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家舒馬赫的名著《小的是美好的》主要論述了現代工業所造成的環境問題,主張超越對“大”的盲目追求,提倡小型機構、適當規模🥰、中間技術等等🟣🐕🦺。邱校長的故事告訴我們💂🏿,社會和人文環境中那些小的、被排斥在主流社會之外的事物同樣需要關註,它們那裏甚至可能蘊藏著解決社會難題、維護社會和諧的良方🧟。
在夾縫中鍛造價值(報告文學)
初“識”巨擘 2
時代的呼喚 3
陷阱與溝壑 6
市場與價值 8
沙裏淘金 10
說來令人匪夷所思,就在連很多名牌大學都在為畢業生的就業出路無計可施的時候,卻有那麽一所小而又小的民辦土木建築專業大專學校,以很低的收費,面向弱勢家庭子女招生,在建校十七年沒有花國家一分錢的情況下💁🏽♀️,為國家培養建築專業大專畢業生一千一百余人,畢業學生都能就業。每年暑期之前數月,已經有用人單位捷足先登,那些沒能“搶”到畢業生的久久不肯離開……
在位於成都都江堰的這所學校,筆者一次次與它的現任校長、老資格的水利教育工作者邱永卓“擺龍門陣”,希望探索他成功的秘密。
邱校長並不自認為成功🪭,道理很簡單:他的學校實在是太小了,至今校園面積只有不足5000平米🏋🏽♀️,五👨🏻🍳、六間教室#️⃣,在校生251人🪻,且已難有發展空間,很多孩子只能望而興嘆。更不要說房舍的簡陋,男廁所至今仍然是在大城市裏早已不多見的“敞開式”🤷♂️🛫。說這話的時候☁️,邱校長眉頭緊鎖。是呀,這樣的一所學校,說得形象些,多麽像一株生長在夾縫中的小草👷🏼♀️?
然而,校園裏那些活潑的青少年學子們卻異口同聲地肯定著邱校長的成功。持同樣觀點的至少還有他們的家長,以及那些從這裏爭取到過技術人才的企業主們。
這所學校是1988年開創的,最初的名字是四川鄉村建設學校🚝,主辦單位是四川晏陽初研究會。1998年改為現在的晏陽初工程學校。探究這所學校的奧秘👦🏿,顯然應該從晏陽初這個名字開始👩🏼🚀。
初“識”巨擘
晏陽初,1890年出生於四川巴中,後留學美國並於1918年在耶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歐洲戰場幫助華工苦力寫家信🧑🏻🦳、教識字的經歷🕵🏻♀️,使得他深深感受到中國農民身上被壓抑和掩蓋的巨大智力資源——“腦礦”。這直接導致了他後來回國團結一批誌同道合的知識分子,以河北定縣為基地開展的那場影響深遠的鄉村建設運動。這一幹就是十一年,直至在日寇的鐵蹄踐踏進這片土地前被迫南遷。
晏陽初的一生受到過中國儒家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基督教的博愛、平等思想以及西方民主科學思想的綜合影響。正是在這些思想影響之下✧🦫,他描繪出“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的藍圖。面對著現實社會,特別是舊中國尖銳復雜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晏陽初設想以這些思想的混合體構築的理論來解決社會現實問題🙌🏻。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是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集中體現🌥。它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歷代封建統治者安邦定國的指導原則🔟。晏陽初對此深信不疑。他說👮♀️:“人民是國家根本🫲🏿,本不固則邦不寧。這雖是幾千年的老話🪺,但它卻是歷千年而不朽的真理。”因此♻️,“要建國,先要建民;要富國,先要富民🅿️。”