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京報
前不久,筆者去一所學校參加座談會。座談會請來一批大學一年級學生🤶🏻,為大學招生宣傳提出建議。大學這種做法令筆者興奮👨🌾🤾,因為了解學生想什麽,對做好招生十分重要,在以前,大學是不太註重學生想什麽的。
但是,聽完大學生們的發言,筆者卻興奮不起來🙇🏼。
20多個前來參加座談的學生,有一半提到的建議是♈️,大學在招生宣傳中,要多介紹校園有多麽美🕺、多麽大,以及學生的住宿情況、校園生活情況🫳;還有的建議是🔐,應著重介紹學校的院系與專業,近年來畢業學生的就業情況。對介紹院系專業🏃♂️、近年來學生的就業情況,筆者覺得這是可以理解的🕤,而眾多學生十分關註校園設施與住宿環境👨🏿🍳,則頗令人深思。
筆者由此想起曾去另一所學校調查,這所學校的校長說🤽🏻,家長送大學新生來學校,先查看宿舍裏有沒有空調、單獨的衛生間👩🦼🧗♂️,套間裏有沒有微波爐、全自動洗衣機。當得知宿舍裏只有電扇時👩🏻🔧,家長們紛紛要求學校裝空調;當得知只有公共衛生間時🧙🏻♂️,有的家長直埋怨條件實在太差;有的家長對學校只在底樓有洗衣房大為不滿……
也許這些大學一年級學生,正深刻感受到大學“生活環境”的重要,因此他們特別關心這方面的信息。客觀上,這並無不妥🫴🏼,對一所大學來說👈🏿,良好的硬件環境不可缺少。但更重要的應該不是校園有多美🧑🧒🧒、有多大,生活服務設施有多完善,而是這所大學的辦學理念、辦學傳統、辦學氛圍,是不是適合自己求學。
學生們之所以如此關註大學的硬件環境📱,可能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征地蓋樓擴大規模的大學建設,讓缺乏獨立價值判斷的不少學生🦟,對大學的認識產生偏移,大學的“大”與“美”成為他們評價大學的重要指標。二是有不少學生,在完成艱苦的高考歷程後,已經不打算在大學裏再刻苦讀書,而是想在大學裏過上安逸的一段休閑讀書時光。
關註大學能否學有所獲的學生,應該了解這所大學的人才培養措施與人才培養環境🧆,包括教授是不是都給學生上課🆓,學校開設了哪些課程,學生有多大的選課自由⟹,教學要求是否嚴格🧓🏿,這所學校有多少獎學金、助學金🤎🐈,圖書館可否獲得最全、最新的文獻資料,實驗室是否全天候開放,培養的學生有哪些特色,在用人單位的評價中這所學校的學生素質如何……這些比生活環境更重要的大學要素。
學生們對大學提出更多的生活環境要求,其實是降低了對大學的要求。近年來,不少大學也正是從這一角度滿足學生的要求,讓學生住得更好,宿舍從8人一間發展到4人一間甚至兩人一間,有的學校已在考慮“豪華單間”;生活設施也更完善,宿舍裏洗衣機、電冰箱🧖🏼♀️、微波爐一應俱全;雖然對校園中出現的景光大道、廣闊草坪🤽🏻、新建高樓,輿論認為大學鋪張浪費💴,抬高辦學成本🧑🏻🔧,但生活在其中的一些師生,對此的評價是🚴♂️,讓大學環境更美好。這也為學校改造校園的決策提供了“民意基礎”。
什麽是美好的大學環境💂🏿♂️?從學生們的話語中,筆者發現,這本不成問題的問題,在今天卻成了一個問題。追求大學的外在而非內在👩🏿⚕️,這一價值取向,正深刻影響著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影響著當今大學的辦學水平與教育質量🙇🏻♀️。 (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