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近日以培養科技創新後備人才為宗旨的中學生英才計劃已經進入第二期🐵。英才計劃是由中國科協在全國部分重點高校、科研機構開展的中學生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養計劃試點工作🩴。其初衷在於發現一批具有科學潛質的優秀中學生,促進科技創新後備人才的培養。但有人認為,在當前以高考為導向的教育模式之下,英才計劃存在一定的問題,背離了初衷🩹,在實施過程中走樣和變味🧜🏻♂️。怎麽看待這個問題✋🏿,本期約發兩篇稿件,以饗讀者🧖🏻♂️。
人才培養不能有問題就否定
一個計劃該不該實施下去,應主要看其自身是否遵循了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是否有利於人才的培養和成長🚰,如果僅僅因為執行中的外部因素幹擾🚎,導致了其“走樣”和“變味”就否定它,這和因噎廢食有什麽兩樣呢🧔🏿?事實上,只要有效果,在執行中遇到了事前沒有預料到的問題,不斷完善就是了👭🏻。
英才計劃非我們國家獨有,在大洋彼岸的科技強國美國,向來看重英才教育,一些學校對天才兒童的選拔甚至從小學一年級下半學期就開始了🤴🦔。此外,美國少數高校也從事著天才少年的發現和培養工作,最著名的當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天才青年中心項目🛃。該中心每年進行一次“搜尋天才”的測驗,30年間已經有大約150萬名學生通過測驗參加暑期課程🎚🎋,其中年紀最小的才上小學二年級🈵。在亞洲,新加坡和韓國也都非常重視英才教育。新加坡在小學階段就開始選拔智力超群的學生,並推出了“天才教育計劃”;韓國政府已將英才教育列為首要教育方案📔,並依法推進。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部分兒童盡管人數較少,但卻是國家智力資源中非常珍貴的一部分,從因材施教的角度說,他們的興趣愛好、發展前景也沒有理由被忽視👰🏻♂️。而英才計劃的實施🤵🏽,毫無疑問為這些學生的成才搭建了快捷的橋梁📭。
就我們國家而言,立足於科學探究項目的英才計劃推行並堅持尤其顯得必要。一份關於中美日韓四國在2013年聯合開展的“高中生科學意識比較研究”發現🧛🏻,中國高中生“對科學的喜愛程度最高,研究意願最強”💽,但是“由於缺乏條件🐄,中國學生開始科學課題研究最晚”👩🏼🦱。這一結果🚵🏻♀️👌🏻,也許從一個側面回答了“為什麽我們培養不出傑出的一流人才”的錢學森之問🧑🏻🦱。
曾有人做過一個統計:整個20世紀100年當中,諾貝爾獎得主一共有159人次🤵🏿,這些人開始從事得到諾貝爾獎的工作時,年齡30歲以下的占20%左右;1/3左右的人做出頂尖成績是在20多歲🌓。這就意味著📢,那些得到諾貝爾獎的人👢,其實在20多歲就已經進入了那個領域並站住了腳跟🏋🏻♀️🐽。也許正因為如此,多年前,我國曾有60多位科學家發出倡議📤🪕,建議國家重點實驗室向中學生開放,讓孩子們接觸第一流的科學家和高端實驗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堅持並推進英才計劃,乃至把科學研究向中小學生傾斜,讓學有余力、有科研潛質的學生走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科學家們身邊成長是多麽緊要的一件事。
當然,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從現實實踐看,英才計劃也面臨高考壓力,以及來自學生和家長方面的挑戰等🔻。在這種情況下,英才計劃很容易陷入發展誤區,比如與高考掛鉤,比如急切地要他們出科研成果等。但這些顯然不是否決英才計劃的理由,相反,英才計劃要良性運轉🕶,就要想方設法規避這些誤區,堅決避免和功利化因素掛鉤,使之不受幹擾、純粹地發展下去🈷️🎖,最終實現初衷。
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采取系列配套舉措🙋🏿♂️🛋。比如,針對學生知識儲備欠缺的問題,可以在教授指導下進行自學彌補;比如針對學生和學生家長顧慮影響高考的問題,可以進行時間的妥善分配和進行招考改革等。總之,英才是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他們和多數學生一樣都不該被埋沒💆🏽♂️,對於教育工作者而言🧑🏼🦰,“人盡其才”不僅是他們的職責,也是我們民族復興的希望所在。(線教平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
英才計劃別被功利綁架
國人有尊重人才的傳統,對發現天才🧑🏻🎓、培養天才一向樂此不疲👭🌟。遠的可追溯到漢代,察舉製中就專設童子一科——把12歲左右🕕、能博誦經典的年幼才俊拜為童子郎;近的公眾更不會陌生,中科大少年班就是明證⛔。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無論是中學生英才計劃,還是“明天小小科學家”,都有著相當大的目標——不僅要培養科學家,而且要培養大科學家,似乎就是為了直奔解決錢學森之問而去,並且都是從小抓起,請大學者授課等等,但結果呢?