中國有四萬萬之眾🎸🤚🏿,但其中80%以上的人民都未受到過教育🩷,目不識丁👩🏿🚒,這就需要推行平民教育🫸,提高全體國民的文化知識水平,培養其團結組織力和經濟組織力,以謀求中國社會的進步。他同時認為💇🏿♂️:“中國是以農立國,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是農民🖊,農村是中國85%以上人民的著落地。”中國農村貧窮落後,全國“有眼不會識字的瞎民”絕大多數是在農村。所以,在全國人民中,“最缺乏教育的是這三萬萬以上的農民”。晏陽初由此得出結論👩👩👦:到鄉村中去,為農民辦教育🙋🏻,開發世界最大最富的“腦礦”👘,這是實現“本固邦寧”的根本途徑……
邱永卓第一次聽到晏陽初的名字是由於一次偶然的交談🟧。那次交談在邱永卓心中所產生的,不啻於一場震撼。這位偉大的平民教育家、中國鄉村改造的先行者😰,1943年還曾與愛因斯坦👧🏻、杜威等人被膺選為“現代世界具有革命性貢獻的偉人”。對這位出自自己家鄉的世界偉人,為什麽自己竟從未聽說過呢🦅?探究晏陽初在中國銷聲匿跡36年的原因,那是歷史學家的事。邱永卓之所以無心於此,一個更重要原因在於🏌🏻♂️💏,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為他那個久存心底的困惑送來了一把似見非見的鑰匙。他需要思考🧑🏽💻,需要理清思路。他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清晰地感受到一種緊迫的社會呼喚。
時代的呼喚
社會是在解決難題中前進的↪️。上世紀80年代,剛剛走上改革開放道路的中國與很多其它發展中國家一樣,各類人才的就業忽然間成為一大難題。一是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湧向城市,城市就業壓力空前加劇,二是各類學校培養的人才被源源輸送到大的公司、企業🧑🏼🔬,加劇著崗位競爭◀️,為失業大潮推波助瀾🦔。但與此同時🛝👨🏼🏫,得不到“分配指標”的無數中小企業卻面臨著無法解脫的人才緊缺😇,艱難掙紮在國家經濟的夾縫之中。
在匆匆發展的中國的城市,到處是腳步匆匆的人群。如果追根尋源,所有的匆匆腳步都與各種社會難題密切相關🔡📅。在匆匆的腳步聲中,農村🏃🏻、農民,還有眾多鄉鎮、社隊的小企業,都被排斥在主流社會之外。似乎整個社會的眼界都在抬高🧑🏽🚒,人們再也無暇顧及那些“無關大局”的“草芥”💘,面對著不停湧動的潮流,都在“奮起追趕”,力求“接軌”⚁,生怕被時代的列車甩在後面🚴🏿♂️。
讓我們再把目光移到農村🧖♂️,尤其是農村青年這一邊🧘🏼。隨著“國”字牌學校逐步提高教育收費標準🧍🏻♂️🎹,連一向被免費的師範生🥐,到了1988年,學費已經高達3000元/學年。普通高校每學年5000-6000元的收費已屬於一般水平。對於大多數城市家庭,這樣的收費也許還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但是對於大多數農村家庭而言,就難於上青天了!農村孩子的困難並不僅限於學費🫢🦶,還包括在學習之外背負著太多的農事💁🏿♀️、家務🫅,還有幾乎等於城市數倍的農村電費,等等。城裏人根本不用考慮的完成家庭作業的耗電,農村人卻要格外算計。農村電線架設不規範而造成的電力損耗都要由農民負擔。
其實,對農村青少年影響更大的還是國家教育經費投入在整體上的不平等。據一篇關於教育現狀的專論 統計,從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普通高中,不包括職業高中)的比例來看,城市的升學率從1985年的40%提高到了1999年的55.4%,而在同期的農村🌉,升學率則從22.3%下降到18.6%,兩者間的倍數差距從1.8倍擴大到3倍👨🏽🔬。在31個省區中,當年城鄉差距超過3倍的省區達15個🩰,超過4倍的有5個✭,人口大省山東和河南則分別達到4.4倍和4.5倍。