨時發布上課時間的調整情況。
其次,學校隨時與家長聯系,關註每一個孩子的出勤情況。如果孩子第一堂課沒有準時到校,而家長又未向學校出勤辦公室請假的話,學校馬上會通過電話、郵件跟蹤系統向家長核實。通過該方式,家長或監護人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出勤情況。
再次,學校定期舉辦家長會,就孩子情況進行溝通。學年開始時,先召開“中國式家長會”。此時,家長們會得到一份時間表。先是在某一時間段到某教室聽學科任課老師介紹整體情況,每個學科介紹時間為15分鐘。接下來,在另一個統一的時間段,全年級家長集中在禮堂,聽年級組長、各任課組組長、家長代表講話。另外,還有“美國式家長會”,家長需要提前通過郵件,與每位任課老師預約時間,對話時長為5分鐘。此類家長會最大的好處是個性化,家長可以與任課老師聊孩子的具體問題。一個年級有500多名學生和數十位老師,要分別對話交流安排起來難度可想而知。但是,學校卻將家長會安排得井井有條。
最後,最讓人嘆服的是美國高中的成績單體系。每個學年分成四個“部分”(quarter)。學年開始時,家長可以在學校官網上了解到每一“部分”的起止時間,紙質成績單何時郵寄給家長等具體信息。在每個“部分”的學習過程中,任課老師會不定期以電子郵件的方式,將學生的作業、小考、實驗、小論文、大考以及GPA情況發送給家長。看過成績單,家長可以清楚地了解孩子在校學習的所有情況。
在美國高中,教師們非常重視讓家長掌握實情,但不是讓家長直接參與解決問題。如果學校發現孩子的學業出現問題,一定會先和孩子溝通、了解情況。學校鼓勵師生之間進行溝通,而家長過多參與其中,似乎不受學校的鼓勵。
美國學霸也了得
美國高中培養出的學霸相當出色。不久前,《華盛頓郵報》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一個堪稱典範的年輕人——一舉拿下8所常青藤院校》。文章介紹了弗吉尼亞州托馬斯·傑佛遜高中應屆畢業生普雅·切德什卡爾的故事。這位印度裔美國姑娘不僅獲得高達4.57的GPA成績,在SAT考試中拿到2390分(總分2400),並修滿13門AP課程,而且還組建了一個全國非營利組織,鼓勵初中女生參與全美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項目。此外,她還設計了一個應用程序,通過言語類型預測患帕金森的可能性,準確率高達96%。她申請了包括8所常青藤名校在內的14所大學,這些學校全都願意錄取她。
總之,美國高中強調挖掘學生天賦,重視體育、藝術,以及辯論、閱讀和寫作。學生發展比較全面,多數知道自己擅長什麽,未來想要做什麽。而且,不少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學習上也非常努力。要想被好的、適合的大學錄取,一點不比國內高考壓力小。(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