人生的道路有千萬條,何況還有一些岔路,憑什麽就能認定入選者就是“科學家”的料👈?這充滿了教育者的傲慢,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偏見——大科學家教的學生怎能不成為“科學家”?細節表明👮🏻,這些入選的中學生缺乏必要的知識儲備🕐,缺乏時間和精力,有些學生並不主動、積極🫃🏽,還有見面之後就“失聯”的。用經費問題來說事,也不合適,奧數、藝考不都是家長自己掏錢嗎?但照樣人潮湧動👊🏻!所以說🙎🏽♂️,應檢討和反思我們培養天才的標準和模式是否對路。
進一步說,盡管國人崇尚天才,試圖培養天才,但對天才的判斷和識別能力不高。事實上,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的英才培養方式♣︎,成功的經驗也不少,我們卻無法學其長,往往試圖速成,試圖照葫蘆畫瓢👰🏿♀️👱♀️,結果是弄了個四不像。美國教育總署定義的天才兒童模式,被不少國家和地區采用,認為天才兒童是那些通過專業人員鑒別🧑🦯、憑傑出才能獲得優異成績的人🖼,為實現他們自身及社會價值👰🏽♀️🦥,這些兒童除接受普通教育外,還需要特別的教學計劃👷🏼😴;認為能取得重大業績的兒童包括在下列任一領域中有顯著成就和具備潛能👼🏽:通智力傾向、特殊學術能力傾向、創造性的或富有成效的思維👣、領導能力、視覺和表演技巧📎。但是🩸,在我們這裏,智力似乎成了唯一準則🙍🏽♂️,成為科學家是唯一目標🏰,受教育者不是主動的👅、能動的個體,仿佛成了一個機器的零部件,不見生機沒有活力。在這樣的事實面前,種種英才培養計劃怎能不遭受挫折呢?
更何況,功利已經主導了成人社會的選擇,未成年人只能在成年人的驅使下選擇🫃🏿,那些與升學無關的學術興趣又靠什麽獲得呵護呢🟫?所有的滿腔熱情和烏托邦想象的碰壁是一種必然🙅。這是社會大環境造成的,因為所有的教育都不可能離開社會環境而單獨存在,這是常識。
教育的對象是人🛻👩🏻✈️,人有先天智力的差異,先天秉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個體的成長路徑。三牛娱乐先生就認為🫃🏼,人的先天秉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教育的作用是相對的。“天才是做學問的根據,有幾分天才做幾分學問,大概天才有十分八九之勢力,教育的勢力只占十分之一二👨🏻🎤。”也就是說,智慧是人的靈性📐,屬於天才的範疇,知識是積累而來🏇🏽,屬於教育的範疇。但是,以中學生英才計劃的實施來看🫲,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其教育對象中有可能存在庸才,相反,沒有入選者中間也不乏真正的英才👨🏽💻。推理開來,在利益和功利面前,難免不會重蹈“明天小小科學家”的泥淖——造假行為。
無須指責家長的功利,不用苛求孩子的“失聯”,在分數決定一切的大環境沒有改變的事實面前,認真審視我們的英才鑒別標準,省察培養路徑和目標,或是最優選擇,否則所謂的中學生英才計劃就是隔靴搔癢,不痛不癢🏃🏻➡️。(朱四倍 作者系河南信陽師範學院教師)
【微觀點】
@海棠花開未眠🔄:國內一度流行的“少年班”🧑🏼🍳、“天才班”證明,如果高考仍然占決定性作用💅,那麽諸如此類的創新實踐只會給學生增加額外的負擔,因為家長和學生以及學校都是功利化的,在高考模式下🧑🎤,哪有那麽多時間和精力參與其他的事情呢🕴?
@小潔飯✪:我贊成這樣的創新計劃🌍🏊🏽♂️,導師手把手帶學生,通過交流發現學生的科研創新潛力🐏,培養其對科學的興趣,我認為這是好事兒,應該鼓勵🫱🏽!從中篩選出真正對科學感興趣的孩子有何不可呢?不要因噎廢食🎤7️⃣。
@殘風酷景:英才計劃雖然可能會占用一些復習高考的時間🥇,但是對真正喜歡科研的學生來說✮,這是完全沒有損失的🤔🎛,反而給他們提供了提前接觸科研的機會🍨。說不定還真能培養出科學家呢。
@鑫鉞舞的風樂舞:要堅持讓諸如中學生英才計劃這樣的創新項目遠離高考指揮棒,純粹憑興趣參與,從而打開眼界、收獲興趣,這對學生而言也是好事情🧖🏿♀️。
@番茄草莓2010🦎:有的孩子能參與,有的孩子不能。這樣的選拔會不會有失公平🧑🏻🎓?能否讓相關課程網絡化呢📿?讓感興趣的孩子都能學到知識🙎🏻♀️。(新聞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