學習費用的高漲📰、農村地區高中稀少造成的機會短缺、小學和初中階段教育質量的低劣,以及招生過程中向城鎮傾斜的習慣等等,都是造成上述差距的原因👩🏼🎓。再看高等教育💜。眾所周知❓,在以地區為單位的高校招生名額分配上🧛🏽,主管部門一貫采取在全國範圍向北京和上海傾斜、在一省之內向省會城市傾斜的政策。根據1998年進行的一項對全國37所不同層次高校(大專除外)、1994和1997級學生近7萬人的調查😍,在城鄉之間,教育機會獲得的整體差距為5.8倍,在全國重點院校中則達到8.8倍🧑🏿🎤,即便在最低層次的地方高校中也有3.4倍,超過了城鄉居民經濟收入的名義差距(2.8倍)。在重點大學中,這種不平等則遠遠超過城鄉之間經濟收入的實質差距(6倍)😢🧚🏻♀️。而各職業階層間的差距更加明顯🥐。農民子女與工人😲、黨政幹部、企業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子女進入高等學校的可能性之比為1🕌:2.5:17.8🪼:12.8🛻:9.4👳🙍🏿♀️。農民階層與整個非農階層的整體差距是5.6倍。
可見🧑🏻🦲,農村的孩子處在國家教育的夾縫之中🐀。
幹了一輩子教育工作的邱永卓,還有與他經歷相似的另外一些老教育工作者👨👦👦💠,熟悉教育領域的所有難題,撇開平等問題不論🫴,單從國家的教育發展水平而言🧗🏿♂️,就遠遠無法滿足經濟和社會改革開放、迅猛發展的需要👌🏼。那時候國家大專以上學歷教育的應屆生升學率不足百分之四🧑🏼🦳🚵🏼♀️,絕大多數考生最終擠不過高考的“獨木橋”。這些落榜生有文化而無專業,弄得不好就會成為新時期的文盲🦸♂️。其中占多數的農村青年重新回到土地上也肯定當不好一個農民。要使這些孩子成為對國家有用的專業人才,就需要對其進行正規的職業教育。
社會在呼喚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利用最短的時間,安排最實用的課程◼️,以最低的收費👆🏿👩🏽🚀,招收那些無力承擔高額學費🏞,或者因學習基礎較差而升學無望的孩子入學。這樣做💇♀️,上應國家之需👊🏼,下慰民眾之願,對城市建設、農村發展和社會穩定而言,何止是一石三鳥!這呼喚在邱永卓,以及繆仁品🕵🏻♀️、曾慶權、謝成祥、萬啟農等老人的心中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最好的扶貧方式莫過於教育扶貧,那些高考落榜和家境貧窮的孩子渴望著這樣一所學校!
當挑戰和機遇就這樣交織纏繞著擺在面前時🔦,可以想見晏陽初的平民教育理念,給了這些經歷相似🧑🏿🎄、誌同道合的老教育工作者怎樣的鼓舞🖖🏽。他們覺得,平民教育之平,正是晏陽初教育思想的核心,作為教育家的晏陽初首先是一位思想家。社會缺失了這種平民教育理念🩺🤸🏽♂️,將不斷產生一批又一批新的文盲。而這理念一旦暢行,能夠將多少社會包袱轉化為社會動力!他們決定親身去踐行這一理念。多培養一個是一個,岷江之水不就是由一滴滴形成的嗎🤪?
邱永卓正是在這期間得知曾慶權、謝成祥、萬啟農也曾是晏陽初的學生。都說理念是最好的“粘結劑”🦫。五位為了久存心底的夢走到一起的老人開始八方奔走、長途跋涉。他們先後去了成都、德陽、樂山、新都🫷、邛崍🧜🏿♂️,多方聯系、歷盡艱辛,先後克服了經費、校舍🫚、行政歸屬等一個個困難。成都市政府🧑🏿🎓、市科委、市政協💆🏻、四川省晏陽初研究會和地方教育部門,以及成都大學、省水利學院等,給予了他們巨大的支持👨🚒。1988年4月8日🤞🏽,學校終於在租賃的都江堰財貿職工學校臨時校址正式開課,在寄人籬下八年之後的1997年,又靠著借貸和自籌的30多萬元,經過師生自己動手和勤工儉學,在9月份開學時搬進了位於都江堰羊叉村的永久校舍。
