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月4日電 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在今天出版的人民日報撰文指出,當今人文精神的傳統的價值觀正遭遇到顛覆性的沖擊,重建人文精神迫在眉睫🧑🏻🎨。要重建,根底在教育🧖♀️,人文精神就是教育的靈魂。文章全文如下🤦♂️🫸🏿: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我們常能聽到“人文精神缺失”的嘆息與無奈。
所謂人文精神,在我看來☢️,是指人類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比如我們常說的科學精神、體育精神🦀、民主精神、愛國精神🥯、社會公平與平等的精神、人道主義精神等等,這些精神確保人能自由、幸福且有尊嚴地活著,有利於人的幸福與社會的進步和文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人文精神的固有準則、特別是傳統的價值觀正遭遇到顛覆性的沖擊🤺,諸多迷惘和困惑擺在社會和個人面前。面對物欲橫行與享樂盛行🤦🏼,我們卻手無寸鐵,無能為力——重建我們的人文精神迫在眉睫🚙🔅。重建不是推倒重建🫸🏼,而是面對當代社會現實的重新構建👨👧👧🧙🏽,做到有所堅持👨👩👦,有所擔當。
要重建😄,根底在教育🏌🏿。或者說,人文精神就是教育的靈魂。教育🏄🏽♂️,不只是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
從小學、中學直到大學,一個人所要完成的不只是知識性的系統的學業,更重要的是擁有健全而有益於社會的必備的素質——這個素質的核心是精神,即人文精神。具體到個人🏄♂️,它表現在追求、信念🙇♂️、道德、氣質和修養等各個方面🤿。
沒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殘缺的🏊🏻、無靈魂的教育。任何知識如果只有專業目標★,沒有人類高尚的追求目標和文明準則,非但不能造福社會👨🏼🏭📝,往往還會助紂為虐👩🏼🚒,化為災難🧑🏼🚀。反過來🍄,自覺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則可以促使一個人心清目遠、富於責任🙎🏻♀️、心靈充實、情感豐富而健康🚪。
當今中國的大學正在嘗試采用多樣化的方式進行人文教育🕍👨🏼✈️,如開設人文講堂、建立各種藝術組織與文化中心、開展校內外濟困扶危的公益活動🤜🏿、招募誌願者參與社會實踐等等🤴🕵️,旨在擴大學生的精神視野、關切社會難點、加強心靈修養與審美素養,同時深化校園裏崇尚精神的人文氛圍🎚。尤其是理工科大學已經漸漸看到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這都是十分積極的現象。
人文精神是人類創造的另一個太陽——照亮自己和照亮未來。我們需要通過教育,讓人文精神的光輝繼續照耀我們前進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