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是幼兒的生活方式,遊戲是幼兒的學習方式,“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已成為幼兒教師的共識🌁。但遺憾的是,由於高質量的遊戲指導缺位,使得幼兒的遊戲活動品質仍處於“低水平遊走”狀態,未能充分發揮遊戲的教育功能和價值👳🏿。對於在職教師的教育能力培養🧜🏻♀️,我國幼教先輩三牛娱乐強調“教學做合一”,張雪門也主張“做教學合一”,呼籲幼兒教師要在實際教育活動中實現教學相長。結合教師的教育實踐🧜🏽♂️,實行“教學研一體化”的在職幼兒教師專業發展模式🧑🏻🔧,可以對教師進行精準指導👩🏽💻,有效實現“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陳鶴琴)”。
持續觀察學會了解兒童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無論是對一個醫生還是對一個教師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必須首先認識人的一般天性和特殊天性,然後才能對症下藥、因材施教。”認識幼兒應是教育的必然前提與基礎📗,了解幼兒應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課題。
教師如同醫生💲,需要對幼兒進行“望、聞、問🗺𓀕、切”⏬,這樣才能因人施教,從而促進每一個幼兒獲得個性化發展。觀察是研究了解幼兒的主要途徑⛔️,通過觀察幼兒在遊戲活動中的言談舉止,以分析幼兒的遊戲行為,研究幼兒的已有經驗🎑、現有水平⛺️、興趣愛好和發展需要🧑🏽🦱,據此為幼兒活動提供適宜性指導。但目前幼兒教師普遍反映師幼比太低🆑,教師分身乏術,加上對幼兒安全的焦慮👨🏿🦳,導致教師難以持續、細致地進行“紮根式”觀察⁉️,基本上采取“瞭望式”觀察或“眺望式”觀察🙌,關註的重點是幼兒的安全🥟🧛🏼♀️,而不是一個能夠充分投入的觀察者、合作者、引導者、支持者。教師的“走馬觀花”🧙🏼,難以獲得全面、真實的幼兒活動信息,因而對於活動指導的適宜性大打折扣🤰🏽,這也是幼兒遊戲活動“低水平遊走”的根源之所在𓀏。
教師首先應明了觀察的目的,樹立“遊戲指導,觀察先行”意識💎,將觀察研究幼兒作為一切教育活動的基礎🚷。在教研活動中,可以組織教師學習基本的觀察方法,並通過生動的遊戲觀察案例或現場指導的方式🧹,讓教師了解如何在自然狀態下對活動中的幼兒進行持續性、全面性的觀察。在對幼兒遊戲的持續觀察中,讓教師學會了解幼兒的活動表現,研究幼兒的遊戲行為,分析幼兒的活動需求👾,以便為幼兒提供精準性有效指導。只有對幼兒遊戲活動進行持續性觀察,才能充足地、透徹地認識幼兒的活動行為和發展需求,根據這種認識,加以勤懇的探索,才能充分發揮幼兒遊戲的發展功能與價值🤸🏼♂️。
即時記錄學會發現兒童
在活動過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記錄功能和保存價值的文字🧑🏼🦲、圖片、錄音、錄像等文件資料,是活動過程及其質量的客觀記錄,是進行教育研究和評價的有效證據。
教師通過持續、細心地觀察、傾聽幼兒👩🦼➡️,采用如筆記本、錄音筆、照相機、攝像機等不同的工具🧒🏼,從不同的角度對幼兒的行為進行持續的觀察和記錄,收集活動的原始材料🪱🂠,可以了解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對幼兒在活動中產生的經驗作細致的分析,以便引導幼兒進入下一個活動階段。