與此同時,經過反復討論確定了學校的辦學目標:“實施職業技術教育,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應用型人才”。學校奉行“培育人才,服務平民”的宗旨,實行“以學養學、集資辦學🧩、量入為出、略有節余”的財務原則,“寬進嚴出、中期淘汰”的自主招生原則,以及“自費讀書、不包分配、進入市場📐、擇優推薦”的畢業生去向原則😝。學校指導學生面向鄉鎮企業、民營企業等就業🥇。為了充分體現受教育權的平等💪🏿,學校對所有學生實行免試入學,實行低線收費(每學期800元👰🏻♀️,對家庭特別貧困的學生可減免),同時在年齡、地域、戶口……等方面放寬限製💆🏿♂️。學校實施兩段式的“2+2”學製,即初中畢業生施行兩學年的基礎文化教育,兩學年的專業技術教育⛸。高中或同等學歷直接進行專業技術教育。進入專科層次之前通過國家統一的成人高考取得成都大學入學資格,成績合格,學習期滿,畢業後取得成都大學專科文憑。
川北巴中,小雨下了一天一夜,一輛長途公共汽車小心翼翼地爬行在蜿蜒崎嶇的鄉村公路上🥅,在魚溪鎮停了一下又遠遠地開走了。淅淅瀝瀝的雨看不出有停下來的意思。邱校長和當地中學老師馬力等一行三人下了車穿好雨衣💇🏽,沿著山區公路走了一段,停在一個岔路口🙇♀️,面對著泥濘的山路🫒,盤算著怎樣安全地爬上眼前這段斜坡🦫。川北農村山路崎嶇,一下雨就更難走了,而對於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則是難上加難,這一路下推上拽,上高山下陡坡跌跌撞撞地走過來,濕漉漉的身上已經分不清是汗水還是雨水。這是2002年暑期下鄉招生時的一幕。那天他們走進七大隊一戶劉姓人家一看,跟很多農家一樣也是家徒四壁👨👨👧。女主人看見來了客人,趕緊把一個背簍倒扣在地上,算是讓客人有了個體面的“坐處”👩❤️👩。家裏的男孩子顯然知道來人的身份,看上去毫無表情地依在門框邊靜聽著這場決定自己命運的談話🖊👚。一說到兒子的讀書🤜🏼,女人未開口先流淚🟢:
“他爸爸在外打工🤞🏻,掙不到幾個錢👋🏼,家裏沒得錢供他讀書➿💜。”
“學校對特困戶學生可以免除學費,只交生活費。”邱校長說。
女主人用那只黑乎乎的手抹了一把眼淚👨🏿🎤,搖了搖頭⏱,算是作答👨❤️👨。交談無果而終,男孩子臉上漸漸布滿了淚水😤。告別時邱校長拍了拍男孩子的肩頭,想說些什麽,卻一時又覺得語塞……
這樣的場面😿,邱校長見了太多太多,多年來時時縈繞在他心頭𓀈,揮之不去……
建校以來,學校每年都要派人去巴中、南江、通江👨👩👧👦🦩、平昌這些偏遠、貧困的革命老區招生💇。拿2001年來說,就曾在6個縣19個招生點開展工作,走家串戶20個村和18所中學🤘🏼🏍,歷時70余天。共同發起建校的五老都先後經歷過徒步山村的那樣一幕。沒有資金打廣告,為了宣傳學校擴大影響爭取生源👳🏿♂️,只能如此。老人們起初根本沒有想到🪫,真正讓他們勞神費力的還遠不是山村鄉野的這些有形的峰巔坡谷……
陷阱與溝壑
在社會經濟發展大潮的沖擊下,事物的發展往往令人始料不及。經濟開發的熱潮忽然間提升了地價,學校當初投入20萬元買下的五畝地🎴👩🦼➡️,到2002年已經飈升到60萬元。邱永卓不是商人,壓根兒體會不出“貨品增值”的巨大快感🌅。但是,有人“替”他體會到了這一點🏋🏿♂️,來自不同方向的一雙雙眼睛一刻也沒有停止貪婪的覬覦和策劃©️。
一天🧒🏿,“地面兒”上的幾位頭面人物找上門來要求“座談”,開場白竟是一通高帽子的“轟炸”✣:老革命,老領導🧩☔️,老教授😎,老教育家……⚜️,“轟炸”之後果然是刺刀見紅的“短兵突進”🕵️♂️:
“邱校長,我們覺得您幹得太辛苦了,還是休息吧,把這塊地轉讓給我們做娛樂業👼。”
邱永卓忍住心中的怒火,繼續和聲解釋道:“我對這些娃娃們有過承諾。學校停辦了👩🏻💼,他們的前程咋個辦嘛🤹🏿♂️?你們辦娛樂還是找別的地方去吧!”
“那好,我們這裏要修路🚴,叫你先出10萬元!”。這批人更比“山大王”多了行政權力。
“你們不要為難人,我這麽個情況你們都看得見,咋個出得起10萬元嘛。”
“拿不出錢你就關門!”
邱永卓再也壓抑不住👨🏻🦳:“那好,我等著你們來給我關門!”說完甩手走了出去。
此事後來得到當地領導的幹預🍁。在強大的政治壓力下🔱,對方被迫做出和解姿態🧑🏿🏫,按照當地老習俗,提著一片豬肉,四條面粉和一面錦旗前來道歉,口稱那天的話都是玩笑🙇🏽♂️。這樣的一個“玩笑”當然一點兒都不好笑🏃🏻♀️➡️𓀆,好笑的是那面錦旗上的措辭⛵️:“支援與友誼比什麽都重要”。
硬的不行通常還有軟的👨🏼⚖️,明的不行自然就是暗的。不久之後,一個在當地頗有些呼風喚雨手段的人物找上門來聲稱要“合作辦學”🫷🏿。大概由於其父與邱永卓曾是老相識🧿🧒🏼,不僅張口閉口都是“邱叔”🤛🏿♘,而且帶來了當下兌現的“誠意”👏🏼:出手22萬元收回了學校已征用但未付款的2畝地,使得學校面積一下子擴大到了7畝。有了這塊地🧑🏿🦰,幾年來建一座教學樓的夢想就將實現🤹🏼,邱永卓滿心歡喜。誰知就在事情剛剛有了一些進展的時候👨🚀,對方忽然提出要更換法人代表。更換法人代表就是要邱永卓讓出土地權。讓權沒有關系,邱永卓更看重的是事業本身,於是提出🙋🏼♂️:只要先建好教學樓👷🏿♂️,馬上讓權。他自己也沒有想到,就是這麽個不經意提出的要求迫使對方圖窮匕現。那人臉一翻,立刻反誣邱永卓違反協議,幾乎天天來校吵鬧🤷🏽,逼著他馬上賠錢。
“還不上錢就讓位!”那人美夢未醒,顯然斷定這塊曾經令自己魂牽夢繞的肥肉已是囊中之物。
邱永卓自己和親屬的錢已經都投入到學校建設上,平日所共事和熟悉的人中多數沒有什麽積蓄,學校忽然走到了一個危險的十字路口,更有多少農家孩子的前程命運懸於一線🤜🏻!
在緊急召開的員工會議上,大家憋了一口氣,一定要想辦法還上這筆錢!一場無聲的較量在平民利益和貪欲之間展開⚓️。全體員工🪄,專職的和兼職的教師,或者傾其所有,或者向親友舉債,齊心協力地要幫助學校渡過難關。有的人是輾轉聽說之後主動送上門來的。人心的主體總是朝向正義。22萬元債款終於按約在年底那天如數奉還🏊♂️🏌🏻♂️。一場精心策劃的吞並陰謀被徹底擊敗!邱永卓事後才得知,那人也是要搞娛樂城賺大錢,與前期出場的那些供人支使的“急先鋒”屬於同一個利益共同體🤷🏿♂️。
建校十七年來🧤,類似這樣的溝溝坎坎已經說不清經歷了多少。赤裸裸的黑色敲詐🧅,“高雅”些的打著“合作”幌子的欺騙,各色嘴臉的幹擾雖然難免造成一定的損失,但所幸沒能傷到學校的元氣🧚🏿。
地價的高揚並不可能為學校緩解哪怕是一丁點兒資金上的困難,為了擴大辦學規模,盡可能地解決更多孩子的讀書問題🙅🏽,邱永卓還得沿門托缽,爭取社會的支持🪴。
1996年,原來租借的校舍到期✂️,不能夠續租,急需征用新的地皮,建設新的校舍🈵。一個姓吳的私企老板慷慨應允出20萬🎽,一家企業的經理答應了10萬✢,還有幾家小企業分別答應支持5萬元,算來總共可以集資70萬元。但是,運行剛剛啟動,開支已經發生,邱校長登門去要求兌現承諾的時候,老板們卻一個個都變了臉:“企業的情況一時一變🙍🏽👩🦼,你辦學校是給共產黨辦事🎅🩰,應該去向共產黨要錢。”邱永卓一下子明白了👩🏫,這些滿腦子盈利的商人只信奉“等價交換”的原則🚞,完全不知社會責任為何物,於是拂袖而去🦸🏿♂️。原本寄予過無限希望的70萬元,就這樣像海市蜃樓般地幻滅了🧛🏻♂️。
深秋的川西平原💅🏼,氣溫已經明顯下降。走出大門,一股冷風迎面吹來♖。邱永卓原地站了一會兒,想讓冷風更多地帶給自己一些清醒。那一刻💤🧜🏻,他想到了無數次在鄉下看到的娃娃們渴望讀書的眼神,想到了晏陽初當年為鄉村建設在世界各地沿門托缽的事。一絲苦笑掠過🚾,他忽然感到自己更加堅定了。
好在企業家們並非都只認錢,尤其是一些從本校走出去👨🌾、已經小有發展的學生🦸🏼,時常能夠在關鍵時刻向老校長施以援手。與資金問題相比,一些必須與行政部門打交道的報批事項往往更需要韌性的堅持。應當說邱永卓遇到過很多滿懷責任感的官員的支持與關心,但是也遭遇過一些冷眼、刁難。在一些人眼中,改善投資環境、吸引資金🆚、開發大項目、刺激GDP上升🧙♂️,都可以成為自己的政績🟨🤜🏿,而唯獨對民辦平民教育這類事情難以產生興趣,覺得它們既遠離市場熱點🥷,又毫無價值可言。
市場與價值