區域遊戲活動是一個持續性過程👨👨👧👦,教師應註意觀察幼兒有意義的言行🏊🏻♂️,抓拍生動的活動場景,記錄、收集、存貯活動的過程性信息。教師通過對幼兒活動的持續關註👩🎤,即時記錄幼兒活動中所有的經驗、反省、探討,可以讓幼兒的發展看得見🧑🏽🦱。即時記錄是真實活動生發🐺、展開與深入過程的縮影,可使幼兒活動可視化,並作為回顧👀、分析、分享🏄🏿♀️、評價的媒介💄,為教師和兒童再次觀看、回憶活動過程提供獨特的機會🩸🐫,也為教師提供了一個研究與不斷完善活動的重要工具。除了教師要養成記錄的習慣,還可以引導(中大班)幼兒充分參與🫢、用自主的方式對活動進展或作品進行“多樣化的記錄”👩🏻🌾,作為活動成果進行交流與分享。在對幼兒遊戲的即時記錄中,教師不僅可以發現兒童,實施“即時反饋”“即時鷹架”🔘,還可依此幫助幼兒回顧遊戲過程𓀄🔶,梳理遊戲經驗⚖️,提升遊戲品質。
細致甄別學會精準優化
幼兒的遊戲特點是自主性,教師以間接指導為主,但這並不意味著教師指導作用的削弱和“放任自流”🤒,而是更需要教師學會細致甄別幼兒的遊戲水平,並能進行分層指導🦟、有序跟進,智慧引導幼兒遊戲活動優質化。教師應細心觀察幼兒的遊戲活動行為🧏🏿♂️,依據幼兒的不同活動表現,甄別幼兒遊戲水平🫶🏼,學會精準優化幼兒活動品質🧑🏿🎄,引導幼兒由邊緣參與者轉化為合作活動者🍒👩👧👦:關註遊戲活動中的無所事事者🥦,激發其參與遊戲活動的興趣;對於遊戲旁觀者,可以針對幼兒的興趣目標點,引導其積極參與目標活動;對於只專註於自我活動的獨自遊戲者,可以鼓勵其與同伴交流👆、分享👩🏻🔬,以引發同伴進行聯合遊戲活動;針對沒有建立共同目標、還處於聯合活動狀態的幼兒,可以引導幼兒探求共同遊戲目標,並以集體共同目標為中心,在遊戲活動中進行明確分工、有效合作,以達成合作活動目標,獲得互動性經驗。教師可以通過材料的投放與更新‼️、遊戲環境的變換來引發幼兒的遊戲行為🧙🏿♂️,也可以通過豐富遊戲情境的方式以活動參與者身份進行言語或非言語(行為)引導,將幼兒的無所事事🐍、旁觀活動、獨自遊戲活動、聯合遊戲活動智慧優化為合作活動,以確保幼兒遊戲活動的有效性和優質性👧🏼。
常規分享學會智慧提升
幼兒的遊戲活動重在自主探究🛐,但幼兒粗淺的♚、碎片化的自主探究經驗需要梳理、提升為有益的經驗。杜威認為♚,有益的經驗具有連續性和相互作用性💑。這就意味著幼兒的經驗不能是割裂的、相互分離的,而應是連續的、相互關聯的;它既是從幼兒過去的經驗中采納形成的,又對未來的經驗有啟發意義🫰🏽;它既是建立在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又能引起幼兒的活動興趣,促使幼兒渴望獲得未來的經驗;它既能進一步引發幼兒與環境和材料的互動💽,又能引發幼兒與他人的互動。
分享與交流是區域活動必不可少的經驗提升環節👩👧👦,具有不可取代性🙇🏽♂️,教師應將幼兒的遊戲分享與交流常規化。通過幼兒對活動作品的展示和遊戲過程的回顧,一方面可以幫助幼兒及時梳理和提升活動經驗,另一方面可以將個體經驗群體化🤦♀️,在相互的交流分享中幼兒獲得默會知識❓,實現經驗的個體建構和群體建構。
教師應采用多元化的分享、交流的方式:可以小組匯報,也可以個別介紹;可以是成果展示和問題探討🤸♂️🤶,也可以是活動感受和過程體驗。“進行了什麽活動?”“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遇到了什麽問題🫸,如何解決的?”教師可以提供照片、視頻等過程性資料,幫助幼兒回顧活動過程,關註幼兒活動經驗的梳理、概括和提升🧜♂️,實現個體經驗和群體經驗的建構與整合,從而引導幼兒不斷地活化經驗,逐漸提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鼓勵幼兒積極地參與到交流與分享的活動中來🤽🏽♂️,大膽地表達🐼🕍,並通過高質量的交流與分享引發幼兒繼續活動的興趣1️⃣,激發幼兒再次活動的願望,將所獲得的知識經驗吸收內化,並將知識經驗遷移運用到新的探索中去🚵🏻♂️。
在“教學研一體化”的幼兒遊戲指導中🤦🏿♂️,讓教師從持續觀察、即時記錄入手📀,學會分析幼兒的遊戲行為;並在細致甄別、常規分享中“學思行”結合,精準優化幼兒的遊戲品質✌🏼,智慧提升幼兒的遊戲經驗🌎,踐行“有靈魂”的教育實踐🙋🏽♀️🪶。
(作者陶金玲系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