在巨大的壓力面前,邱永卓也不止一次想到過回家休息。家裏人也不忍眼看著他以古稀之年在外面奔波勞頓,早出晚歸,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但是不管思想怎樣一次次鬥爭🛣,朦朧晨曦中早練的學生們仍看得見校長魁偉矍鑠的身影,暗夜燈下貪讀的學生們仍聽得到校長催促熄燈的聲音👩🏼🎨。因為,校長內心受到的所有傷害都很快被另一種事物撫平了,那就是一批批的學生從這裏走向社會,走向成功。
一次,邱校長因事去德陽💭,見到了分配在當地工作的一位97級優等生劉柏彬🦫。在飯桌上,劉柏彬高舉酒杯向老校長敬上了一杯酒,說:“邱校長,你對我恩重如山,我今生今世會加倍報答!”言語中兩行熱淚已滾落下來🚴🏼。畢業後在當地公司順利發展🥐、一路晉升的他🔶🎭,那一刻想到了自己遭遇家庭不幸👩🏼🎨🧑🏫,跟著奶奶艱難度日的童年✅⚈,更想到了學校讓自己通過值守校門減免學費🌥、夥食費的特殊優惠🌊。這些年來學校經常收到感謝的來信和電話⏩。更有人盡自己所能👩🏿,在母校困難的時刻慷慨給予支持🐺📄。所有這些,都反過來帶給邱校長和老師們以巨大的精神慰藉,使他們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工作的價值🔷,鼓舞著他們在艱難中堅持下去。邱永卓說⁉️:“面向城市市民和農民群眾子弟,讓廣大平民百姓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我們的這一條宗旨經歷過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也曾經受過金錢至上誘惑的考驗,都挺過來了🧕🏼,今後也永遠不能變🎂。” “既然學校冠的是晏陽初先生的名,平民教育的辦學理念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
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對於工程學校這樣一株纖弱的幼芽來說更是這樣🚑。建校伊始,學校上下就具有足夠的清醒:職業市場競爭激烈🦹🏽♂️🤸,只有點點滴滴👩🦰、默默無聞的努力,只有汗水的結晶,才能為自己構築良性循環的坦途🩹。有了這樣的認識,弱小也許反而成為了優勢。經過所有師生共同的努力🕴,他們漸漸地走出了建校初年的困境,開始贏得社會的承認和肯定。最先是用人單位🧎➡️,繼而是更多曾經拋來過鄙視目光的人。而一旦得到社會的尊重與關註,以招生為關鍵環節的運作鏈就開始走上了一個良性循環的軌道💇🏻。
農村和弱勢家庭孩子的課業基礎究竟怎樣?我們聽過了太多“山村飛出金鳳凰”的故事⛸,很容易把動聽的故事看作普遍的規律。但是更多的統計結果卻與此截然相反🫵。艱苦的學習生活環境和沉重的經濟負擔,對多數人而言不可能不成為翻越知識大山的巨大障礙。
針對多數學生基礎薄弱的特點,以及就業形勢的要求💨,學校確定了“三點”:“理論知識紮實一點,專業適應面寬一點,實踐能力強人一點”⛹🏿♂️,在課業側重、培養方法、講授與實習等環節上都註意體現這“三點”的指導方針♡,大大強化了畢業生的工作適應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對“建築工程”專業學生輔之以“水利工程”和“道橋工程”的課程,費時不多🧖🏽♂️,卻大大拓寬了學生的專業面和就業面🙆🏻☝🏼。
學校那一間兼做書報室之用的榮譽室裏掛滿了大大小小的獎狀⛹🏻♀️、獎旗,時間從建校的次年到近年🏌️♂️,獎項有:社會力量辦學先進集體、成人教育先進集體🚃、先進基層黨支部等等;頒發者有四川省教委、成都市教委🐧、都江堰市政府、四川省水電廳機關黨委……。邱永卓本人也獲得了數不清的個人獎項🚦:社會力量辦學先進個人,成人教育優秀工作者、優秀黨員……。《都江堰報》、《四川日報》、《經濟文化報》🧑⚕️✍🏽、《中華老年報》、《成都建設報》和多家電視臺、電臺🧓,如:四川電視臺“今晚10分”🦤、重慶電視臺“巴蜀風”、河北保定電視臺🧚🏽♂️、成都電視臺等,先後報道了學校的辦學經驗和奮鬥歷程。然而,任何榮譽都不及學生的成功更令邱校長和他的同事們感到欣慰🎏。
楊帆🕡,88級學生,畢業時受聘德陽市誠信建築安裝工程公司,兢兢業業連續工作15年🍽,現任總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第一分公司經理。
陳三吉,1990年受聘公安系統的成都市福通工程公司,從技術員👩🏿🍼、助理工程師㊙️、工程師、總工程師一步步走上了副總經理的崗位。
熊家潤🏊🏻♂️,89級學生,畢業後回老家幫助老父親料理“工程公司”業務,同時受聘巴中市建設局🧔♀️,當技術員🧏♂️🦹、工程師、質檢站站長。現任該地級市質檢大隊大隊長🤽♂️,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楊靜林🎡,1991年受聘德陽市建築安裝工程公司🏊🏻。1996年德陽“12.8”大事故(11層在建大樓垮塌)後,在公司員工紛紛自找門路之時,他堅持參與重振公司,終於使公司走出困境🤸🏻♂️。公司現更名為“萬泰建築工程公司”🧲,楊靜林任公司項目經理👋🏼🧚🏼、總工程師。
90級的趙祖宏,1994年專升本考取重慶建築工程大學本科,畢業後在都江堰市兼任兩個公司的總工程師🕷,後受聘為西藏日喀則綜合設計院院長🤬。
96級何崢嶸畢業後進入光大集團都江堰公司,並很快成為技術骨幹🔘。在此後先後六次人員調整中,她每次都被作為留任人員的首選🤾🏽。
1995年進入學校“工民建”大專班的周文健,畢業時主動報名支邊要求去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三師四十團建築工程公司實習期剛滿就被任命為正經理⚇。他在工作中表現出很強的綜合素質,任職的兩年內就將公司多年來欠下的一千余萬元債務還清,並有盈余,受到團部的佳獎👮🏻💂🏿♀️。
如果說個例終究難以概括整體,那麽一個個找上門來的公司老板們的“用腳投票”總該是學生整體素質最有力的證明了🕠。成都華達水利工程公司徐伯樞經理說:“這裏出來的學生用得🕛,很有才幹、很成熟,工作又勤奮🎐。所以年年我都要來聘選你校的學生🧑🏻🦯➡️。”
畢竟市場只承認價值。
什麽是價值?體現在一個建築專科畢業生身上的價值鏈,除了組織施工🧹、解決技術問題的能力,更應該包括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等思想素質🥤。學校培養方向的特殊定位更凸顯了思想素質所應占有的價值份量。令很多人不曾想過的是,晏陽初工程學校的畢業生在這方面表現出超強的優勢。條件相對艱苦的童年生活經歷,較早開始分擔父輩肩上的生活重壓🦵🏼,等等,在影響他們知識積累的同時👨🦯➡️,也為他們註入了堅韌的“基因”。而這一項🙆🏽,在市場崗位競爭中也許是更重要的因素👩🏻🍳,卻曾經被很多人所忽略。農村孩子身上的這些可貴的閃光點及其價值意義,是在職業市場大潮的反復淘洗中才顯露出來的。企業主們漸漸發現🪮,那些費盡心力網羅來的“高枝鳥兒”最終都以各種各樣的理由飛走了🥺,在艱苦和偏遠地點施工的時候這一趨勢尤其明顯。只有那些經歷過貧寒歷練的學子成了工地“棒打不散”的鐵定成員👳🏽,對待工作盡心盡職。在付出了一次又一次“學費”之後🧎🏻♂️,那些小老板們終於悟出真正能夠為工程盈利的是實幹精神而不是“花瓶”。一些抱定了“優越意識”的“國”字號學校也許永遠弄不明白,通常需要校方掏錢的學生實習環節,為什麽一所民辦學校的實習生反而可以從工地領取報酬?他們忘記了供求律和價值規律這些經濟生活中的鐵律。
近年來,企業主動上門要人已漸成趨勢,學校已經不需要為推薦就業花費很大精力了。偏見的扭轉當然緣自於市場,因為只有使用價值才是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帶來利潤的核心價值。俗話說得好:是金子總是要閃光的。
沙裏淘金
邱永卓🧏♀️,1956年在四川水利專修科畢業後🙅,隨著新建的“四川省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原四川水利學校)來到都江堰,當教員♿️🙆🏼♀️、班主任,後來先後升任科長,廠長,後任水機校副校長🍯,校長📋,八十年代轉行💇🏿,先後任學校副書記,書記🙎🏽♂️。與邱永卓在晏陽初工程學校共同開發“腦礦”、鍛造價值的🚵🏻,除了另外四位老人🧙♂️👱♂️,還有一批德技雙馨的老教師👨👨👧。師資本來是辦學最重要的前提條件,但相對而言並沒有花費學校創辦者們太多的心思。學校起步之初,曾任過水利學校黨委副書記、校長的邱永卓在剛性的年齡劃線面前不得不做出退休的選擇。五老中的另外四位也都情況相似。他們以己推人,已經對師資力量的征聘方向有了一個大概的盤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國家正經歷著經濟結構調整和城市經濟改革的陣痛,一批企業陷入停滯,大批學識深厚的技術骨幹被迫在年富力強時離職下崗。都江堰由於歷史的原因,集中了一大批這樣的優秀水利工程建築人才。正是這樣一批“余熱”豐足、具有奉獻精神卻身處社會夾縫的水利建築及土木工程專家被請上了晏陽初工程學校的講臺。
這就是為什麽剛進校門的新生會覺得這裏的老師“那麽老”。這就是為什麽他們很快又發現自己的老師學養純熟🧘🏼♂️、經驗豐富🛤、敬業愛崗🔱🤽🏿♀️。
當然,教師隊伍中也不乏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專業教師。省水電學院、川農大和中國水電十局等單位都有副教授、高級講師等來校應聘。退休的女教師蘭桂玉,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畢業於四川師範大學中文系,長時間從事教學。如果回到她的家鄉松潘縣做返聘教師,工作條件要好得多,月收入也可達1000元以上。感動於邱校長的平民教育理念和辦學精神,蘭桂玉最終選擇了這所遠離親人🕵️♀️🤹🏻♀️、收入也少得多的學校。為了培育孩子們成才,她把自己的心都放在了孩子們身上🧑🏼✈️,在教學以外盡心竭力地做思想工作和日常管理。一天☝🏻,一位曾經失足、後被蘭老師挽救回來的孩子發自肺腑地向她喊出一聲“蘭媽媽”🤛🏢。那以後連一些外班的學生也開始這樣稱呼她⛰。她病了,學生們來到她的宿舍,為她洗腳,打飯,洗衣服🧜🏿♀️,甚至超過了為自己的媽媽所做的。
王德煜,水利學院的一位測量學教授🤲,教研組長🩶。面對幾千以至上萬元月薪的外出測量工作🙆🏼♀️,他謝絕了,卻一門心思要在這裏做四、五百元月薪的任課教師👳🏼♀️。他說👨🏻🚒🧑🏼🦳,就沖著這裏的平民教育理念,我要一直“跟到底”📢。年終時分🌔,熟人見面總會說起分紅或獎金的話題💁🏻♂️。晏陽初學校沒有余力向教工發放獎金🧘🏿♂️,邱校長的特殊方式是請同事們到家裏來小聚一下💇🏼♂️,顯然只能視作“精神獎勵”。
在夾縫中求發展還需要有一個相對良好的社會氛圍。周邊一些相關單位對這個特殊的“鄰居”伸出了友誼之手。多年來學校的實驗課🙂↕️、計算機課一直是在邱校長曾經任職的水利學校見縫插針地安排。一些出去以後發展比較成功的學生也在實習、就業等方面給予了母校極大的支持🌟。
現在,五位開創者已經故去了一位,唯一在崗的⚉🕑、71歲的邱永卓也考慮在保證學校目前運作秩序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全身而退。
邱校長之所以有足夠的理由認定自己的成功,更因為這成功是在夾縫中實現的☔️。他和一批同樣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同事們🎮,遵循晏陽初平民教育理念,通過教育造福社會的功勛事業❣️,應當成為當今民辦教育的一面旗幟👝。
英國經濟學家舒馬赫的名著《小的是美好的》主要論述了現代工業所造成的環境問題🚣🏼,主張超越對“大”的盲目追求🧟♀️,提倡小型機構、適當規模🏓、中間技術等等。邱校長的故事告訴我們,社會和人文環境中,小的💂、被排斥在主流社會之外的事物同樣需要關註💂🏻,它們那裏甚至可能蘊藏著促進經濟發展𓀈、維護社會和諧的良方。
都江堰,向以二千五百多年前李冰父子創建的岷江分水工程聞名於世。魚嘴、飛沙堰🙇♂️、寶瓶口,這些巧妙利用自然資源,趨利避害、造福一方的水利設施,當之無愧是中華民族智慧的傑出典範🚛。二千五百多年後👩👧👧,同樣是在都江堰,當一批水利行業的後來者在社會夾縫中投身於艱難鑿進、興學利民的新工程,巧妙利用社會資源為國家鍛造新價值的時候,有誰知道這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得益於先人睿智的啟迪呢?
周靖冬